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45年,雅尔塔秘密协定,以归还苏联在旅顺的特权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协定有效期为30年。1949年初,斯大林表示,一旦对日和约签订,美国从日本撤军,苏联就从旅顺撤军。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昆明市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研究课题《中国革命与共产国际苏联关系问题研究》书中的一章。文章主要阐述了共产国际解放以后苏联与中共产党、中国革命的关系问题,对《雅尔塔协定》、苏联出兵东北、苏联关于中国战后应该和平不打内战的主张、斯大林劝阻解放军过长江、苏联在解放战争中的积极作用和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等几个重要问题,作了深入地实事求是地评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对华政策几经嬗变:初期对华军事援助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中期对华关系由热而冷,是因为苏联遭德军突然袭击,必然全力自保;后期苏军出兵我国东北,另有图谋。然而苏军对日作战,避免了中国人民为取得最后胜利可能出现的更大牺牲。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对华政策变化不定,但均紧紧围绕着一个出发点,那就是苏联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利益,它带有浓厚的大国沙文主义色彩及深刻的旧沙俄对外侵略扩张的传统痕迹。使苏联在援助中国抗战的同时,作出一些损害中国主权利益的行为,在出兵中国东北帮助打败日本的同时,大肆掠夺我国东北利益。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苏联以《雅尔塔协定》中规定的条款为条件出兵中国东北,亲蒋疏共,掠夺东北物产,这些行为背离了共产主义原则,反映出了斯大林以民族利己主义为核心的对华政策实质。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苏联以《雅尔塔协定》中规定的条款为条件出兵中国东北,亲蒋疏共,掠夺东北物产,这些行为背离了共产主义原则,反映了斯大林以民族利己主义为核心的对华政策实质。  相似文献   

7.
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随即出兵中国东北.1945年8月14日中苏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承诺将于战胜日本三个月后从东北撤兵,即应在1945年11月至12月问撤兵.然而,直至1946年5月3日苏军才宣布全部撤离中国.苏联延缓撤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有必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美苏《雅尔塔秘密协定》满足了苏联在远东的利益要求,换得苏联出兵东北,消灭了日本关东军。可以说,苏军进入东北与美苏黑幕交易有直接关系。战后,因美国插手中国事务,美苏冷战已露端倪,苏联从东北撤军问题一波三折,这也与美国的态度和做法有关。美国的压力又是苏联最终实现撤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胜利之时,苏联根据《雅尔塔条约》的协议,出兵中国东北地区,协助中国收复东北沦陷区并在当地驻扎近一年方完全撤军。在这期间,一方面苏军在东北地区大肆劫掠日伪政权遗留下来的工矿产业,并作为“战利品”运回苏联,同时滥发红军票,在当地套购民用物资,对当地的经济稳定及恢复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苏联政府试图通过“中苏经济合作”问题的谈判以达到控制东北经济命脉的企图,并以此作为苏联撤军的筹码。在南京国民政府的强硬回击和美国的压力下,苏联最终妥协并从东北撤军。面对日伪投降和苏军撤退所遗留下来的东北经济状况,国民政府没有做好充分的接收计划,杂乱无序的接收使东北丰富的经济资源丝毫无益于国计民生,国民政府对东北地区的经济接收同其它地区的接收一样最终陷入失败的境地。  相似文献   

10.
刘慧丽 《华章》2007,(10):57-57
1956年10月23日和11月4日发生的匈牙利事件在世人心中是一个无法抹去的记忆,尤其是苏联的两次出兵更是给匈牙利人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对于一个主权国家来说,苏联两次兵临城下又是意欲何为?本文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了苏联两次出兵匈牙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东北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最重要的战略根据地,也是国民党最早遭到军事失败的地区,而且,国民党在东北地区的失败引发了其在整个陆的崩溃,国民党在东北的众所周知,其原因除了国际因素-苏联的影响外,国民党自身在政治战略,军事战略,战役指挥,战术指导等方面也犯怔一系列的错误,由此也说明了国民党失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高放同志能站在邓小平理论的高度,根据我们党在“文革”后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来重新认识和研究长期影响苏共思想政治路线的“左”和右的问题。高放同志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梳理和归纳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的三大矛盾,从这三个主要矛盾中去寻找导致苏联剧变的深刻原因。第一大矛盾是过“左”的路线和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同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尽快发展生产力、发展民主与自由的矛盾。第二个大矛盾就是党政军官僚高薪特权集团同人民大众的矛盾。第三个大矛盾是大俄罗斯主义势力同各族人民的矛盾。高放同志研究苏联剧变问题的另一个特色是能从历史根源上寻找和分析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病。高放同志能着眼于从党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问题上寻找苏共作为一个政党遭到失败的根本教训。  相似文献   

13.
二战前,波兰是英、法在欧洲大陆军事上最强大的盟国.可德国的蓄意侵略,波兰自身的失误与弱点,英、法的坐视不救,苏联的背后捅刀子,最终导致了波兰的迅速败亡.  相似文献   

14.
斯大林是苏联历史上的重要领导人,是苏联所有领导人中在位时间最长的,而他所领导的时期又处于苏联的早期,他的许多思想和理论对其以后的苏联领导人影响很大,特别是他的民族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他的民族思想和理论的核心是阶级利益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实践上就表现为对苏联社会众多民族利益的漠视和损害。导致民族积怨越来越深,民族根源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在指导思想上有过严重错误,错误首先表现在超越生产力水平变革生产关系,在实施过程中又违背了自愿、示范原则,且不顾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因此,可以说苏联农业集体化道路并不是一次成功的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6.
“大规模报复战略”衰落是冷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其衰落原因有四:首先,战略本身的缺陷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批评与内部分歧使其渐入困境;其次,苏联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的形成使其失去了存在的物质技术基础;再次,以罗素和爱因斯坦倡导的反核反战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军事战略的转变;最后,盟友时该战略效能的疑虑与在历次危机中对美国用强的反对,使美国不得不改弦易辙。  相似文献   

17.
苏联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的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中、俄双方近年公布的文献档案材料,对中国解放战争期间苏联对华政策的矛盾性和变化作了新的分析,指出苏联对中国解放战争有过一定支援,但由于苏联领导人过高估计美国力量、过低估计中国人民力量,确首对中国革命有过限制和妨碍,中国革命是在冲破苏联领导人的限制之后取胜的。  相似文献   

18.
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的政策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为了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之需要,不断改变其政策。从“无条件归还”到中苏“共管”;又从武装“保卫”到中苏“共管”;最后出售中东铁路,中国主权大拍卖。从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联的对华政策既有国际主义的一面,也有民族利己主义的一面。而在中东铁路问题上的做法,则是把苏联的国家利益建立在损害中国主权和利益之上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科学的建设和发展至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科学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它经历了从建国初期的学习苏联教育学到"文革"中批判苏联教育学;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科教兴国";从封闭自守到改革开放;从教育学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中国教育科学正越来越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走向世界。然而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还需要正确处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外国教育经验与本土经验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由此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把握现实、谋划未来!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中国在探索现代建设模式的道路上,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毛泽东既未沿袭西方,也未完全照搬苏联模式,提出了一些正确的理论原则;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创建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这种模式是对50年来的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