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材《齐桓晋文之事》中“王若隐其无罪而就地死,则牛羊何择焉?”是孟子针对齐言王以羊易牛的做法,反问齐宣王的一句话。课本把“何择焉”注为:“挑选它干什么呢?”很明显,这里是把“择”训为“挑选”。这样训释,意义上虽可勉强讲通,但反复咀嚼,总觉文理欠畅,未能尽传其意。 笔者认为,这里的“择”应训为“异(不同)、别(区别)”,“牛羊何择焉”即“牛羊和有什么不同呢?”宋朝朱熹注此句曰:“择,犹分也。牛羊皆无罪,何所分别,而以羊易牛乎?” (见《孟子集注》),朱说十分精当。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本《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王若隐其无罪而就地死,则牛羊何择焉?”是孟子针对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做法,反问齐宣公的一句话。课本把“何择焉”注为“挑选它干什么呢?”很明显,这里把“择”训为“挑选”。这样训释,总觉文理欠畅,未能尽传其意。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很早就对季风的规律有所认识,这在屈原《天问》里可以寻得蛛丝马迹,《天问》有:“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屈原的意思是:把方位规定为东南西北四门,究竟是根据谁的旨意?(或:究竟根据什么?)西北门开启以后,什么风由此通过?  相似文献   

4.
高语第二册(必修)《同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本来,前面的“《书》不云乎”同后面的“好问则裕”合起来是一句话,“好问则裕”不过是动词“云”的宾语,整个地是要说“《书》云:‘好问则裕。”这样的意思;可是,像课文那样标点——在“《书》不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问说》一文有这样的话:“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注释如下:“《史记·淮阴侯列传》:‘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圣人,或指孔子。”接下来,注释又引《论语·微子》介绍这一典故,兹录如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相似文献   

6.
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师道”不流传的原因时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现行高中课本对“或师焉,或不焉”的注释是:“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  相似文献   

7.
“三不知”语出《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吾乃令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令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说自始至终完全不知。《红楼梦》五十五回: “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  相似文献   

8.
姜钰 《学语文》2006,(5):19-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教育警句。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也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优点而学习,看到短处而改正自己’。”李泽厚还援引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之师也。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李泽厚对于朱熹执意为“三人”说并不满意,认为朱熹在这里…  相似文献   

9.
<正> 一、《齐晋鞍之战》的“系桑本焉”上海版职工业余高中课本,第一册126页注解解释道:“系桑本焉:拔起一棵桑树拴在车后,系:拴,这里文字上省略了拔起的意思,本:树干,焉:于是的合音,这里指车后。”按照该注的解释,实在令人费解。高固是只身冲入晋军的,晋师是战车“八百乘”,只身在重围之中,已是十分危险,哪里还会有时间拔树,拴树呢?假使存  相似文献   

10.
李由富 《语文知识》2006,(3):F0003-F0003
1.指出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并解释其含义。①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柳毅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 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⑤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  相似文献   

11.
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相似文献   

12.
“焉”在古汉语中是个兼类词,阅读古文时,往往因混淆其用法,影响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掌握它的用法是十分必要的。从词性角度看,它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用作代词1“.焉”在一般疑问句中作疑问代词,多用来询问处所,主要作状语,有时也作宾语,相当于“安”、“何”,可译为“在哪里”。例: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2“.焉”在反问句中可作疑问代词,表示否定性疑问,作状语,主要是加强反问语气,不实指。类似于现代汉语里的“哪里”。例:①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相似文献   

13.
《嗟来之食》被选入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将“从而谢焉”解释为“于是断然拒绝(黔敖的施舍)。谢,辞谢。焉,指代施舍。”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应该译为“(黔敖)追上去向他道歉”。首先,单从字面意思看,将“谢”译为“辞谢”尚可,但“从而”能译为“于是断然”吗?其次,分析文言虚词“而”的语法意义,在此表示顺承关系,连接前后两个有先后联系的动词,其施动者应该是黔敖,意思是“(黔敖)追上去向他道歉”。由此看来,“从”当译为“跟从、追赶”,“谢”当译为“道歉”,“焉”当为句末语气词。其三,结合课文内容看,在“齐大饥”之时,黔…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4期有一篇文章,题为《在美仑美奂的对比中尽现风流》,其中“美仑美奂”于形于义皆有“疑似”“美轮美奂”之嫌,故撰文以讨论。“美仑美奂”是“美轮美奂”的形义蜕变。“美轮美奂”出自《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郑玄注:“轮,轮囷,言高大;奂,言众多。”《辞海》解释“轮”为:“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貌。见‘轮囷’、‘轮奂’?苯馐汀奥?囷”为:“屈曲貌或高大貌?保弧奥舟肌蔽骸胺课?高大众多。”查阅多种版本的成语词典,未见“美仑美奂”,可见“仑”是个…  相似文献   

15.
一、上古前期(西周以前)上古前期,“得”字是“获得”的意思,只作动词用。我国最早的文献甲骨文里,“得”字已经出现了。甲骨文中的“得”字从又持贝,纯属“获得”的意思(甲骨文中的“获”字亦作从又持佳;“得”、“获”两字不但构造相近,而且意思相同),例如《铁云庄龟》第百十六页:“不绍龟()贞”,又第百四十四页:“()不”。《左传》定公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说文》:“得,行有所(,古得字)也”。这些早期的文献和注释里,都告诉我们“得”字最初是“获得”的意思。在《周易》、《尚书》、《诗经》里①(《周易》“得”二十三见②,《尚书》“得”十一见,《诗经》“得”十三见),“得”  相似文献   

16.
探究之一,《师说》:相关引用为何加则去焉?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选了传统篇目韩愈的《师说》。在其文本第三段里有一处引用: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编者对此作注为: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以看出韩文的引用与原文有所不同,加了一个则,少了语助词焉。从标点符号运用的规范来说,直接引用的才要加上引号,而且对原文不能有任何改动。  相似文献   

17.
程水龙 《学语文》2002,(3):18-18
2000年2月第二版普通高中语文第一册《劝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课本注云:“‘兴焉’:兴,起。焉,还有下面‘生焉’‘备焉’的焉,都是助词。”然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54页译文是:“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两者不统一,既然“焉”为语气助词,那么译文又何来“从那里”“在那里”呢?为此,我翻阅了其他注本及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8.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劝学》一文里,将“风雨兴焉”、“蛟龙生焉”、“圣心备焉”的“焉”字注释为:“都是助词。”笔者认为:这仅仅是从大的方面加以框定,却忽略了“焉”字在具体语境里的实际应用,将两种不同的用法笼统概之,因此,该注释有不够详尽、具体、准确之嫌。目前,许多中学文言文译本和其它一些参考书中,均将前两个“焉”字讲成“兼词”,后者讲成“助词”(见《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高中上册P471;林三松编《文言文学习手册》P45),到底谁对呢? 首先应肯定,“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语气助词,“是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P257),不过这里  相似文献   

19.
明代学者姚福在《清溪暇笔》中记载:“三不知”一语,出自《左传》。《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中是这样记载的: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文子认为,对敌情不了解,不可轻进。文子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由此可知,“三不知”一语,意思是对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都不了解。但如今已用“三不知”指事事都不知道。“一问三不知”是何意@周亦婷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捕蛇者说》: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对本文最后两个词“得焉”,部编语文教材的译注是“得到它”,“焉,这里作代词,就是所写的这篇文章”。我们觉得,把“得焉”释为“得到这篇文章”并不符合原句的意思和语气。“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紧承“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一句的句意的,“故”这个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其语气一直贯穿到“得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