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职业技术教育》2008,(6):27-28
实施单位: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 核心理念:“以典型产品引领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 理论依据: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观:职业教育课程的逻辑核心是“工作实践”,要以工作实践为逻辑核心重构专业课程框架以及管理体系,它是建立在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任务上的多元系统。  相似文献   

2.
关联主义定位为“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其核心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实践观、创新观等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相符,有利于学习者寻找和加固个人学习通道。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史教学中,对经典作品展开深度解析是常用方法,也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抓手。如何解读经典作品,不仅具有操作层面的实践意义,更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课题。文学史有其自身的建构逻辑,对于经典作品的解析必须围绕这一核心要素展开。日常教学中对于经典作品的解析必须注意三点:第一,不仅要洞察作家的创作意图,更要注意将其置于特定的文学史脉络中去讲解;第二,辩证地看待文学史著作对于经典作品的具体分析;第三,自觉树立“大文学史”观,注意从不同维度拓展经典作品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4.
高校交叉学科是人类认知发展与社会复杂需求内育外引的产物。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承担者,是交叉学科教育实践最重要的场域。从系统观出发,基于混沌理论可将高校交叉学科的发展机理解释为三个方面:基于“初值敏感性”,需重视常规学科地位,夯实基础与开拓创新兼顾;基于“非平衡与非线性”,需打破学科发展定势,务实应用与务虚科研兼重;基于“分形与自组织”,需遵循学科建设原则,分科承载与去中心化兼备。对标上述机理,高校交叉学科在教育实践中仍面临课程设计、教研师资、培养方式三个方面的困难,对此,应在教育实践中把握好三重逻辑:以内生逻辑为基,建构课程融合的知识保障;以共生逻辑为纲,促进师资力量的优化整合;以外生逻辑为源,促进与社会资源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以“天”为世界本然逻辑,以“天”、“地”、“人”的关系为出发点,历经原始社会他律天人观的价值潜意识时代、奴隶社会人文精神凸显的价值观生成和多元化时代、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性质的核心价值观确立、重建和反思时代,最终演化成以“天人合一”为至高价值旨归,以“民为邦本”、“贵和尚中”等为核心内容的中华文化基因.而主体意识的自觉、实践向度的延伸、社会历史的变迁以及继承与革新作为其生成、演进规律与之相伴相生.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所处时代的问题、主题、特征做出整体回答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命题,以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大局”的重要论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对当下中国和世界做出全面判断的基础上对时代做出的科学判断,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在21世纪的最新表达。新时代产生新思想,新思想产生新飞跃,对新时代做出科学判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基本依据。新时代观秉承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三重逻辑,即以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规律为尺度的发展逻辑,以解决现实根本性问题为导向的实践逻辑,以哲学方法探讨时代本质的思维逻辑,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具有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发展的最新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史是近年史学界较为关注的一种新型史学范式。就中学历史教育而言,亦可作为建构历史情境及整合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以改革开放史的教学设计为切入点,以日常服饰的流变为线索,探索如何应用日常生活史的视角和方法来实现社会和普通人在重大历史环境下的交错互动。研究认为,日常生活史有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层次拓展:其基本出发点符合当前唯物史观的理论实践方向;有利于立体地为历史学习者建立时空观念和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在引导图像史料、口述史料等新型史料系统性运用的同时,增进历史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直通家国情怀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视角,揭示了“中国道路”是源于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仁人志士探索反思,发端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的理性选择;奠基于改革开放前30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发展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其经历了“成功开创”、“奋力推进”、“坚持发展”、“深化拓展”等实践发展过程。阐明了“当下中国道路”选择是符合“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现代智力观及其对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时代变迁,传统智力观的弊端日益明显,新的智力观应运而生。现代智力观中以多元智力观、成功智力理论和情绪智力理论最具代表性。这些现代智力观,对我国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启示:培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教育课程改革应以创新教育为核心;要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理念;正确的评价观应建立在全面评价学生的基础上,要有“因材施教”的教学观;智力培养可以培养情绪智力为“添加剂”。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篇末特别强调了青年问题,该段论述是对习近平青年观的集中体现和高度凝练。