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江县长寿乡大水小学方天锡老师和新化县三塘乡中心小学伍奋飞老师来信说:有人认为课文《繁星》中“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一句用词重复,是否正确?  相似文献   

2.
阿呆在语文课上学到了《繁星》这篇课文。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说:“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阿呆读完这篇课文后陷入了思索:作者说天上有很多星星,可为什么我每天晚上只能看到几颗星星呢?  相似文献   

3.
“而”释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一句中的“而”字,课本未作注释,也许作一般用法的词。因此一般译文都省去未译,有的为照顾语气完整,变通(或省去“而”另增补的)译成“怎么……呢?”我以为这个“而”字可训成副词“岂”,译成“难道……吗?”清·吴昌瑩《经词衍释》“而”字条下有云:“《博雅》曰:‘而,岂也。’此文《释词》不载.《孟子》:‘不贡而能之乎?’言岂能也。《论语》:‘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二十年:‘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言岂由人也。《襄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而,  相似文献   

4.
繁星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相似文献   

5.
“老师!我这个空明明填对了,你为啥打个问号?”调皮的李刚举手大叫道,脸涨得通红。周围的同学一下子把目光都投向了他。“是吗?我来看一下……”我吃惊地看了看他的试卷。“不对。应填为‘长’,你查一下……”我的话音未落,学习委员也举起了手:“老师,我也认为是‘万古常青’!我刚查了《新华字典》,看,这里还有词组‘常青树’……”我一下愣住了,一时还真想不出更好的理由来证明“长”是对的,“常”是错的,心想:不会全部试卷都批改错了吧?那可就太没面子了。我灵机一动:“还有谁知道这个空应填‘常’还是‘长’?大家都可以发言。”这下学生…  相似文献   

6.
女儿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就问过我:“爸爸,什么叫‘女大不中留’?”我听了一吓,心想,鬼丫头,这么小就想嫁人了?忙说:“你问这干嘛?”“我从书上看来的。”“什么书?”“你桌上的那本,嗯……《西游记》。”“胡说,《西游记》里没这句话。”“哦,不,嗯……是《西厢记》。”“《西厢记》?你现在就看这种书了,嗯?”“爸爸!”女儿不耐烦了,“你说嘛,我是看不懂嘛,我也快长大了嘛,我就是要问问什么叫‘女大不中留’嘛!”“你说呢?”我反问道。女儿想了一想,就像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时那样认真地说:“我认为‘女大不中留’的意思就是……嗯,就是………  相似文献   

7.
这样"钻"     
[案例]语文课上,我们正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这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突然,一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写得好,因为它把小草写活了。”听了该生的发言,我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为什么说一个‘钻’字就把小草写活了?钻’还可以用哪些字来代替?”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生1:长。生2:冒。生3:顶。……我又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作者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冒’‘顶’等其他的字?”(学生沉思片刻)生1:用上“钻”字,就是把小草当作人来写,把小草写活了。生2:可我觉得用上“冒“”顶”,也是…  相似文献   

8.
一天,我在看女儿的语言作业本,有一道题目是:给“我好朋友是的小丽”5个词组句。在作业本上赫然写着:“我的好朋友是小丽”。我问她是否还有其它的组法,她歪着头坚决地说:“没有啦!”我进一步引导说:“我们再动动脑筋,比如我们还可以这样组句:‘小丽的好朋友是我’,或者‘我是小丽的好朋友’,或者‘小丽是我的好朋  相似文献   

9.
教学《在炮兵阵地上》时,我正指导学生阅读品味彭总饭桌上的一席话,一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彭总明明说自己‘只错了一句’,为什么却说‘我又说了错话’呢?这个‘又’字不是说明他说的错话不止一句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我认为把‘又’拿掉反而好一些。”这一串连珠炮的提问,原来是对“又”字有意见。我正想用三言两语解答,可发现几个学生跃跃欲试,我马上改变了主意:且慢,看他们怎么说。我扫视全班,问:“你们的意见呢?”教室里出现短暂的沉寂之后,一双又一双的手举了起来。一同学说:“我觉得彭总根本没有说什么错  相似文献   

10.
“老师,这一句话里有错别字。‘分辩’的那个‘辩’应是辨别的‘辨’。”在学习《白杨》(部编小语九册)时,一位学生指着“‘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一句中的“辩”字问我。她还例举前面学过的第三课《海上日出》中“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云,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一句中就是这个“辨”字。她这么一说,有些学生也象发现新大陆似的随声应和着。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学习好习惯。接着就把这组词用色笔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进行讨论:读原句——自己思考——查字典——回到原文中去讨论比较。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辩’和‘辨’到底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学生都想寻找到答案。一  相似文献   

11.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小丽气喘吁吁地走进办公室,看到四周无人,便冲我狡黠一笑,从兜里掏出一封信交给我: “老师,这是小娟写给小华的‘情书’……”“情书?!”我重复了一句。情不自禁地拆开看了起来。“这信你是怎么得到的?”我问。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学有许多挂图,怎样更有效地运用挂图这一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要讲究方法,注意时机。一位老师教第五册《壁虎》时,先讲第一自然段,抓住末尾一句:“我就仰着头,看壁虎捉虫。”问学生:“什么样的动作叫‘仰’?谁能做做看?”一时,许多同学把头翘得高高的。老师接着说:“课文中的‘我’仰起头来,看墙上的壁虎捉虫了。瞧,我们的黑板上也有只壁虎在捉虫呢?”大家感到很奇怪,眼睛在黑板上滴溜溜地转,哪  相似文献   

