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重读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联想到时下某些学校双休日难双休的实情,颇有一些感想.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确是儿童的乐园.在那里,儿童的那种天性、天真和欢乐令人神往.与“三味书屋”对儿童的压抑、残害、扼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声“阿DE,我的蟋蟀们!”深切表达了孩子们的无可奈何和对“百草园”的依恋之情.实行双休日,为应试教育下的儿童找回自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小说中,儿童形象的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构成了一个突出的创作现象,儿童这个群体一直都在鲁迅的关注视野和思考范围之内。纵观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纯真化、自然化的天真者;成人化、社会化的经验者;虚弱化、病态化的被“吃”者。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多把陶渊明看成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一位“田舍之翁,闲适之祖”(陈沆《诗比兴笺》),一位淳朴天真的“羲皇上”(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鲁迅先生对陶渊明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说“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  相似文献   

4.
茅盾的日记体小说《腐蚀》是抗战“胜利后一本最受欢迎的书,也是一本被人家带着手令,到书店去‘禁售’的书”.作者用“腐蚀”作书名,是因为他看到当时“尘海茫茫,狐鬼满街,青年男女为环境所迫,既未能不淫不屈,遂招致莫大的精神痛苦,然大都默然饮恨,无可申诉”,故发表以“腐蚀”为书名的小说,“聊以概括日记主人之遭遇”.《腐蚀》用第一人称写作.既叙又议.它不同于一般小说,它可以纵横驰骋;在语言上又必须不同于一般小说,“以假乱真”,以致使“天真的谈者写信”去问作者这“日记”是否真  相似文献   

5.
诗歌,这时代的骄子,在中国新诗发展的轨道上和社会生活的流向上,都曾闪烁着耀眼的光辉;而在这群星灿烂的诗坛上曾被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的旗手鲁迅先生赞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①的冯至先生,的确是不同凡响的,他在“坦率的告白恋爱”②的情诗海洋中,则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既不同于轻灵飘逸的徐志摩,又不同于朦胧如雾的戴望舒,更有别于“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③的“湖畔”派四个天真、稚气、大胆、热烈的年轻  相似文献   

6.
周海婴是鲁迅先生的独生子。当海婴出生时,鲁迅已经49岁了。老蚌生珠,舐犊之情,不言而喻。但鲁迅先生的爱子之心与教子之法,则根本不同于一般。海婴小时候相当调皮,常好外出惹祸。鲁迅先生虽然感到“管束颇觉吃力”,但从不纵容娇惯孩子,总是坚持正面说服教育。有一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指出:“鲁迅的小说,既不同于外国的,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它是中国现代的。”不仅小说,鲁迅的杂文、散文乃至诗歌都以新颖独创的民族形式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仅此一端,就足以使鲁迅跻入杰出的民族作家之林,他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都明显不同于《呐喊》和《彷徨》,存在着“杂糅”、荒诞、“戏仿”等特点,鲁迅称之为“油滑”。然而总的看来,《故事新编》的创作有着鲁迅本人特定的创作心理、情感体验及源泉,明显是鲁迅创作风格的一次重大转变,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9.
高根弟 《现代语文》2006,(12):44-45
钱理群认为,鲁迅的小说与杂是偏于“为别人”写的,而散则是偏于“为自己”写的,鲁迅要借散这样一种更具个人性的体,来相对真实与深入地展现其个人存在———个体生命的存在与学个人话语的存在。作为鲁迅唯一的散专集《朝花夕拾》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既不同于他的小说杂,又不同于他的散诗,为我们走进鲁迅的情感世界提供了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0.
杂文是鲁迅作品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由于杂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冯雪峰 ) ,它既不同于记叙文 ,也不同于议论文 ,所以碰到散见于教材的不同单元中的鲁迅杂文 ,到底要归属何种文体运用何种方式进行教学 ,着实成为教学的一大困惑。由于教材的编排体例 ,致使鲁迅的杂文仅仅只能用作单元教学重点的“例文”来处理。例如教材把《拿来主义》与《荷塘月色》放置在同一单元 ,其教学重点就是联系语境揣摩语言。这其实就是将原来含有无限可能性的鲁迅杂文 ,限制在揣摩语言这一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的一种片面的教学。而“鲁迅杂文的最显著的艺术…  相似文献   

