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作品英译汉中的异化与归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界长期以来存在着异化与归化的争论,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要把文学翻译中语言和文化的翻译区别对待,语言内容是相对于文化因素的来说的,翻译语言内容时应尽量采用归化的方法,使译文顺畅自然,而文化因素时应尽量采用异化的方法,把原语文化译介给译文读者。  相似文献   

2.
以读者角度看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直存在着“归化”与“异化”之争,“归化派”与“异化派”都给出诸多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本文基于两者的理论实践,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看出:译作读者喜欢人名的异化翻译,而不太接受地名的异化翻译;对习语、习惯行为的翻译,英译汉时,喜欢归化翻译者较多;汉译英时,归化和异化相差不大,但是倾向直译和喜欢用自己所熟悉的单词翻译;宗教用语绝大多数受试者喜欢归化;受试者不喜欢带有浓厚的中国政治、封建文化色彩的归化翻译;对四字成语,喜欢中西方成语对译。  相似文献   

3.
异化以原语文化为归宿;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方法。而习语堪称"浓缩的文化"。本文以实例的形式分析了异化、归化理论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休运用,并得出结论:异化和归化是互为补充的,翻译时应依据不同情况作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4.
姓名的翻译历来有归化法和异化法两种方法。在译名时异化法更能忠实于原作,体现异域文化特色。但同时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的,在必要时还要借助归化法。  相似文献   

5.
当前西方归化/异化的讨论多从后殖民理论视角出发,揭示强势文化在翻译外国文学时所采取的归化策略的文化殖民主义本质,提倡异化的策略作为一种抵抗以求文化交流上的平等。文章剖析了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并与传统译论视域中的异化/归化策略进行了比较。同时提出,在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传播过程的初期,归化翻译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传统译论视域中的归化/异化手段较韦努蒂倡导的异化策略更具操作性。译者还是应在忠实于原文和不妨碍译文读者理解的前提下使归化异化互为补充,并防止过度归化或异化。  相似文献   

6.
翻译采用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是由面向何种类型的读者决定的。以往的翻译主要以归化翻译为主,但随着越少越多的人学习外语,接触外国文化,读者已能接受许多异化的表达方法。异化翻译更忠实原文,更准确的传达原文意义,能丰富译入语的文化,英译汉的趋势将越来越向异化翻译靠拢。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的惯用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在丰富语言的表现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翻译中要准确、完整地传达出惯用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通过分析惯用语的基本特征,对比中日惯用语的形意关系,尽可能选择一种最恰当的翻译方式把惯用语所体现的语言魅力以及文化内涵表达出来。译者在惯用语的翻译中要把握异化与归化的尺度,能异化时尽量异化。不能异化时则应归化。  相似文献   

8.
归化和异化通常被认为是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的两种基本手段。在句法层面上,似乎不存在归化和异化之争。但实际上,虽然对句法进行归化处理是翻译的基础,句法异化的现象在翻译中也存在。但是异化现象多出现在英汉翻译中.汉英翻译极少使用异化的手段。本文对上述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当前西方归化/异化的讨论多从后殖民理论视角出发,揭示强势文化在翻译外国文学时所采取的归化策略的文化殖民主义本质,提倡异化的策略作为一种抵抗以求文化交流上的平等.文章剖析了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并与传统译论视域中的异化/归化策略进行了比较.同时提出,在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传播过程的初期,归化翻译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传统译论视域中的归化/异化手段较韦努蒂倡导的异化策略更具操作性.译者还是应在忠实于原文和不妨碍译文读者理解的前提下使归化异化互为补充.并防止过度归化或异化.  相似文献   

10.
译文的归化、异化问题一直是翻译实践中的热门话题。中英文学作品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并非对立,而是互补;译者应综合考虑文化因素,归化和异化同时并举,有所侧重,又有机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