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却不能带宾语,不能用副词修饰、限制,也不能充当状语、补语等。但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能带宾语,能受副词的修饰、限制,也能充当状语或直接用在动词后边作补语等等。这种文言名词活用的语言现象是文言实词活用中较复杂的一种。文言名词的活用,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谈谈文言名词活用的辨认。一、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辨认(一)句中没有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词组充当谓语,而是名词处在谓语位置上,即连用的名词构成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这个处在谓语位置上的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例如:  相似文献   

2.
词基本上是有定类的,它在句子中的用途也是相应有定的,但不同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它的词性和句法功能也会随之起变化,这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人们称之为词类活用。然而在古汉语中,名词的活用似乎较为常见,其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很不一样,这给中学生尤其在初学文言文阶段带来不少困难。因此,如何识别名词的活用,掌握它的一般规律,对  相似文献   

3.
张海学 《考试周刊》2011,(48):37-37
古汉语中,本属某一类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暂时失去它原有的语法特点而临时具备另一类的语法特点,产生另一类词的意义,这种语法现象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多是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 一、传统名词活用说的概述 (一)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在古代汉语中也经常用作动词,但必须由上下文来决定。当我们发现一个句子里有的名词用它原来的意义已经解释不通,并且在句子中有了动词的性质。居于动词的位置,这个名词就是作动词用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4.
对古汉语中词类活用和兼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的活用和兼类是古汉语研究中颇有争议的问题,学们对此多有讨论。本从古字的原始构形、字(词)的原始词性、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汉语句子对举的特点诸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大量名词用作动词不是词类活用,上古汉语动词无及物与不及物的区分等观点。  相似文献   

5.
何谓词类活用?它主要有几种情况? 词类活用是指古汉语中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的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问题。词类活用现象中尤其要注意的是所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名词的用如动词与用作状语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正>古代汉语中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是词类活用现象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同时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中考涉及的一个考点。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究竟如何才能够准确地掌握和识别这一特殊的语法现象呢?本文试通过分析两者的基本特征和判断标准,并结合课本及中考中的一些典型例句进行分析,让名词活用现象能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将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学习中的问题。一、文言文名词用作状语  相似文献   

7.
词类活用是汉语中一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些语法功能 ,当然也具有了某一新的意义。辨别实词是否活用 ,主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和语法结构 ,如果句中的某一实词用它原来的词性的意义解释不通 ,就可能活用为另一类词了。如“一狼洞其中”的“洞” ,原作“窟窿”讲 ,名词 ,但在这里解释不通。该句的主语是名词“狼” ,“洞”处在动词谓语的位置上 ,陈述“狼”的动作 ,“洞”显然地活用作动词了 ,作“打洞”讲 ,这样就讲通了。初中文言文课文中出现的这种现象 ,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在句…  相似文献   

8.
古文中名词作状语,是古今汉语的差异点之一,也是古文今译中的一个难点。找出它的某些规律,对指导古文今译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地说来,名词不能直接作状语,它需要同某些词或某种格式组合成一种结构才能充当句中的状语。因而,在译时,需要根据现代汉语这一语法要求,对古文名词作状语句子的“名词”作适当的处置和组合。其方法有二: 一、加入介词,同句中“名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句中状语. 例如:  相似文献   

9.
在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为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文言文备考中必须把握又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等七种。  相似文献   

