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区别只是相对的,二者的界线并不是不可跨越的。他们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有没有创造性,而在于创造性程度大小上的不同。新闻中发生过的各种程度不同的失实现象,许多都与“再造性想象”有关。可见,靠“再造性想象”写新闻是危险的,难免造出假来。  相似文献   

2.
新闻中是不能有创造性想象的,即不能有虚构的成分,但这不等于说,新闻中就不能有想象的成分。我赞成新闻中可以允许想象存在的提法,但这种想象是再造性想象,是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为了努力反映出生动、形象的世界而运用的,它不是虚构,不是创造,不是客里空。  相似文献   

3.
新闻中是不能有创造性想象的,即不能有虚构的成分,但这不等于说,新闻中就不能有想象的成分。我赞成新闻中可以允许想象存在的提法,但这种想象是再造性想象,是在已有事实的基础上,为了努力反映出生动、形象的世界而运用的,它不是虚构,不是创造,不是客里空。  相似文献   

4.
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离不开想象。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必须借助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塑造艺术形象;审美欣赏过程,审美主体依赖于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实现形象再创造。想象是审美感受的纽带和桥梁。  相似文献   

5.
文摘     
新闻不能排斥想象沈世纬文认为,新闻不能排斥想象。记者的职业特点是探求地平线上冒出的新事物,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见解。记者的思维方式的本质特点就是创造性,而创造性思维是离不开想象的,因为几乎所有的发现、创见与创造性活动都伴随着想象。把想象引入新闻领域,首先是对作为思维方式的想象不能作偏狭的理解。想象并非文艺家独占的“私产”。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都离不开想象。想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想象被视为新闻的“禁区”。似乎想象一引入新闻领域,新闻就难以做到真实,想象和新闻的真实性似乎是冰炭不相容的。其实,这是一种传统的偏见。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就是探求地平线上冒出的新事物,在生生不息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见解。记者思维方式的本质特点就是创造性,这是一种具有探索未知、勇于提出新问题的进取性思维,它  相似文献   

7.
新闻必须实事求是,不能虚构捏造,这当然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然而,长期以来许多人把想象作为虚构捏造而拒之门外,鲜见有人敢于理直气壮地“离经叛道”。这也是不符合新闻写作的实践存在价值要求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就是人脑对已有表象,即对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头脑中保留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根据想象有无预定的目的,可以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根据想象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要以别人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为依据,创造想象则是自己独立完成的…  相似文献   

8.
陈鹏 《大观周刊》2011,(44):223-223
1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与表象的相似因素有关,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或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前者是创造性想象,后者是再造性想象。联想和想象都是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9.
丁希先 《大观周刊》2012,(4):237-237
1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与表象的相似因素有关,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或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前者是创造性想象,后者是再造性想象。联想和想象都是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新闻界出现几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例如,有的人提出“新闻采写中想象的运用与限制”的命题。有的人则对此持不同的观点,提出了“想象——印证”的命题。有的人则坚持想象只能适用于文学和科学,不适用于新闻,因为新闻是真实性的报道,等等;再如,有的人提出“新闻文学”的命题,并指出这是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与想象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新闻写作过程中的思维形式问题。对新闻与想象来说,新闻是否允许想象的介入是一回事,而新闻能否排斥得了想象对它的作用又是一回事。两者不能混淆。我对新闻与想象关系问题的看法是: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写作过程排斥想象,因为想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形象。新形象中  相似文献   

12.
徐丛青 《新闻世界》2011,(12):23-25
新闻“故事化”,给原本脆弱的新闻理论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对新闻概念,新闻学基础理论中的客观新闻学、新闻时新性及新闻功能观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让我们再次思考“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新闻界的许多同志对想象能不能引进新闻,以及新闻写作中能不能借助想象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有意义的讨论。有的同志认为,“新闻离不开作为思维方式的想象”(《新闻战线》1986年第9期)。“新闻不能排斥想象”(《新闻记者》1987年第1期)等等。读后觉得有商榷的必要。长期以来,想象确实是被视为新闻的“禁区”。  相似文献   

14.
网络媒体是构建新闻矩阵的重要环节,且从新闻生产、新闻传播、新闻变现多个层面均具有垂直细分的巨大空间,对整个新闻产业的价值塑造与再造具有深远影响。为此,本文深入论证了网络媒体“新闻+”生态链结构,进一步提出“新闻+服务+大数据”塑造资源池初始价值,“新闻+社群+人工智能”再造流量池传播价值,“新闻+行业+客户端”衍生区域池变现价值等建议,旨在促进网络媒体“新闻+”生态链垂直细分领域持续延伸,支持新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想象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新闻写作过程中的思维形式问题。对新闻与想象来说,新闻是否允许想象的介入是一回事,而新闻能否排斥得了想象对它的作用又是一回事。两者不能混淆。我对新闻与想象关系问题的看法是: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求新闻写作过程排斥想象,因为想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形象。新形象中则含有不同于原形象的虚假成分。也就是说,想象运用的结果,一定会导致虚假的产生。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想象就会造成新闻失实。除非这个想象过程不是单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时代不仅给新闻传播形式带来变化,新闻内容的基本要点呈现形式、采集创编手段也都需要实现不同程度的创新。如何适应现阶段新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加强创新理念的融入应用力度,提升新闻内容产品创新和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本文实践分析可知,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基本理念需及时进行转变,并且在新闻生产环节实现各角度的创新。具体来说,新闻产品创新要点包括利用新技术实现产品更新,通过挖掘新闻价值潜力实现产品创新。而关于流程再造要点,主要包括采集流程再造、制作流程再造、宣传推广流程再造。只有在实践中适应新媒体时代特征,在新闻生产、产品创新和流程再造过程中实现有效创新完善才能提高新闻内容质量。  相似文献   

17.
完全离开事实基础去想象固然不对,“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的想象也不对。因为,想象出来的东西,毕竟不等于实在的东西,而新闻是必须如实反映,其中包括对“背景和因果关系”的记叙。我们还是应当“杜绝新闻事实中想象成分”,而不论这一“想象成分”是“泛指”的,还是“实指”的。  相似文献   

18.
完全离开事实基础去想象固然不对,“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的想象也不对。因为,想象出来的东西,毕竟不等于实在的东西,而新闻是必须如实反映,其中包括对“背景和因果关系”的记叙。我们还是应当“杜绝新闻事实中的想象成分”,而不论这一“想象成分”是“泛指”的,还是“实指”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思维方式、思维手段的想象,适用于文学、科学,也适用新闻。但是,对它的应用,并不是没有限制的。它要受一门科学自身性质的规定,要服从这门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想象在新闻中运用,必须以不违反事实为前提。我以为作为思维方式的想象和“合理想象”是根本不同的两个问题。所谓“合理想象”,是一种经过隐饰的造假理论。正是这种理论,败坏了人类正常而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想象的声誉。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中国新闻界而言,“建设性”这个词汇并不陌生,但“建设性”+“新闻”这个词汇组合,还是让新闻学术界眼前一亮,在这两年成为不少学者聚焦的“亮点”.很大程度上,建设性新闻被赋予更为重要的功能和更为前瞻的期待:“作为一种强调问题解决导向、弘扬正向价值的新闻理论,为‘后真相’时代全球新闻业的角色重塑和价值重构绘制了新的路线图.”①然而,就像“建设性”这个词汇有一定的争议性一样,成为“亮点”的建设性新闻也存在相当的争议,至少没有像学界想象或期待的那样乐观.这就需要基于建设性新闻的基本问题,通过不同的维度进行相对明晰的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