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积极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 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德胜  李莉 《科协论坛》2005,20(6):17-18
上世纪90年代,广东处于社会对科普需求旺盛而科普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科协系统借助社会力量,兴办各种类型的科普基地,成为广东省科协发展科普事业的重要举措。一批企事业单位在省科协的指导推动下,逐渐认识了参与科普工作的意义,纷纷要求申办科普教育基地。利用社会力量建设科普教育阵地,成为广东发展科普事业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发挥示范基地在农村科普工作的主阵地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世俊 《科协论坛》2004,19(9):21-22
创建科普示范基地,是深化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方法。它能有效地解决农村科普工作中存在的深度不足、有效性不强的问题。自2000年起,宜宾市科协开展了创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活动。近4年来,市科协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于“三农”为目标,在创建工作中积极普及科技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功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广东科学中心采取"馆政""馆企"等多种合作模式,通过跨专业/行业协同攻关和深度合作,构建"设计+管理"双主导协同创新模式,建设全球首个"四品一械"等3个新的科普体验馆,研制一批互动式、沉浸式体验的创新展项,让人"耳目一新",受到观众热捧。基于广东科学中心的实践,聚焦科普协同创新的痛点难点,分析科普协同创新的实践意义,探讨科普协同创新的实施路径,提出科普协同创新是推进科普创新的重要范式,将有力推动科技馆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科普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科普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首次提出"微科普"的概念,并对"微科普"的特征、"微科普"的创作与传播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如何推动"微科普"发展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绍兴科技馆积极构建青少年科普工作新组织网络机制,发挥学校科技辅导员队伍和校外科普教育基地作用,充分发挥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为广大青少年参加科普活动搭建平台,积极推动全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健康发展。绍兴科技馆因此先后被命名为“绍兴市首批科普教育基地”、“浙江省首批科普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6.
发展科普教育基地是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科普社会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科普工作、打造科普平台的有效途径,是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具体实践,也是科协日常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7.
科普教育基地是指具有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功能,面向公众开放的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场所,是推动科普工作沿着社会化、经常化和规范化思路开展的重要载体,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本文对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成效进行了总结,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发展科普产业的必要性入手,讨论了发展科普产业的政策依据和经验战略,指出:发展科普产业的目的在于让科技馆通过经营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获得经营性收益,让消费者通过市场购买来满足自身的科普需求,并通过消费过程获得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提升自身的科学素质。科技馆应重点体现公益性,发展"经营性科普产业"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公益性科普服务"。  相似文献   

9.
《科协论坛》2009,(4):F0004-F0004
广东科学中心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动科教兴粤、建设创新型广东而投资建设的大型公益性科普教育基地,不以赢利为目的,具有科普教育、科技成果展示、学术交流和休闲旅游四大功能。  相似文献   

10.
介绍广东科学中心开展科普"三进"战略和实践活动,将科普教育场馆与特色科普活动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开创科普工作新模式.通过开展的科普"三进"活动,将科普渗透到学校、社区和农村,从而更好地发挥广东科学中心的功能,体现大型科普场馆"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理念,既扩大广东科学中心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其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又充分发挥了广东科学中心科普主力军作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社会化知识转型中,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科普教育基地资源配置不均衡、科普教育基地的运行缺乏有效的制度规制、科普教育基地的税收优惠制度缺乏配套制度的支撑、科普教育基地的人才资源缺乏持续保障.为此,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促进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在社会知识化发展中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贺向东 《科协论坛》2005,20(1):18-19
科普教育基地是面向公众开展科普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1998年,我们借鉴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做法,提出利用社会资源创办科普教育基地的工作思路。在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的积极倡导和共同推动下,先后建立了30个科普教育基地,涵盖科技、教育、文化、工业、旅游、园艺等领域,其中有2个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5个被命名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13.
科普活动是科普教育基地存在的灵魂,是提高社会大众科学素养的良好形式和途径。文章介绍了广西中医药大学医药会展中心充分利用中医药标本展示资源的优势,开展中医药科普研究、基地建设以及科普知识宣传普及工作,推动了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面对新时期构建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国际化合作的大科普生态的时代命题,为探索构建大科普生态建设模式及发展机制,在厘清“大科普”“科普生态”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大科普生态是建立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更为广泛的科普共同体理念基础上更为优化的科普生态系统,并以世界最大的科技馆/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的大科普生态建设实践为对象,从横向聚合、纵向深化、纵横拓展三向度进行分析。广东科学中心近年来通过加强“馆政”“馆企”“馆校”“馆际”等合作模式,通过跨领域的社会化协同,系统集成推动工艺、产品、服务创新,开展异质演进的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与国际化合作,形成了包括以科技馆和专业设计团队为生态中心,由政府机构引导,展项制作单位、布展施工单位为供给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公众等为需求方的科普设计生态圈,通过不断地反馈和优化科普创新设计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创新设计范式,建成如“广东省食品药品科普体验馆”“低碳&新能源汽车科普体验馆”“云南白药体验馆”等一批以互动体验方式呈现的创新展馆,推动大科普共同体的异质生成与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前,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正逐渐成为开展科普工作的中坚力量。这些科普阵地已成为公民探索科技奥秘,走近科学的好去处,科普讲解员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的一张"名片",是科普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6.
陈家鸿  谢美洪 《学会》2003,(7):38-39
“经营科普”有两种解释 ,一是运用“经营”的理念 ,利用好发挥好“科普资源” ,搞好搞活科普工作 ;二是将“科普资源”推向市场 ,按市场化运作 ,增强科普活力 ,壮大科普事业。两种解释都含有改革现行科普体制 ,探索按市场化机制发展科普事业的意念。一、“经营科普”的概念(一 )“经营科普”的含义“科普资源”是指科普的载体资源和科普工作者人才资源。“经营科普”有市场化和准市场化双层含义。准市场化的“经营科普” ,是指充分发挥科协的组织优势和所拥有的科普资源优势 ,运用“经营”的理念 ,采用各种形式 ,搞活搞好科普工作。市场化…  相似文献   

17.
《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科普作为创新发展"一体两翼"中的一翼,区域科普工作也需协同高效发展。本文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长三角、成渝地区四个重大区域为评估对象,以2015—2018年全国科普统计省级数据为面板,从科普资源密集度和科普资源利用度两个层面建立区域科普资源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分析影响区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因素,提出通过社会化、法治化、数字化、专业化促进区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论述,为新时代的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明确了新时代科普的重要地位。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要面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国家创新发展的需要,以"四维一体"的科学文化建设为目标,推进科普供给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利用新媒介和数字技术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微博、微信推动当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科普场馆面对当今的传媒新形式,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抓住目标群体的眼球,扩大科普信息的有效传播将至关重要。本文就将探讨科普场馆如何利用微博、微信等"微平台"推动科普事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郑婷  林伟 《金秋科苑》2013,(5):32-33
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深入实施是科协的重要工作,台州市科协以“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为方针,做实做精做亮科普基地创建工作,通过十年努力,在全市范围内打造了31块“科普教育金牌”。这些科普教育基地遍布台州九个县(市、区),涉及工业、农业、天文、海洋等十几个行业,其中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2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6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23个,用来全面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