10.
这里所说的“实词”,主要是指名词、形容词和动词。文言文中,某词属于某一词类,一股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例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谓语等等。但也有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在古今汉语中一般都用作形容词,但在这里却用如使动词。象这种由这一类词用如另一类词的现象,语法上就叫做词类活用。实词活用与一个词属于几个不同词类的一词多类现象是不同的。一词多类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了discourse和text与汉语中的“话语”、“语篇”及“篇章”对应的随意性问题,剖析了有关学者在使用这两个术语时所表现的任意性的原因。通过深入分析discourse和text不同层次的含义,确定了二者的译名及其在实际使用中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语料库对比中国大学生和本族语学习者在写作中使用名词化结构的情况,探讨中国大学生在写作中使用名词化结构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与本族语学生在书面语中使用名词化结构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中国大学生在写作中使用名词化结构比本族语学生要少;不同水平的中国大学生在写作中使用名词化结构存在显著性的差异,高年级学生在写作中使用名词化结构比低年级的学生多;但高年级学生使用名词化结构的频率与本族语学生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说明中国学生在使用名词化结构的时候可能存在语言僵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陈平原、王晓明的《新青年》研究体现了他们做学问的不同路数:一个以史证见长,一个以发明著称。通过辨析他们对《新青年》的不同读法,不仅让我们领略两位学人不同的治学理路、风貌、情采与智慧,更由此促使我们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两种范式问题,以期实现思想与学术的互动,保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4.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和中国当代"新写实"小说是两个迥然不同的小说形态,相距甚远但二者却是一个可比的题目他们都把"存在"作为自己创作的出发点,都以自己的文本勘探"生存",破译"自我",或强或弱地奏响了存在文学的旋律,其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5.
礼貌准则是人们衡量言语交际是否得当的一条重要准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比较英汉礼貌准则差异的基础上,分析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问候语、称呼语、谦语与敬语、委婉语四个方面礼貌用语的差异,并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实例,探讨英、汉礼貌用语的互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汉语作为二语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汉语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有意识使用的专门语言,兼有讲授和语言示范的双重作用,既是教学的媒介语又是学习者的目的语,具有区别于一般学科知识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需要教师在对其进行组织和选择时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  相似文献   

17.
汉语的音节结构相对德语和英语来说比较简单,汉语的音节尾辅音只有鼻音n和ng,而德语的音节尾辅音可以多达4个。本文的实验选取了12个代表三种不同德语水平的中国学生作为发音实验对象,还选定了两位德语本族语的发音人作为参考。每位发音人朗读102个带有不同音节尾辅音的德语单词和20句含有较多音节尾辅音的德语句子。实验结果表明,中国学生主要采用元音插入(epenthesis)、辅音脱落(deletion)和辅音替换(substitution)的方式处理德语音节尾辅音的发音。有些发音的偏误可以从汉语中寻到原因,有些偏误现象则可以从第一外语英语中找到解释。统计数据表明,随着德语水平从初级、中级到高级递增,学生对音节尾辅音的发音偏误也逐渐减少,这意味着音节尾辅音发音的偏误是可以不断改进甚至完全克服的。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五所理工科大学的91名理工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探讨他们用英语进行小组讨论时的体态语使用情况。结果显示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在英语口头交际中使用体态语的总体水平不容乐观,且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以此为基础,对口语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评估方式提出了一些尝试性建议,以期能帮助提高理工科大学生运用体态语辅助英语口头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汉语和日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但是两国都使用汉字,而且在各自的语言中产生了大量字形相同的词汇,即中日同形词。然中日同形词中有部分是意思相同的,也有许多似同又不尽相同的,更有些是意思完全不同的。因此,中日同形词是中日两种语言的一个客观存在,也是日语学习和日语教育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同形词里最复杂、最难掌握的同形类义词则是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本文使用误用分析的方法探明汉语对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们中日同形类义词习得方面的异同,最后试着对中日同形异义词的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English has almost become the default language in scientific academia. While the culture-independent natu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y result in scholars' preference for using one common language, over-reliance on English may shape non-English-speaking scholars'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 their national languages and may constrain their use of these languages in the domain of scientific publication. Therefo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attitudes of Taiwanese science scholars toward English and Chinese as languages of publication.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it is not “English” itself but its “pragmatic value” (which is accrued through publishing in international indexed journals) that drives the choice of English over Chinese. However, this choice has led to an early sign of diglossia and the minimal use of Chinese in scientific publication. To mitigate this problem, it is believed that stakeholders in both international indexed journals and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efforts to value different languages as well as local journals published in other langua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