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涉及到的理论指导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现代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发展性评价和多元智能理论等:另一类是史学理论.如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强调学生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这实际上是对历史教学中要体现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明确要求.也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回答历史现象(包括历史人物、事件和过程)及其存在本质(原因和性质)。  相似文献   

2.
高校史学理论课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理论是历史学的灵魂,是历史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在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开设史学理论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拓宽历史认识视野,提高理论素养。因此,史学理论课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一核心来进行,要改变以往教学中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局面,使学生不仅了解史学理论的知识体系,而且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发挥史学理论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现就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初中学生的史学素养应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即历史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其中,历史的思维能力在史学素养中是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它要求学生能够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进行思维,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阐释和分析,并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和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是初中历史教学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以及借鉴历史经验来更好地认识现实社会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就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初中生史学素养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历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与高校的发展趋势,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与综合能力,为此,要强化史学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史料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研究与社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教学设计是在正式教学前,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预先制定特定环境中将要开展的教学活动的进程。教学设计常常是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关键,教学设计的创新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前提。从当前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的一般情形看,普遍比较重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运用,而史学理论的运用常常被忽略。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学历史教学长期处于“教教材”的状态,很少突破教科书的历史叙述;另一方面,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常常用唯物史观代替史学理论,造成对当今史学理论的研究不甚了了,更无从运用。事实上,唯物史观虽然是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但它不能代替具体的史实理论。适当借鉴现代史学理论不仅有利于深.化教师的历史认识,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课程理念,对教学设计的创新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从一些成功的课例入手,分析现代史学理论在历史教学创新设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中历史教师普遍比较重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运用,而史学理论的运用却常常被忽略。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学历史教学长期处于"教教材"的状态,很少突破教科书的历史叙述;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常常用唯物史观代替史学理论,从而造成对当今史学理论的研究不甚了了,更无从运用。中学历史教师在史学观念方面的落伍是普遍的,我们应正视这一问题。中学教师不关心高校学者在干什么,高校学者也缺乏有效的渠道向中学普及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审美意识是历史学科素养的体现,作用于历史认识的全过程,决定着历史认识的方向。历史学科审美价值的实现过程正是历史教育对人的价值引领过程。审美意识的培育是对历史学习者史学理论素养和历史学科能力要求的重要体现,它关系到历史教育审美价值的实现程度,是历史教育的本质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应通过挖掘历史学科内容的审美价值内涵,让学生在与历史的对话中获得历史美感;探索历史学科美育课程的综合开发,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实践中增强审美能力;深度变革课堂教学生态,让学生在主体探究中丰富审美体验;重视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引领,让学生在人生意义的探寻中提升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8.
对历史学专业本科生进行个性化教学,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客观诚实的史学品德,注重培养学生远见前瞻的史学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理性批判的史学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终极关怀的史学情怀.历史教学个性化要遵循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教学针对性三原则.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中国史学在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史学领域、研究手段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中学历史教育应不同程度地体现、反映史学多元化的特点,从教育理念、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0.
李育林 《文教资料》2010,(19):165-167
新课程的两大主题是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本文认为,成为"有思想的历史教师",是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涵,有思想的历史教师要深刻把握和领会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正确把握以培育精神为根底的历史教育思想,理解和明了历史教育的本质及历史教育究竟有什么价值等最基本的问题,不断更新史学观念,了解和把握史学研究新趋向。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 ,将史学理论运用到历史教学中日趋重要。在运用史学理论进行教学中 ,必须做到 :要与史实分析相结合 ,要与习题训练相结合 ,要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要与历史课外活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新史观的出现,使新课程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也导致了新课程历史高考的深刻变化。我们只有紧扣课程标准,准确理解新史观,合理综合运用,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驾驭历史知识的能力,更好地实现历史教育的三维目标。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史学理论教学的问题进行探讨。一、吃透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四种史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观课程标准可以发现其突出体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社会生活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对中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方法,更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就是教学与新的史学研究紧密联系。史学研究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术的下移,是利用和推广史学研究成果的过程。"学术研究成果,如果只能局限在狭小的专家圈子,质量再好也没有太大的意义"。而中学历史教材由于篇幅和内容的限制,有的历史知识表述得不是很详细,造成了学生认知理解上的缺失,所以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要尊重吸收人类有些文明成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入相  相似文献   

14.
三个层次教学法是本着“史学”的含义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方法 ,运用它可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科学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  相似文献   

15.
历史教育如何发挥其作为人文学科的独特教育功能,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之一。历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历史教育目标和价值观、史学发展水平、师生观、学习理论、课程论、教学论、心理学、教育技术、课程标准等方方面面,尤其与当代史学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笔者撰文论述这点,旨在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应如何体现和顺应史学发展潮流,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深化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认识。对于当代史学发展趋势,尽管不同的学者作了不同的展望和描述,但若仔细观察、对比研究,除去  相似文献   

16.
2016年起,高考历史正式采用全国卷。基于此,高考历史命题范围更加广泛,在试卷上不再单纯以史学概念形式出现,而是强调学生要运用史学观解读和论证历史,以此来表达个人对历史独到的见解。文章从历史学科素养入手,总结2016年高考历史命题的特点,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框架,为学生历史学习提供更多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史学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所谓史学理论,是研究历史学的、关于历史学家、历史著作、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等的理论。自新课程高考实施以来,考查史学基本理论的题目屡有出现,今年也不例外,而且几乎每份试卷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以下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8.
从事历史教学25个年头了,既有迷茫,也有追求。教学思想,或教育思想,是教育大家们谈的,如梁启超、陶行知、叶圣陶等,作为一线历史教师,我只谈谈这些年历史教学给我的启示和思考。 人要有思想。教学也一定要有思想。史学大师、也是教育大家的梁启超认为,历史教育是培养现代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这是八十年前从事史学、思考教育的梁启超的认识,对我们今天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历史新课标中所提倡的多元史观,是在坚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借鉴和吸纳了近年来兴起的一系列新的史学观念和理论,主要体现有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在复习备考中,历史教师应当重视对新史学观念的理解与运用,结合课程内容,渗透新史学观念,增强复习备考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陈垣是中国20世纪享誉世界的史学大师和著名的大学历史教育家。他在民国时期的北京大学、北京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等多所大学从事了数十年的历史教育实践(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高贵品格,注重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创造性地实行度人金针的教学方法,培育了一大批现代史学名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