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部书包括两位作者分写的四十三篇文章。作者就《作品与孩子》、《共性与个性》、《写事与写人》、《美与丑》等问题,紧密结合艺术实践,从辩证法的角度,用随笔的形式,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文笔清新,娓娓道来,于轻松活泼之中,探讨艺术  相似文献   

2.
何其芳在1932年一共写了两首《秋天》,前者写于6月23日,后者写于9月19日晨,为了加以区别,两者分别用《秋天(一)》和《秋天(二)》为题。这两首诗都收入作者的第一部诗集《预言》。  相似文献   

3.
《风筝》写于一九二五年,最初发表在《语丝》周刊上,后来,被作者收入《野草》。鲁迅自称《野草》是“散文诗”。这种文体,与一般的抒情散文有明显的区别,同诗却十分接近,可以说,是用散文的形式写出来的诗。其特点是,不论写人,还是叙事,作者的真正用意  相似文献   

4.
一说冯至的散文,人们就会联想到《东欧杂记》,或者还会联想到《山水》。《东欧杂记》是解放以后写的,《山水》14篇(含《后记》)有10篇写于抗战期间,其中只有4篇写于抗战以前。收集得如此之少,似乎作者对自己青年时代写的散文并不看重,然而,我们却不能这样看待。这些散文,无论数量与水平,都值得我们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茅盾同志散文《雷雨前》的写作年代,各家说法不一:有“写于三十年代初期”,“写于一九三0年左右”,“写于一九三二年夏秋之交”,“三十年代前期写的”等等说法——最近我们看到一则资料,其中引录了茅盾同志的一篇短文。现照录如下:《随笔三篇》作者题记我把《雷雨前》、《黄昏》、《沙滩上的脚迹》,献给年青的朋友们。这里是三篇散文。这  相似文献   

6.
内容简介《小灵通漫游未来》是作者叶永烈的第一部科学幻想小说,写于1961年,1978年出版《小灵通漫游未来》,曾产生广泛的影响,并获得中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作者在  相似文献   

7.
《华德焚书异同论》是鲁迅后期杂文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写于一九三三年六月二十八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七月十一日《申报》副刊《自由谈》,后由作者编入《准风月谈》。  相似文献   

8.
日本现代女作家壶井荣的散文小品《蒲公英》与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的《通讯十七》都是写蒲公英的,二者有同曲异工之妙。二者的写作背景是不同的。《蒲公英》写于战后,那时的日本人民通过对战争的沉痛反思,普遍产生了反战思想。所以,这篇文章通过对蒲公英具体形象的描摹,表现了作者憎恶战争、向往和平及热爱劳动者的思想感情。而《通讯十七》写于1924年5月9日,作者冰心正在沙穰疗养院疗养,她的心境是平静的,对  相似文献   

9.
《绿》是朱自清先生一篇游记体的抒情散文,原为《温州的踪迹》之二,写于一九二四年二月。绿,是个抽象题目,很难写的。但是,在诗人、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却写得具体亲切、优美、动人。读《绿》之后,我们如同跟着作者一道,游了梅雨潭,不禁惊诧于那醉人而奇异的绿了!  相似文献   

10.
《风筝》一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鲁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作者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  相似文献   

11.
“左联”五烈士被难,鲁迅以笔为枪,悲愤地进行战斗,揭露了国民党的法西斯暴行。他先后写了一系列文章:《柔石小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为美国(新群众)作》、《为了忘却的记念》、《白莽作(孩儿塔)序》等。这一系列文章的感情基调大抵都是:悲愤。比较一下这些文章的写作背景,前三篇写于作者惊闻噩耗、悲愤难抑之时,最后一篇写于作者内心情感再掀悲愤波澜之际。唯有《为了忘却的记念》稍有不同,经过两年时间之久,作者的悲愤情感看似渐渐沉静下来,然而一种激越深沉的怀念之情依然…  相似文献   

12.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在这个月的1日、18日,作者曾先后写了《希望》和《雪》。把这三篇散文诗连起来看,就可以发现:当作者正处于寂寞、苦闷之中时,他是多么容易引起对于往事的回忆,并且在回忆中还多少带一点莫可奈何的淡淡的忧伤。在这篇散文诗里,作者以满带感情的笔触,叙述了  相似文献   

13.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历史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共八篇。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其中《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写于前期;其他五篇《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写于后期。作者在《序言》里说明了他写《故事新编》的(?)起:第一篇《补天》——原先题作《不周山》——还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写成的。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14.
《青山翠竹》又名《井岗翠竹》,写于一九六0年十月,发表于一九六一年1—2期《人民文学》,总的题目叫《井冈山记》,原是一组散文,这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是抒情散文.抒情散文,以一定事物为对象,着重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革命激情.《青山翠竹》就是借对青山翠竹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受与激情的.  相似文献   

15.
对于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的理解和分析,历来存在着分歧。去年大约就有十多种刊物发表了研究《雪》的文章。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种,认为散文诗《雪》于情景之外还有寄寓、象征,写南方的雪景是寄托了作者对革命前途美好的憧憬,写北方的雪则是抒发了作者否定和反抗冷酷现  相似文献   

16.
殷夫早期诗作,几乎全部收入了作者一九三○年顷自编的诗集《孩儿塔》。其中,最早的一组小诗写于一九二四——二五年间,是作者十四、五岁时的试作,但已崭露诗人的头角,充满了少年殷夫对明媚春光的向往和青春探索期的苦闷。最末一首写于一九二九年秋,时,作者已成为职业革命家,故落款处题“于上海流浪中”。“题记”写于一九三○年,已是诗集编成后的事了。 《孩儿塔》诗稿原存鲁迅先生处,这在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日鲁迅先生所撰写的  相似文献   

17.
古代不少传世美文都写于作者人生出现重大变故(被贬官)之后,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一样,写于自己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文中生动地描绘了琅琊山的奇丽环境和变幻多姿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了他悠然自得的旷达乐观情怀以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此文盛传不衰。与其他文章不同的是,《醉翁亭记》并不是以第一人称来写。  相似文献   

18.
押仄声韵的五言绝句《江雪》,是柳宗元山水诗的杰出代表。目前学术界公认:写于永州时期的《江雪》,作者在短短二十字中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渔翁;渔翁形象是作者人格的象征,寄寓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但,作者在渔翁形象中究竟寄寓了什么思  相似文献   

19.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名篇,文章的正文写于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是年作者19岁,补文部分作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其时作者31岁。一篇写家庭琐事的短文能四五百年传诵不衰,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20.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写,侧重于写的训练。在这之前无论是第一单元的《小站》、《卢沟桥的狮子》还是第三单元《鱼游到了纸上》、《火烧云》、《鸬鹚》等课,作者都是根据不同人、事、物、景仔细观察、留心积累、抓住特点去写的。教师要充分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去学习新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