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历代学人对"以意逆志"的理论认识各有千秋,但都确定从作品之意可以认识到作者之志,因此,人们对这一命题的认识是以对理想作品的理想解读为理论假设的。由于理想作品与理想解读只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所以,"以意逆志"实际上告诉人们: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绝不止于、也不等同于作者的创作意图,而是一个经由一代代读者不断阅读过程累积的结果。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每一位读者的任何一次阅读结果无论如何有差异,都是同一部作品在阅读活动中具体化的结果之一,人类的任何一次阅读活动都以实现理想解读为目标,因此,人类的阅读史是一个理想解读在实际阅读活动中不断实现、不断具体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有着明确的指导意见:"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同一的标准答案."这个意见的核心就是关注和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而且对"个性化解读"的内涵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说明.但是,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方法论意义上的原则有哪些呢?归纳起来,可以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相似文献   

3.
肖金华 《湖南教育》2005,(17):40-4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同一的标准答案。”这个意见对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然而现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既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热点,也是教学的弱点和难点。那么教师该采取哪些策略,突破教学难点,使文学…  相似文献   

4.
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兴趣不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症候阅读法”是拓宽现当代文学作品解读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觉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可行性方法。它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作品过程中,学会从“沉默”“悖谬”“空白”处入手去发现和探究作品“症候”。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同一的标准答案。”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取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无所不包,那么在高中阶段如何围绕文学作品的特点进行文学…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7.
接受关学等近代文论认为,读者是作品意义的建构者。文学作品教学应提倡多元解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表达。但是,在近期的文学作品教学过程却也出现误读和拓展过度等多种不良现象。本文拟从当前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泛滥现象出发,寻求文学作品教学多元解读的界域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8.
接受关学等近代文论认为,读者是作品意义的建构者。文学作品教学应提倡多元解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表达。但是,在近期的文学作品教学过程却也出现误读和拓展过度等多种不良现象。本文拟从当前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泛滥现象出发,寻求文学作品教学多元解读的界域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简单地对文本中的反面人物形象进行片面解读,我们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人情、人物情感、作者爱憎等来辩证地分析。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人物思想蜕变的过程,更真实感受人物性格扭曲的悲凉,更心酸地品味人物命运的凄楚,更科学地感知人物真实的品行。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语文课程标准》把尊重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了新课程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理念。下面,笔者就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一些个人的初浅认识。  相似文献   

11.
仔细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人们会发现许多作品中都浸润着一种“宗教情怀”,它是一种更为深厚、普遍的人生终极关怀,它可帮助人们重新回归理性自我并获得生命的热望,直面生存困境,完成对存在意义的终极追问.同时,“宗教情怀”对于人们重新解读一些作家、作品或思考创作和鉴赏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都给予了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运用互文性理论,可以对小学名家文学作品进行进一步的解读,以加深学生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理解。在互文性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同一作家和同一题材作品的互文,也要注重对不同作家同一题材作品的互文。既要注重选择互文性资源的角度,也要把握好互文性阅读资料的"量"和"度",把握好互文性的时机和环节,以提升学生对名家作品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作品的解读指导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入角色,领会艺术形象的精神境界,与艺术形象精神交融,对作品的语言运用、情节安排等艺术特色和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形成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能够有初步的赏析和评价,就是抓住了阅读文学作品的根本,也就能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提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近几年,我参加各种课堂教学观摩  相似文献   

15.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中显示了对文学作品作多元解读的尝试,在评价建议里也提到了这一问题,“文学类文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文学作品多元解读对于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民族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新任务,语文教育界开始广泛探讨多元解读的教学方法和角度,并且产生了不少好的方法。笔者认为,我们在摸索、探讨多元解读教学的同时,还完全可以从我们的祖先那里寻找关于文学多元解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非常重视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当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主题的多元解读和人物的立体分析则是达此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吴梦 《现代语文》2011,(9):56-57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以自身情感和心灵去体验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高层次的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8.
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式的文本阅读方法为基础,通过解读这些作家作品中的象征物,分析"性"主题和"死亡"主题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及他们对待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描写"的不同态度,阐明其学说对"迷茫一代"现代派作家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的塑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前,很多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多是不懂解读方法,不解作品之意,导致学生放弃阅读或即使阅读也是"白读"的后果,甚至有部分学生常常曲解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这严重妨碍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也严重削弱了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教育力量。为了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让学生从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到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高中小说教学,其目的在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育学生的文学形式意识,问题意识和语言意识,使学生认真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切实体味语言的丰富意蕴,提高他们的文字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