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辛弃疾现存诗歌143首,其诗歌用韵可归纳系联出24个韵部,基本上与王力先生考证的宋代音系相吻合。辛弃疾诗歌用韵情况对于全面考察宋代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诗歌用韵中韵字的分析对于韵文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穷尽式研究宋代安徽诗人诗歌用韵的基础上,选取若干个特殊韵字加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姜特立是南宋浙江丽水人,研究其诗歌用韵不仅有助于了解其诗歌韵律,而且有益于南宋丽水方音的研究。古代诗歌用韵能反映通语和方言的语音状况。姜特立诗歌875首,共923个韵段,系联为18韵部;不同韵部之间存在合用现象,如歌梭部与麻邪部合用、歌梭部与模鱼部合用、侯尤部与豪宵部合用等,这些合用现象透露出南宋丽水等浙南地区的方言语音信息。  相似文献   

4.
参照宋代通语韵系,宋代潼川诗人用韵系统归纳为17韵部,它是受方言影响的通语韵系,即通语韵系在潼川的变体。17韵部中有较多的“特殊用韵”:歌与豪、萧与尤、支与鱼、鱼与尤等分别通押。这些押韵虽然在现代潼川方音及至四川方音中基本上找不到对应,但是它们涉及到潼川各地的许多诗人且有一定的诗歌数量,因此可以认为这些“特殊用韵”应该反映了宋代潼川的方言语音。另一方面,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四川话属于西南官话,是北方话在西南的变体,它的形成是元明以后的事,这表明元明以前的宋代是四川话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相似文献   

5.
盛唐诗人王昌龄诗作久负盛名,是研究盛唐语音的重要语料。王诗用韵,近体诗可分21个韵部,古体诗可分32个韵部。大多诗歌用韵规整,合于《广韵》。支脂之微、萧宵肴分别合为一个韵部。而且出韵较少,偶有换韵,亦有韵字不避重复及特殊韵字。  相似文献   

6.
中唐诗人卢纶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冕",其诗歌久负盛名,是研究中唐语音的重要语料。卢诗用韵,近体诗、古体诗均可分28个韵部,大多数诗歌用韵严整,其中东钟、庚青等部与《广韵》有所不同,但也是实际语音的反映。而且出韵较少,换韵自由,韵脚字亦不避重复。  相似文献   

7.
诗、词用韵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宝贵资源,周密诗、词用韵前人未做过系统研究。通过穷尽考察302首周密古体诗、词,并以鲁国尧的宋代通语18部系为参照,得出周密古体诗、词韵系共16部。周密古体诗、词用韵大致符合宋代通语,同时也体现了宋末浙江吴语方音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谢朓是齐梁"永明体"诗歌的重要人物,今存诗157首,对诗歌进行用韵分析,借以研究古代韵部发展情况,是汉语音韵学的一种方法。本文通过对谢朓现存155首诗歌进行用韵分析,得出谢朓诗歌用韵平声韵多于入声韵,押韵中没有四声混押,四声相承对照整齐,各韵部界限比较明晰等特点,其用韵既有少部分上古音的痕迹,同时又体现出了南北朝时期语音发展的新变。  相似文献   

9.
阴铿是南朝梁陈时期的重要代表诗人,现存诗歌34首.其诗歌所用韵字,可归纳为18个韵部,与周祖模先生对齐梁陈时期诗文的韵部归类基本吻合,其韵部分类跟《切韵》的分韵已很接近.用韵严谨,一般是偶句押韵,也有首句入韵,所押全都是平声韵,没有出韵现象,其中“同用”和“独用”情况也与《广韵》所注基本相合.其诗歌用韵情况较之同时期的何逊诗歌,更接近隋唐近体格律诗的用韵要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齐梁陈时期特有的语音发展面貌,对这一时期的语音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宋词的用韵是古汉语语音史的重要资料。本文针对周邦彦184首词,通过穷尽考察其实际用韵情况,归纳系联出19韵部。周词19韵部基本反映了宋代音系,但也有出韵和通押现象,其研究有助于深入系统地考察宋词的用韵特点。  相似文献   

11.
王绩现存诗歌55首,其诗歌用韵可以归纳系联出20个韵部,基本与王力先生考证的隋—中唐音系相吻合。王绩诗歌用韵较严,但是也存在出韵之处,能反映一些当时的实际语音情况,对于全面地考察隋—中唐音系,有着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绅是中唐著名的新乐府诗人,现存诗歌140首,通过归纳可分为30个韵部,近体诗用韵工整谐畅,古体诗用韵比较宽松,展现出不同特点。李绅诗歌是宝贵的语料,分析其用韵特点,有助于了解中唐后期韵部分合的情况,以及汉语语音的实际变化。  相似文献   

13.
花蕊夫人诗歌用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葱夫人是五代著名女诗人,善写宫词,其诗歌用韵,可归纳系联出十八个韵部,基本合于王力先生考征的晚唐—五代音系,其诗歌用韵规整,偶有出韵,多借韵,亦有些许特殊韵字。  相似文献   

14.
从上古到中古,韵部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在一些诗人的诗歌用韵中也有体现。对骆宾王的诗用韵的整理归纳,对比得出骆宾王诗歌用韵特点,从而从骆诗中管窥某些韵部从上古到中古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宋代河南地区文人诗词用韵中的上去通押韵段、阴入通押韵段是研究宋代通语声调的重要材料。宋代河南地区诗词用韵中入韵的全浊上声字有93个,只与去声字押韵的有26个,兼押上去声字的有60个;入声韵叶入阴声韵的有23个韵字。这些用韵材料能显示出宋代通语中浊上变去的进程以及入声韵尾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陆游现存的144首词的用韵情况进行考察,其词用韵可以归纳系连出19个韵部,基本与王力先生考证的宋代音系相吻合,但也存在出韵之处。同时它也反映一些当时的实际语音情况,如入声韵尾混押、鼻音韵尾合流等。这对于全面地考察宋代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郭睿 《绥化学院学报》2013,33(2):42-45,147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们的作品也从各个角度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中也有一定的音韵学价值。戎昱诗歌见于《全唐诗》,诗中用韵已渐趋成熟。此时诗歌用韵还在不断发展之中,戎昱等诗人的作品也是当时诗歌发展的一环,有其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诗中韵部的使用多合于规范,可为研究唐中期诗歌用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穷尽分析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的基础上,考察宋代江浙诗人用韵中不同韵尾阳声韵部跨部通押的特殊用韵。这些特殊用韵共计862例,包括:真文与庚青通押,真文与侵寻通押,庚青与侵寻通押,真文、庚青与侵寻通押,寒先与监廉通押,江阳分别与寒先、监廉通押,真文分别与东钟、江阳通押,寒先分别与庚青、东钟通押,侵寻分别与东钟、江阳通押。有些特殊用韵揭示出与宋代通语不同的江浙方音现象。  相似文献   

19.
张祜是我国中晚唐时期的诗人.对张祜诗歌用韵进行穷尽性的考查,归纳出三十三个韵部,分析总结了其用韵特点.张诗用韵基本符合<广韵>同用、独用规则,但也有少许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20.
运用穷尽式系联方法,归纳出刘长卿诗歌用韵系统:近体诗阴声韵、阳声韵共22部;古体诗阴阳声韵共18部,入声韵7部。并将刘诗用韵与相同时代不同地域,以及相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诗人用韵进行比较,进而探讨刘诗用韵的特异之处及其与通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