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翻译人员的语言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翻译人员的职业操守同样不能忽视。旧时直至新中国成立为止的翻译人员,常用的称呼是通事。这一称谓用来称呼翻译人员,大约持续了一千多年,这就是翻译史上的通事时期。通事时期的翻译人员,职业操守方面有很多值得后世翻译人员警醒的地方。本文探讨了历史上翻译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的案例,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翻译人员职业道德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翻译史上,通事是旧时对翻译人员的称呼。但是,通事的词义在历史上发生了很大的演变。《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对这些变化都缺乏必要的反应。在这里,我们全面探讨了通事一词的词义,及其从古至今发生的词义变迁。  相似文献   

3.
《朴通事谚解》反映明清时期汉民族共同语的状况。其中意志类助动词"敢"、"肯"与敦煌变文和普通话相对比,可见它们的语义呈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趋势,其中引申意义变化较大,语法特征则与现代汉语更接近。  相似文献   

4.
张迎丽 《考试周刊》2010,(52):32-32
翻译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翻译理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阶段,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以及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后掀起的第四次翻译高潮。经过无数前辈翻译家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系统。本文对中国翻译理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总结,展望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基本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翻译推动文化的发展。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加强,"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处于我国翻译的第三次高潮时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中国式翻译理论的大发展和大争论时期,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及中国语言与文化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方云云 《现代语文》2010,(3):146-147
在排比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解释了《朴通事》中的六个词语:"理会""定害""遭""掠饬""细详""记事"。这可以补充辞书失收的词条及义项。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倡导学习西方,译介外国文学是重要途径之一。这一时期翻译活动异常丰富,翻译思想异常活跃,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多以团体的方式进行,翻译队伍整体素质较高,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且转译盛行,理论意识明显增强。"五四"时期的译者大多兼具思想家、革命家和翻译家等多重身份,这使得翻译活动承担起多层面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起用了一批旧长崎唐通事。19世纪70—80年代,以郑永宁、吴硕、颍川重宽等为代表的旧唐通事,作为赴华使团或驻华使领馆内翻译、外交官、汉语教师等,以不同形式在日本近代对华交涉活动中发挥了作用。该历史过程也反映了长崎唐通事这一翻译职能集团从近世到近代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9.
卞先生独特的翻译理念与实践是我国现代翻译界的"新声"。他关注形式的重要性,以"信"为核心提出了"信"、"似"、"译"的翻译思想,并通过"以顿代步"的原则翻译了诸多诗歌及参与新诗格律建设,丰富了我国对西方文学译介的成果,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当然,卞之琳先生的翻译思想与实践在给我们以启示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些值得深究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国间的交流也日趋频繁。特别是作为邻国的中日两国的交流更是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将复杂的日文用恰当的中文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是日中翻译面临的重要课题。"句子成分转化"作为日中翻译中的基本翻译技巧,是提高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句子成分转化"的研究对日语学习者和日中的交流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人与人之间称呼方式、称呼情感、称呼内容等方面的不同,把《朴通事》中的称谓语归纳为八类,并据此分析了《朴通事》称谓语在语用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陈鸿是中唐时期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士大夫和作家。其《庐州同食馆记》是一篇颇有价值的合肥地方史文献。首先,它提供了一组合肥的地方史知识,如唐朝时合肥的城池、庐州的“郡道”以及“郡米”的漕运情况,尤其是关于“同食馆”的记载非常珍贵;其次,它反映了中唐社会藩镇跋扈、作乱及其对合肥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汉书》在体例上是断代史,而班固著书的自我期许却是横罗多重学术、纵贯古往今来,这似乎是矛盾的。其具体表现就是十二帝纪为断代史,而八表、十志则充满通史精神。八表分为三类:第一类按封爵分有六表,以《异姓诸侯王表》居首,其中的异姓诸侯王皆为项羽主持下所封,故起点早于汉之统一,已溢出断代范围。表序在内容上与《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颇相似,综述由封建而郡县的发展大势,可看作六表的总序。第二类为《百官公卿表》,其上篇为序,述古代官制通史;下篇则记汉代之官,行文中往往交待某官由前代某官演化而来,可看作通史背景下的断代史。第三类为《古今人表》,所列皆为汉以前人,完全出乎断代汉史之外,实有酌古鉴今之意。至于十志,则都是专门学术通史,其框架大体由损益《史记》八书而来,而以《律历志》居首更寄有深意。《律历志》的重心在历法,涉及天时与农功之关系,引而伸之,则涉及天道与人事之关系,实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修订新版;历法的推阐本来就为古今之流提供了时间坐标,加之把刘歆以三统历与"三统"、"五德"之说相参伍而推演出的《世经》也吸收进来,便直接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通史体系,这又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修订新版!《律历志》在原则上为《汉书》十志起着总导论的作用。作为断代史的《汉书》为什么会有通史精神?一个王朝,有头有尾,而作为其存在载体的文明,则是绵延不断的。《汉书》要呈现的是西汉时期文明的有机构成,所以才有通史精神,政治史只是其划段标志而已。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特殊的历史社会形态出发,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性质作为历史断限标准的同时,兼顾英文"modern times"所表述的时间概念,1840年至1949年中国历史的最佳称谓选择是"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发生、形成、衰落和转变的历史.1949年至今的中国历史称之为"中国当代史".中国当代史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和社会主义在中国得到确立、发展以及走向辉煌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抗战初期,广州围绕团结一致,抵御外侮,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文化的主旋律,开展了蓬勃的文化运动:民众抗日救亡呼声高涨,形成坚实的群众基础;当局的“开明”态度,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提供了根本保证;而众多著名文化人士的参与,为文化运动树立起鲜明的旗帜。广州成为著名的文化活动中心地之一,在中华民族抗日救亡史上和中国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创立和发展的游击战在广袤的敌后战场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在游击战理论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近代史上的第一次抵御外敌入侵的伟大胜利。本文试对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游击战的武器来源问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7.
文字起因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于农业经济确立、氏族公社出现之后,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探究文字起源的重点是前文字,前文字具有自己的特点,最初的文字应有象形与指事两种类型。早期文字用于人类交际,且用于人神交际。华夏文字起于多源,汉字是华夏文字多元起源的优胜者。汉字产生于距今10000年至4000年之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二是形成期。汉字创制于母系氏族时期,即传说中的三皇时代,时间界限为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汉字成熟于父系氏族时期,即传说中的五帝时期,时间界限为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  相似文献   

18.
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其悠久的雕塑艺术历史和丰富而光辉灿烂的雕塑艺术遗产,不仅在中国,乃至在世界美术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郑州地区古代豕的雕塑,可谓古代雕塑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先民智慧的结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色彩艺术,从始社会审美意识的萌发到奴隶社会五色观的形成以及封建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人对色彩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伟大的贡献,形成了称之为东方色彩的风格,而且这些对色彩的认识与后来西方对色彩作出的科学结论是相吻合的。中国人是从自然、宇宙、政治、伦理上总结和形成了完全的色彩整体观念,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民族民间的色彩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