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习近平青年观的核心要义,需要从理论基础、文化根基和现实使命理解其生成逻辑;从青年地位观、青年工作观、青年教育观领悟其科学内涵;从“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殷切寄语中把握其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哲学的逻辑基点是实践;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核心问题——真理问题实质上就是实践问题;海德格尔真理论与马克思实践观有着不少相通或互补之处;从整体而言,当代西方哲学并没有真正超越马克思哲学,而海德格尔的真理之恩,无疑是在马克思开辟的生存论路向上的一大步前进,而决不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终结”和“超越”。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以中庸为本位的正义观,既是古希腊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表现,也是对此前古希腊政治思想中的“中庸”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正义观的理论前提是中庸伦理观,其理论内容的核心是“法律就是一种中道的权衡”,在国家行为中坚持中庸之道是“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可见,中庸正义观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基础和核心。  相似文献   

13.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从四个方面阐述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他提倡的教育“无目的”其实是“有目的”:严格区分教育的内部目的和外部目的,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是外部强加的;着力于教育的现时性;注重教育的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其教育目的观对我国的现行教育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两个维护”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宝贵经验,其理论渊源、历史根基和实践依据共同构成“两个维护”的逻辑基础。就理论而言,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融合;就历史而言,它是党的百年建设史经验的提炼;就实践而言,它是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对师范生而言,“教育理论”的学习非常重要,而现实中一部分师范生学习“教育理论”的积极性不高。提高“教育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对教学进行整体改革,首先,建立新的教学观:以“学会学习”为核心的教学目的观;以“主体自觉”为核心的教学过程观;以“共同参与”为宗旨的师生观;“科学与价值并重”的课程观;“方法与手段”组合的现代技术观。其次,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6.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念经历了“实用教育、职业教育、大职业教育”三个时期,贯彻始终的是“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其具体内涵是“学生地位中心”“学习过程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其构建逻辑以厘清受教育者核心需求为逻辑起始点,以减少教育资源内耗为切入点,以捋顺教学目标层次为逻辑基础点,以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型为着力点,以促进元素小循环为逻辑实践点,以推进产教大融合为落脚点。对开放包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类型特色的教学策略、符合类型特征的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素养等共同构筑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观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巨大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广义认识论视野中的教育教学理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对于以知识为核心的狭义认识论而言,广义认识论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其中,生活是其存在根基;实践是其内在精髓;理解则是其方法论基础。从“生活认识论”的角度讲,用“生活”涵括“知识”是教育教学理念的核心;从“实践”的角度讲,把“体验”融入“教材”是课程改革的必然方向;从“理解”的角度讲,以“交往”替代“对立”是师生关系发展的最终走向。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教育扶贫在消除贫困中的战略治本之作用。从生成逻辑来看,习近平教育扶贫观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新时代的集中呈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扶贫理论与扶贫实践发展的历史结论,是习近平对教育与贫困关系深刻把握的实践成果。从核心要义来看,习近平教育扶贫观是以教育实现“人的发展”为目标,以提升人的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内源式脱贫致富之路。从实践路径来看,习近平教育扶贫观提供了一条接续消除相对贫困、稳步走向共同富裕的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新时代观立足新时代,从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阐述了当今时代本质、时代主题、时代大势、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主要矛盾、发展目标等问题。其历史逻辑体现为它是对中华民族复兴史、科学社会主义史、现代化史探索的必然产物,鲜明地标示了中国新的历史方位;其理论逻辑体现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继承与发展,是逻辑与历史、时代特色与实践特色的统一;其实践逻辑体现为它是对新时代历史使命的科学回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回应和解决、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关切和回应;其内生逻辑体现为它是对"以和为贵"的理念、"和而不同"的智慧、"天下为公"的理想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新实用主义的本质否认主客体的双重性;在价值观上推崇商品价值,忽略社会价值;在认识论和反映论上,以“我”为核心,主张“唯心论的先验论”;在实践观上将实践形而上学化,无视实践的时空轨迹;把一切都当作“工具”,为我所用;抹杀真理的客观性,主张“有用的才是真理”。总之,新实用主义是“个人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