11.
最近重读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联想到时下某些学校双休日难双休的实情,颇有一些感想。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确是儿童的乐园,在那里,儿童的那种天性、天真和欢乐令人向往,与“三味书屋”对儿童的压抑、残害、扼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声“阿DE,我的蟋蟀们!”深切表达了孩子们的无可奈何和对“百草园”的依恋之情。实行双休日,为现代应试教育下的儿童找回自己的“百草园”创造了条件,为学校特别是小学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2.
李超 《现代语文》2007,(2):116-116
《朝花夕拾》是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充溢着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原始)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这里展现的是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童年体验的追忆与思考。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着鲁迅心灵最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两者互为表里,构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正是由于对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的思考,在长妈妈病逝多年之后,早已逝去孩童天真的鲁迅发出了他那特有的生命的祈祷与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朝花夕拾》是包括《阿长与〈山海经〉》在内的十篇回忆片断,这一组散文以深情、平易、清新、舒展的笔调,记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抒发了对亲朋和师友的诚挚怀念。在鲁迅的作品中,《朝花夕拾》是最“个人化”的——散文这种文体如周作人所说,本就是“个人的文学之尖端”。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作为一篇笔记体小品文,完全是作者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于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物事,心有所感而随性记下的文字.它不同于那些刻意雕琢的华彩长卷,更不同于那些你来我往的应酬之作,它是作者与自己心灵的低语,不需要刻意地自我表现,不需要刻意地自我掩藏,敞开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真性情、真品格最真地在笔端流淌.鲁迅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一个作家的日记或尺牍“就是他自己的简洁的注释”,读者能从中“知道这人的全般,就是从不注意处,看出这人——社会的一分子的真实”.因此,我在课堂上就着力引导学生于“闲文”之“不注意处”,试图走进苏轼的真实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以其“表现的独特和格式的特别”在问世之初即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已往的鲁迅小说研究主要集中于小说艺术的领域范畴内,未能充分认识到鲁迅小说所包容的多种艺术特质.《鲁迅小说的跨艺术研究》一书从鲁迅小说与其他非小说艺术的渊源关系入手,从“跨艺术”研究这一新颖独特的视角,综合运用“传记学”和“文本细读”两种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鲁迅和各种艺术的关系及鲁迅小说和非小说艺术在审美追求和审美效果上的深层契合,卓有成效地将鲁迅小说的表达技巧与思想内涵相结合,为人们研究鲁迅及其小说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一、“耀高丘”之谜去年,闲翻《鲁迅先生纪念集》,在“函电” 一栏内,偶然发现:丁玲来函吊唁,却署名——耀高丘.就我的孤闻寡见,从没听说丁玲同志还有个笔名——耀高丘?自然,就与鲁迅《悼丁君》诗末一句“可怜无女耀高丘”联系起来了.那时,我产生了一个天真的想法:必是丁玲曾经用过“耀高丘”作笔名,当年鲁迅是知道的.因此,鲁迅在听了遥传丁玲不在人世之后,悲愤而写了《悼丁君》时,将“耀高丘”写进诗里去了.一年多以来,“耀高丘”三个字,不时在我脑中出现.一天,闲逛书店,一本书目映入眼帘,赫然两个字——《母亲》.我求售货员拿下一看,见是丁玲所著,如获至宝,立即买下.我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买回书后,总爱前后翻翻,看看序言、后记一类的文章.此  相似文献   

16.
《考试》2007,(Z1)
一、命题作文题目一天真天真是人性纯度的一种标志。在成年人身上,即使偶露天真也非常可爱。天真并不诉诸知识,大学或中专都不培养人的天真,或者说那里只戕灭天真。天真只能是性情的流露。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天真”,你是怎样认识“天真”的?请以“天真”为题,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争鸣选介     
本院中文系讲师蔡健在《鲁迅前期思想研究》一文中,针对多年来流行的“鲁迅前期思想是进化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鲁迅在五四时期开始有了一种不同于进化论也不完全是共产主义思想的新的思想因素。前期鲁迅是一个新民主主义者。如纯属资产阶级思想范畴的进化论,怎能代表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化革命的旗手和主将的鲁迅  相似文献   

18.
鲁迅认为“讽刺”就是“真实”,是“事实如此”,这种“真实论”的讽刺观与鲁迅对于中国现实的认识与体验有着密切关系.正是基于对于现实中的虚伪之憎恶与滑稽感受,鲁迅才会将“讽刺”理解为“写实”,理解为对于最普遍最平淡的“实情”的揭露与描写,而这种体验与感受又塑造了鲁迅对于虚伪与伪崇高的逆反性的心理反应模式,并驱动他在揭露虚伪的时候经常使用一种自贬式的反讽修辞.  相似文献   

19.
文章拟从“人生追求”与“社会思想”两个维面让鲁迅与孔子进行精神对话。在人生追求上,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与鲁迅的“走”的生命哲学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经世情怀。鲁迅的“中间物”意识是对孔子“中庸”“至善”思想的一种形而上的消解。在伦理学方面,孔子与鲁迅有着根本性的冲突,孔子所倡导的孝悌观念正是鲁迅反封建的矛头所指。孔子的“忠恕”思想只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生活关系的道德准则,而鲁迅的“不宽恕”是对自己信仰、人格和理想的一种坚守与延续。政治理想方面,孔子的“大同”世界与鲁迅的“人国”理念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具有“顾后性”,以尧舜时代为样本,后者具有“前瞻性”,是中国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第三样时代”;孔子的“大同”理想重在物质的满足,鲁迅的“人国”重在精神的觉醒。孔子的思想是“君”本位的“治民”之术,鲁迅则是“民”本位的“启民”之道。教育思想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打破了封建贵族对教育的垄断。鲁迅对中国现代教育的普及和妇女教育方面,做出突出成就。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鲁迅的教育目的是“改造国民性”。  相似文献   

20.
作文课时已过半,一学生只字未就,仍无命笔之意。教师不禁催促,却闻振振有词之答:“写不出——鲁迅说过写不出的时候不要硬写。”满堂为之哗然。如此曲解鲁迅先生原意,强词夺理,自然不足为法。这样的学生为数甚少,本也不值一议,但这桩作文课上的“趣闻”从另一方面提醒了我们:学生习作不同于文艺创作,切莫将学生当作家。对这一原则,理论上也许并无异议,但实际上却不然。有的语文教师在具体的作文指导或讲评时,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