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叔湘同志最近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报刊求疵录——不是小事的“小事”》,列举报刊上出现的一些错误,语重心长地指出这是报刊编者的工作态度问题。作为一个报纸编辑,我读了这篇文章产生了两种心情,一是同感,二是惭愧。  相似文献   

2.
业余通讯员采访的范围有限,遇到的大事件有限,采写的一般都是小题材,因而多有此苦衷:“土记者小作品难上大报刊”。我也是业余通讯员,体会却并非如此。我觉得如果找到的是“碎金”、“散玉”,未必就上不了大报刊。如何才能写出大报刊水平的文章呢?我认为: 一、从大纲下抓精事。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级政府所制订的具体政策和实施办法,谓之“大纲”。基层怎样贯彻执行,广大群众如何见诸行动,人们在行动中  相似文献   

3.
作者谦称“求疵”,其实是有益之举。如果写文章的人都能有这种“求疵精神”,这对办好报纸是多有裨益的事。愿诸君读后能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吕叔湘同志最近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报刊求疵录——不是小事的“小事”》,列举报刊上出现的一些错误,语重心长地指出这是报刊编者的工作态度问题。作为一个报纸编辑,我读了这篇文章产生了两种心情,一是同感,二是惭愧。报刊上常有错误,读者意见很多。我敢说,出错的趋势不是缓和了而是加快了,出错的频率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因此,读者的意见也越来越多了。试看吕叔湘同志谈到的错误,仅仅是三种刊物,三种报纸,仅仅是1984年年末一两个月的时间,就有十六处之多。这如何  相似文献   

5.
“吹毛求疵”的含义属贬义,比喻对人对事故意挑剔毛病,硬找差错。诚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些小疵如果无伤大体,尽可不必故意去挑,更不要硬找,以免把人弄得谨小慎微。作为报纸的编辑也不例外。然而,我又觉得编辑编稿确应有点“吹毛求疵”的精神。这是因为编辑担负着特殊的使命,编辑是报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最后一道把关人,通过这个关口,来稿上的东西就变成了报刊上的东西,通讯员的劳动就产生了社会效果。如果编辑因责任心不强,让一些差错和谬误出现在报刊上,就会直接影响社会,造成无法估量、甚至难以挽回的恶果。“吹毛求疵”原意是吹开皮上的毛,寻找皮上的毛病。语出《韩非子·大体》:“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编辑用“吹毛”的严细精神,把稿中的疵病找出来,消除它,怎么说也是一件好事,不能认为是鸡蛋里面找骨头,居心叵测,从而掩疵护短,拒绝改错,把该褒的做法当成该贬的行为来反对。  相似文献   

6.
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要写好标题,首先要抓住文章的本质,从文章的内容里寻找让人过目难忘的标题来。下面是笔者作题的一点心得。写出“视觉”。笔者写过一篇反映一座深山变电站里职工生活的稿件,我认真推敲后,取名《深山安居乐业图》,被《中国电力报》采用。写出“嗅觉”。我觉得我们家乡的一种风味食品——熏肉很有意思,遂写一稿,仔细琢磨后,写出《大别熏肉喷喷香》,后被《中国食品报》刊登。写出“感受”。在城市里呆久了,总觉得少点什  相似文献   

7.
《军事记者》2012,(1):56-56
错例:开展批评应该采取对同志负责和与人为善的态度,不能吹毛求刺。更不能搞人身攻击。 辨析:“吹毛求刺”应为“吹毛求疵”。 “吹毛求疵”本指吹开皮上的毛.找寻里面的毛病.现多指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这里的“吹毛”是故意挑剔的意思,“求”即“寻找”,“疵”指缺点、毛病。由于“疵”与“刺”读音相近,加之“吹毛求疵”确有“挑刺儿”的意思.因此“疵”在这里易被误写作“刺”。  相似文献   

8.
2001年我荣获开封日报社通讯员好新闻奖,还被评为优秀通讯员。惊喜之余,体会到通讯员要脚踏实地写新闻。学习求“细”。各类报刊我都爱不释手,如痴如醉。自名“珍珠集”的小本子成了我的“随手宝”,里面记有“好标题”、“好导语”等,还粘贴了很多“好新闻”报纸剪样。现在,已存放近30本。我连续三年自费参加了开封日报社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不断地学、细致地钻、不停地写。心诚则灵,仅2001年,在《开封日报》等刊发稿件就40余篇。采访求“实”。《王庄村的民情夜谈会》被开封日报社评为通讯员好新闻,采访时颇费周折。…  相似文献   

9.
写新闻或写文章,作者笔下往往会出现疵病,这不单纯是写作水平问题,而是作者对“世间人情物理”,不可能一开始就认识很清楚,深刻、周到,重要的是善于识瑕疵,反复修改文章,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个升华,写出最佳的篇章。如何识疵?文章疵病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自古以来,有许多名家论述过。刘勰把文章的毛病归为六类:一是文义失当——包括遣词造句不恰当、违反词语的特定用法;二是比拟不类  相似文献   

