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隐性德育课程的构成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隐性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对于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德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完整的德育课程体系中,隐性德育课程是其重要构成部分。非正规的、隐性的德育课程的构成可以分为六类,即认识性德育课程的隐性德育因素、非德育认识性课程的隐性德育因素、活动性德育课程的隐性德育因素、非德育活动的隐性德育因素、体制的隐性德育因素和气氛的隐性德育因素。章对此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服务学习课程模式是在美国兴起并广泛实施的一种课程模式,它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服务有效地结合起来。服务学习课程模式蕴含丰富的德育功能,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引导与促进作用。服务学习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杜威的经验论。该课程模式具有多元性、主体性、真实性、整合性、持续性、开放性等特点。服务学习课程模式启示我们德育课程建构要由知识性德育课程向实践性德育课程转变,由虚拟性德育课程向真实性德育课程转变,由封闭式德育课程向开放式德育课程转变。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教育学术语,但在我国却具有良好的纠正应试教育偏差的纠偏功能, 它要求高校德育课程按照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功能进行设计与开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由于受传统学科课程观念的影响,形成了较为狭义的学科德育课程观念,即把德育课程仅仅理解为直接学科德育课程,较为重视直接学科德育课程建设,而忽视其他渠道德育课程建设,存在着德育课程主渠道与其他渠道之间的矛盾、德育课程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矛盾、德育课程结构和层次不清等问题。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树立一种大的德育课程观念,从直接学科德育课程、间接学科德育课程、活动德育课程、学校教育物质条件层面的隐性课程、组织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精神文化层面的隐性课程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德育课程综合性建设,更好地促进高校德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提高学校道德教育效果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学校德育课程包含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两大部分,隐性德育课程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课程的结合,它具有隐含性、不确定性、累积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学校隐性德育课程主要体现在学校环境、学校人员以及学生交往中,可以通过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道德素质和改变学生评价观,优化学校隐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5.
课程是教育改革的实质和关键环节,是沟通宏观与微观教育改革的桥梁,只有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才能孕育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一代新人。当今,世界性的道德危机日趋严重,迫切要求德育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对活动性德育课程的涵义、特点及其功能进行探讨,有助于德育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德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6.
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中学德育课程比较是中学德育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简要剖析了国外中学德育课程的特点,分析了我国德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于未来我国德育课程的发展方向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思想品德课程:现状、问题、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德育课程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其优化问题已成为德育改革的重点。从我国思想品德课程的现状、课程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其编排、教育活动、考核这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思想品德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思想品德课程的发展趋势是日益注重个体发展,趋于综合化,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其内容更具有开放性、弹性、选择性;教材呈现方式的丰富化、生动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培养德育校本课程,是指学校遵循《中学德育大纲》,以及有关教育政策法规和德育规律,以学校自身特有的德育资源为依托,组织本校教师根据本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课程目标、计划,编写课程教材,正式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9.
国外青少年德育课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青少年品德教育已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从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类型和编排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国外青少年德育课程的现状,并认为国外青少年德育设计的发展趋势表现为:规范性教育与主体性教育、德育课程与学生生活、德育课程的整合和综合三个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是德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本文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为基础,探索构建以有效促进学生知、情、行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性德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作为整个课程的一种表现形态和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日益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但重视程度不够。本文从隐性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相互关系入手,探讨了隐性课程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不容忽视的特殊功能,以及改革、完善显性课程,探索、重视隐性课程、发挥隐性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徐秀华 《天中学刊》2007,22(1):12-14,61
课程评价的历史就是课程评价发展的历史。课程评价的发展性主要表现在课程评价内涵的发展、课程评价功能的发展和课程评价方法的发展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从学生视角审视,高校课程管理本身就是高校提供的一种课程。它既具有显性课程属性,也具有隐性课程属性,但更多地在隐性课程范畴中发挥其课程功能。该功能的发挥方式可以表述为:学生在“际遇”大量课程管理事件、“意识到”并“吸纳”,甚至“内化”课程事件背后隐藏的各种关系、价值观念等,实现对自我的“确认”和“肯定”,或者引发观念世界的“冲突”,导致已有社会观念与行为的“解构”与“重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观的概念与以往不同。在新课程观的影响下,英语教学的理念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包括课程功能、教育观、学习方式、课程内容等。通过课程观的转变,英语教学正逐步走向实用性,真正为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语文课程的性质、特征及其教育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靳健 《教育研究》2006,27(2):74-77
从课程特征的角度看,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经历了“诗教课程”到“文教课程”的演变历程。以和谐为中心,在自求、自省、自克、自成中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是诗教课程的核心理念。以教师为中心,传道、授业、解惑是文教课程的核心理念。分析我国古代语文课程的性质、特征及其教育功能,对今天的语文教育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应循科学技术和科学教育发展而诞生的STSE教学,几十年来在课程形式和功能上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完善了其教学地位,并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发挥着新的功能。论文试图以理科化学课程为例,阐明不同的STSE的课程作用与演进形式,并从实现理科课程教学三维目标的角度论述了STSE的教学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多样的实践模式:创新模式、整合模式、调适模式、选择模式。课程创新是校本化程度最高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课程整合是以超越不同学科知识体系而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的,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整体育人的功能;课程调适是对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和审定的教材在学校实施层面中由教师所进行的校本化处理,使之对教师和学生更具适切性;课程选择是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挑选、确定学校实施的课程的过程。四种实践模式各具特点又相互补充交叉,反映了课程开发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呼唤个体的课程策划。自我课程策划是个体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生涯发展目标,为自己策划特定课程的教育策划活动,它对于真正实现个性化课程和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行动主体来看,它与官方的课程开发相对应;从实质来看,它挑战传统学校课程的强制性、规范划一性;从功能和目的来看,它指向个体主动发展与终生发展。课程政策和制度的变化使自我课程策划成为可能,学校变迁及其功能变化则使它成为必然和必需。要实现自我课程策划,课程再概念化是前提,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贯彻新课程目标要求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学生应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统一地获得进步,这显然极大地深化了课程目标的意蕴。但目前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或可能出现一些与之偏离的现象,比如肢解课程目标的统一要求、“无理由”的“求知”企求等等,而课程中的“人”与知识的关系偏颇则是导致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因此,让人回归到课程的中心地位,课程内容在考虑知识的同时还考虑并凸现蕴涵其中的能感动和激励学生的人性因素,才能体现新课程目标精神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通过现代网络教学实施过程,从教与学的角度对网络课程开发的教学目的与手段、开发思想、网络课程通用功能、技术路线及开发工具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并阐述了如何在网络课程中运用远程教育课程设计思想,建立网络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