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吴建良 《成才之路》2014,(27):22-22
道德认知、品行养成的关键是自我体验。缺乏自我体验的品德教育活动是苍白无力的,因为这样的教育不可能沁入学生的心灵,也不可能使学生实现道德认知的自我建构。德育活动特色在于丰富学生对品德与行为的过程体验。学校的"家乡好孩子"德育活动,多样性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多方式地引导学生参与过程体验,使德育活动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体验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做人的教育.这不仅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工程.实践证明,情感在德育过程中往往起着关键和核心的作用,它不仅是行为的动力,而且也是接受德育理论的土壤.如果我们在德育中只讲道理,不培养孩子的情感,道德信念就不能在他们心里开花结果.因此,必须注重情感教育,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验心灵的自由和生活的幸福,体验德育理论的真正价值,并实现由德育认知向信念形成和行为实践的转化,从而达到德育工作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德育在体验中生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转型时期的德育目标要求学校德育教育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前提 ,实施主动性、开启性的教育。基于学生亲身经历和深刻感悟的德育体验将学生和具体的德育实践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在德育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中体验着自主和自尊 ,体验着互相合作、互相激励的积极的精神力量 ,体验着生命意义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体验 ,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德育过程中如何发挥心育的作用?激励机制与德育、宽容与德育的关系是什么?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感受快乐,让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们一起体验自然而然的德育效果,体验心育在德育过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海燕 《贵州教育》2021,(21):14-17
教育的顺序是先教育,后教学,然后教育与教学融合,才是教育的规律.而德育活动课程作为育人的载体,它的主要价值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学生的思想、观念、习惯和知识只能在活动中生成和培养,因为这是来自于学生的亲身体验,来自于心灵的感受.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课程可以活跃学生的身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认识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这是德育工作的辩证法。学校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让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参与到道德体验中。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只有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诱发学生的自主感受,唤醒学生的道德体验,促使学生真情实感的萌生和发展,德育才会真正有效。  相似文献   

7.
从古自今,许多思想家都是将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不言而喻,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不同于智育,它有其自身的规律,德育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尤其强调学生的主体经验及情感体验,这是有效德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文通过对拓展训练与德育过程的对比分析,提炼出了值得学校德育实践借鉴的方式方法,即体验式教学。  相似文献   

8.
陈福宗 《教师》2010,(24):15-15
少先队的“体验教育”是指在少先队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少年儿童在实践中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培养能力,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形式。教育学家鲁洁在《新时期德育基本理论》及《德育新论》中指出:“德育过程涉及体验……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受教育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朱群 《快乐阅读》2012,(22):106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每个人、每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特色。以美育德,以德促学,寓德育于轻松活泼、没有说教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之中,使学校德育工作从对学生说教和灌输等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模式向轻松活泼的艺术教育活动转化,也使学校的美育和德育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正是我校艺术教育的鲜明特色。目前我在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德育的内蕴美,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德育方法是德育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手段。教育方法影响教育行为,教育行为产生教育效果。传统的高职院校德育是知识性教育,重视道德理论的"灌输性"。实际看来,道德规范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具体化,学生只有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才会对道德规范所涵盖的内容和意义有所体验和收获。本研究以"道德体验法"为内容,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的"道德体验法"实施策略,以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对学生品德的教育是重中之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抓住一切契机渗透德育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教师要有德育意识,要用真情来感染学生,要将德育与教学过程巧妙结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真实的体验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只有与实践和体验相结合,才能不断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客观评价各种德育活动,有效性偏低的原因,主要还是我们过多追求活动的形式,而忽视了对学生这一活动主体的关注.面对开放、多元和动态的现代社会,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德育不能只停留在校内,还必须拓宽渠道,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没有体验的教育是苍白的.只有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引发学生心灵的碰撞和思考,德育才能得到内化并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3.
德育过程中如何发挥心育的作用?激励机制与德育、宽容与德育的关系是什么?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感受快乐,让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们—起体验自然而然的德育效果,体验心育在德育过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在高中阶段加强学生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其良好的德育品质和行为习惯,这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实施德育教学活动中,以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深刻的感悟,这比口头传授德育知识更加有效。而在高中教育实践中实施体验式主题德育活动,要注重以主题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验,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科学设计好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15.
林盛云 《广西教育》2014,(41):63-64
正实践性德育是以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和学生亲身体验为基础,让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在德育实践活动中生根、发芽,并通过道德教育的渗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式。下面,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开展的实践性德育活动,谈谈实施实践性德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一、现场教育,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场教育是指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有形教育,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开展现场  相似文献   

16.
理想的德育应该从小事做起,潜移默化的、淡化教育痕迹的教育方法反而会起到较大的教育作用;理想的德育还应重视在自主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广西教育》2009,(26):29-29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杨启华在《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3期上撰文指出,当前学校德育活动实效性低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德育活动是成人的意愿和设计,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德育活动的内容多源自于成人的视阈,空洞、抽离;德育活动的形式是制度化与表演化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德育活动的虚假与对学生的规训;德育活动追求学生的发展,却忽视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与情感体验,使发展与享乐对立。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以游戏精神改进学校德育活动。  相似文献   

18.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资源和方式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我们尝试从阅读人手,利用优秀少儿读物,引导小学生从阅读中吸取精神营养.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指导学生阅读全国少儿期刊中的金奖刊物<小学生导刊>,开展丰富多彩的读刊用刊活动,让孩子们强化心灵体验,提高德育素质.  相似文献   

19.
史振华 《考试周刊》2010,(57):228-229
《小学德育大纲》倡导德育教育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教育学生,要在学校教育与课堂教学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德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质。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明理,在活动中长智。小学科学教学也是如此,科学学习中的道德教育要摒弃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动中,形成德育内涵和德育品质,从而使学生真正地热爱科学,理解科学社会与技术的关系,以及对待自然和生命的态度,最终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下面我从实践层面谈谈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德育活动,形成德育品质。  相似文献   

20.
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 ,带来了研究生德育新问题。研究生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研究生人数的增加 ,使得以往研究生德育的形式、方法都发生了变化 ,如何提高研究生德育过程的有效性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德育的过程是以受教育者一定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 ,教育者与受教育共同参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是教育者根据社会需求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 ,是通过受教育者能动认识、体验、践行从而形成思想规范、发展其品德心理、培养品德能力的教育过程 ,是受教育者实现从知到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