13.
以下片断是有位教师在教小学语文第八册课文《趵突泉》第二段的教学过程 :教师 :“这段描写趵突泉的泉水 ,你最喜欢哪一句?谁愿意说说 ,并把你喜欢的理由与大家分享一下。”学生 :“‘一溪河水 ,清浅 ,鲜洁 ,’我认为这句很简洁。”教师赞赏地重复 :“简洁。”学生 :“我喜欢‘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的优美意境。”教师发出会心的微笑 :“大家和这位同学一样闭上眼睛体会一下优美的意境。”教师 :“大家对喜欢的句子理解得真好。老师最喜欢第三句 :‘假如没有趵突泉 ,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 ,妩媚这个词写得很传神 ,你们怎么体会这一句…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归去来兮辞》中有“复驾言兮焉求”一句,注释为:“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驾言,指出游。”既然“驾言”指出游,串讲怎么变成“驾车出去”了呢? “驾言”语出《诗经》,如《邶风·泉水》:“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里是驾车出游。《卫风·竹竿》:“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此处为划船出游。所以《管锥编·毛诗正义·泉水》云:“操舟曰‘驾’,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即此‘驾’:御车亦曰‘驾’,苏轼《日日出东门》‘步寻东城游,……驾言写我忧’,乃此‘驾’,故为章惇所纠,而以‘尻  相似文献   

15.
在作文教学中,我认为提倡学生写作文后记的方法很有效果。有个学生在《道是灰黄却有绿》一文的后记中写道:“也许我所说的‘灰黄’有损于学校的形象,未免说得一钱不值。但是确实是这么想的,也便这么写。我不想将‘灰黄’精减,也不愿将‘绿’粉雕玉琢,或许二者有点平分秋色。”这个学生的文章是对学校管理工作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我肯定了学  相似文献   

16.
初步体会了《石灰吟》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诗句后,有位学生突然问:“老师,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这里的‘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是不是一样呢?为什么要用‘粉骨碎身’呢?”刹那间,教室里寂然无声,我也愣住了。这可是我事先根本没想过的问题。我略一思忖后,笑着说:“谢谢张楚同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让我们利用集体的力量———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这个问题。各小组的同学想想准备怎么办。”生:查字典,查资料。(教室里热火朝天,各小组争先恐后翻阅《成语字典》…  相似文献   

17.
有同事拿《湖南教育》9月号的一篇《去华求实,夯实基础》的文章给我看,拜读之下,觉得其中许多观点切中考生(我们称学生)作文要害,平时在教学中应当引起重视。但有一点我不明白,为什么“求实”就要“去华”?“华”如果单指“浮华”或“华而不实”,拙文“徒虚语耳”。但请看原文某段,“老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议论文靠什么打动读者,打动年龄比自己长了一倍乃至三倍的评阅人?显然不是联想的丰富或语言的华美以及形式结构的新巧,而是理性的力量……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简约……有多少考生是朝这一方向努力的呢?又有多少考生作文能达到这一标准呢”(作者教导师生备考应考作文之苦心,可见一斑),引文中“不是……而是”句的运用,显示了作者并非只反浮华,也反文采;或许作者对议论文界定非常严格,夹叙夹议的散文不算议论文?荀子的《劝学》该是议论文吧?联想多么丰富,语言多么华美!正如文中表述的那样,“在提出观点时,在确保准确外,还要考虑观点是否全面、辩证”“,去华求实”的观点是否全面辩证?文章还有“观点的表述……必须严密、周全,具有分寸……比如有的同学提出的观点就是‘有意气(意志与气概)必然能成功,没有意气必然走向失败’,以这样一个错误命...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以“注意”形式强调:“表示原因,一般用‘因为’不用‘为了’。”郑文贞等《语病汇析》也说:“‘因为’是连词。表示原因,‘为了’是介词,表示目的。二者作用不同,……二者分用既成趋势,还是分用为好。”马真《简明实用汉语语法》认为下例是病句:“八一队这次为什么失败?我看不是为了别的,而是因为有了十比零的绝对优势而疏忽大意了。”马真说:“‘为了’应改为‘因为’,以便跟下文‘而是因为’相一致。”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用“为了”的说法较常见:  相似文献   

19.
教苑茶座     
幽默与漫画教师说吻一位大学教授给学生讲道:“古时候‘吕’是接吻的意思,口对口,很形象。”一学生问:“如果‘吕’是接吻的意思,那么小品的‘品’是不是三个人在一起接吻?”教授正待发怒,又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我看‘品’还好解释,兵器的‘器’呢?是不是四个人在一起和狗接吻?”全班笑成一团,教授摔书而去。文明用语老师批阅小新的周记,周记里写道:“考试不及格,我说是爸爸遗传造成的,爸爸骂我‘嘣嘣’!”“嘣嘣”究竟是什么意思?老师大伤脑筋,于是把小新找来问。小新说:“老师让我们文明用词,写‘放屁’不太文明,所以用了‘嘣嘣’替代。”…  相似文献   

20.
在节外生枝     
吴德伟 《四川教育》2006,(10):28-28
【案例】初步体会了《石灰吟》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诗句后,有学生突然问:“老师,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这里的‘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是不是一样呢?为什么要用‘粉骨碎身’呢?”刹那间,教室里寂然无声,老师也愣住了,这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