10.
消灭报刊上的错别字,说来事小,微不足道,似乎唾手可为。须知,经过作者、编者、排字、校对等多道工序,仍残存于字里行间的错别字,却是相当混淆视线的,非得有“闲心、耐心和细心”不可,否则,是难把它们寻找出来的。所谓“吹毛求疵”,疵在茂密的毛中,要找出疵来,并非不费吹灰之力。  相似文献   

11.
他,在8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共写出各种文体的新闻稿件100多万字,被各级报刊、杂志、出版社和电台(站)采用的有70多万字。近两年,就有五篇稿件受省和中央新闻单位奖励。他就是丹徒县委宣传部的“土记者”汤金火。  相似文献   

12.
我当业余通讯员已有30年的历史,觉得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做有心人、当多面手”外,还需要不捐点滴,勤奋积累资料。积累资料的目的在于引用或参考。我的办法有三:①做卡片,已做500多张;②摘记,已记6本“硬面抄”;③剪辑报刊,已贴了20多本。我用这些办法将有关资料、正反面典型材料、名人名言或轶事、优秀文稿等分门别类积累保留起来,从积累的资料中,写出了许多文章。  相似文献   

13.
一些黑心的商贩往猪肉里注水,以赚取昧心钱;还有往白条鸡甚至鸡蛋里注水的。现在报刊上的某些文章,语言罗嗦、重复,废话太多,好似文章中也注了水,读起来,有吃注水肉的感觉。当然,这些作者朋友文章中“水”多,不能与黑心商贩为赚昧心钱而往猪肉里注水相提并论,他们只是“道行”不深,“修炼”不到家而已。 如何使文章精练,挤去其中的“水分”呢?我这里有两剂良药——  相似文献   

14.
因多年写与工会工作、职工群众等题材有关的文章,十多年下来,发表的言论作品不下千余篇。近来正准备积集出版。为此有人问我,怎么能写出那么多的言论文章,这些“偶得”是怎么得来的?除了其他写作技巧等因素外,我最深刻的体会之一,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基层通讯员,我已经投稿二十三年了,品尝了写稿的酸甜苦辣,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写出了一点小小“名”气。近几年,我每年有200多篇稿件被各地报刊和广播电台采用,用稿率几乎百分之百。在写作上我能取得这点成绩,我想主要做到了三勤:勤看、勤思、勤动笔。 勤看 我每年订阅报刊十余种,加上经常到各部门各单位去串门,能看到的报刊、资料较  相似文献   

16.
所谓“无备”,是指编辑案头需要而缺的稿;所谓“不意”,是指作者们都没有想到写的题材。为了写出编辑所需而案头却无的“抢手货”,我采取了以下四条措施:一是研究报社印发的《编通往来》、《编采通讯》或《××报通讯》等资料,摸编辑“胃口”,了解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稿件。二是利用走访亲友和外出旅游等机会,挤出时间“跑”报刊编辑部,直接请教编辑,征求意见,交流观点。三是购置了《全国报刊便览》、《全国报刊地址和邮码集》、《当代中国报纸大全》、《报刊邮资总付登记证证号汇编》等工具书,力求摸清办刊宗旨和栏目  相似文献   

17.
记得文化大革命前,报刊上出现过一些署名“×××讲”、“×××口述”的文章。近十多年来,这类“口述”文章很少见了。给报刊投稿,不仅仅是有文化和会写文章的人的事,没有文化和不会写文章的人也可以投稿。这些人虽然不会写,但是会讲,他们脑子里装着不少值得见报的好东西。我觉得,作为报刊编辑部的编辑和记者,应当主动去采访,向他们约稿,把他们的“口述”内容,请人或由自己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发表。那些愿意投“口述”稿的同志,也不妨经常请人记录整理自己的“口述”稿,或者主动去报刊编辑部“口述”自己的文章。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报刊的读者和作者肯定会大大增多。我认为,报刊登载一些“口述”文章,实在有提倡的必要,不知办报刊的同志以为然否?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我在首都和全国各地的一百八十多家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方面的文章,出版了《谈新闻写作》专著和写出了其他几本书稿。于是,收到各界人士大量来信。许多业余通讯员感谢我为他们写出了学习新闻写作的好教材,希望我能尽快地继续奉献出更多的适合他们需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个聋人通讯员,近年来写稿采用率保持在90%以上。我之所以取得较高的采用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看准栏目再投稿”。 “看准栏目再投稿”,就是写出的稿子要选择合适的报刊、合适的栏目投。有些稿件虽然看起来投给某某报刊是合适的,但这些报刊没相关的栏目,或者已用过此类稿子,稿子就可能不被采用。  相似文献   

20.
勤能补拙     
我调到县委通讯站这些年里,有200多篇稿件被新闻单位采用,我主要是努力做到“六勤”。一、耳勤。许多新闻线索是“听”来的。今年2月,我听阜余乡政府的同志讲,即将到省委党校学习的乡党委书记,把自费100多元订的报刊送给敬老院。我随即下乡采访。采访中,又听到了乡党委书记重视老龄工作的事。我和乡里的同志合写了《书记临行前的礼物》一稿,被《盐阜大众报》刊用。我到县医院看病人,听患者们说,内、外科两个名叫李益的医生,对病人认真负责,像亲人。经采访,写出了通讯《同名同心“大小李”》被多家报纸刊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