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为了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学术化、专业化和规范化,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筹)于2012年5月29日在中央民族大学成立,这标志着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独立地位的正式形成。2012年5月29日上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筹)成立大会在中央民  相似文献   

2.
熊迅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4):47-49,53
以纪实摄影大师庄学本在1934~1942年间在中国西南拍摄的民族学调查影像,尤其是少数民族摄影作为探讨的对象,来呈现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西学中对待异文化的“他者”观念,以及西方人类学中的功能主义学派,如何影响了中国早期的民族学调查者的文化视野,进而对这些调查者的纪实摄影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本文从影视人类学的视角,来检视庄学本作品的成就与缺失。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诗歌是一种新的文学样态,而中国学者通常会把人类学诗歌与民族志诗歌混淆在一起,因此首先要对人类学诗歌的萌发与界定予以澄清。其次,“诗学”的演变与人类学诗学中的“移情”相互勾连,促成了人类学诗歌的学理剖析。最后,对人类学诗歌回归原始、彰显自然、蕴含“他文化”理念、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共生、“反话语”等特点的归纳与总结将有助于揭示诗歌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和象征系统的意义和作用,促进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同时,亦可深入理解创作者和诗歌对读者情绪和认知的影响,为挖掘诗歌作为一种情感表达和心理治疗工具的潜力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纳日碧力戈,全国人类学民族学领域首位长江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14年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学术顾问。纳日碧力戈教授主要从事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和田野实践,尤其关注族群理论和象征符号。主要学术成就有:(1)长期致力于“语言和文化之间搭桥”,在民族和族群研究中首次尝试建立中国族群研究的“符号学派”,对该领域产生重要学术影响,其理论创新及成果.对于多民族国家保持民族团结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和葛兰言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时都涉及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但是两位学者并未依附于某种既有理论,而是以文化人类学为研究视角,反思中西话语对文明与野蛮的建构。闻一多对中国"神话与诗"的主位阐释与作为"他者"的葛兰言对"中国文明"研究存在诸多相通之处,然而前者的民族自我表述常陷入现代性和民族性的矛盾之中,这一特质在与西方学者的比较中更易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6.
被誉为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界“奥林匹克大会”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于2009年7月27日至31日在我国云南省昆明市成功举办。本次大会主题为“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来自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4 3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共组织了165场学术专题研讨、22场影视专题会议、23部人类学影片展映和6个展览活动,有5位国际权威专家和14位著名学者在会上分别做了主旨演讲和名家讲座,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3,(2):F0002-F0002
<正>2012年12月7日,我国首个全国性客家学研究团体——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学专业委员会在我校揭牌成立,这标志着客家学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对促进客家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将产生深远影响。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巡视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黄忠彩,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处处  相似文献   

8.
"实践民族学"是在当代中国背景下,以实践的视角"再写"民族学与人类学,即重新"盘点"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历史与现状、定位与构成、需求及发展趋势,勾勒一个以应用、实践为目标的相对整合的民族学学科体系。民族学、人类学的整合及本土化过程,必须在应用和实践中实现,且打破"田野"框架,超越传统的范畴,拓展学科领域。民族学或人类学是一个包括研究与实践的过程:来自田野,回到田野;在于实践,源于实践。  相似文献   

9.
民族学     
《河北自学考试》2014,(6):66-66
专业解读 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专业,是于19世纪中叶在欧美形成和发展起来,20世纪初传入我国的。民族学是以民族或族群团体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共同体的发生、发展、分布和融合的规律;研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分布、关系,以及各个民族共同体的人民生活方式、社会状况、文化特征等。民族学在部分地区或国家的学术界被称为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进行实地调查或田野调查工作,并广泛利用历史、考古、语言、社会地理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辅助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民族数学研究多围绕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育需要展开,并为数学教育提供课程资源。20多年的研究发展,使得民族数学已成为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使"数学人类学"这一新兴学科在中国初露端倪。民族数学还将成为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哲学、数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内容。当前人们对民族数学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对中国民族数学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探讨其学科归属、研究对象以及方法,并在国际视野下展望它未来的发展前景,使之成为民族教育的重要支点。  相似文献   

11.
虽然“数学人类学”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在中国学术界并不多见,但中国的数学人类学已经悄然兴起.苗族数理文化研究从研究内容的取舍、研究方法的采用、研究路径的设计等方面对中国数学人类学的研究给出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可以认为《数学人类学——苗族数理文化》的问世,为中国数学人类学提供了研究范式,它的出现或许标志着中国数学人类学的真正兴起.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语文》2012,(3):250
2011年12月16-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联合举行的"纪念傅懋黀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召开。来自北京、四川、宁夏、云南等省区傅懋黀先生的生前好友、后学,以及美国、法国等国的亲友共80多人参加了会  相似文献   

13.
影视民族学、人类学是通过影像与影视手段,记录和思考人类社会的有效方法。影视民族学、人类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美,现在我国得到重视。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影视科技与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探究我国民族学和人类学利用影视科技的现状,以及我国影视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参与观察法是田野调查的最基本方法,而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可以说,脱离了田野工作的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是没有个别访谈或缺少实地田野资料作为支撑的“安乐椅”式的理论研究,而没有参与观察法在田野调查中的运用,田野调查也不能成为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互为依托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人类学要实现本土化,其“本”有两层含义:一是源发于中国教育的经验与知识。二是使用汉语来表达教育人类学的经验和思想。汉语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奠定根基的时代、体系初建的时代、多元发展的时代。汉语教育人类学的发展特点是:汉语教育人类学是一门外生交叉学科,而非内生分支学科;汉语教育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本土文化”;汉语教育人类学是用“汉语”这一语言方式表达经验和思想的。  相似文献   

16.
2012年8月20日至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内蒙古博物院、赤峰市人民政府、赤峰学院主办的契丹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赤峰宾馆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张昌东,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会长宋德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凤翥,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人类学影片教学是很有吸引力并且娱乐性较强的一种教学方法。我国高校文化人类学课程的普遍开设和影视、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学影片教学丰富多彩。因此,在文化人类学影片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挑选民族志影片、掌握分析影片的技能、通过接受分析来提高对文化差异的认识等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丽红 《丹东师专学报》2008,10(1):F0003-F0003
叶舒宪先生以文学的原型批评、文学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取得的显著成就而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领军”学者。他不仅以每一部厚重的著作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研究产生重大突破,还以“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的研究方法的典范性引领着学术潮流向纵深发展。新近出版的《熊图腾:中华祖先神话探源》(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07年7月出版)则又以对中华祖先图腾研究的重大突破性和“四重证据法”研究方法的重要典范性而在学术界和文化界产生厂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人文科学的人类学用来研究文学,就是文学人类学。作者自述他从文字训诂、文献考据入手,由民俗神话学、文化人类学切入超学科、多证据的楚辞研究的过程,企图证明新兴学科“文学人类学”已在中国大陆悄然崛起。作为标本之一的楚辞研究,仍然是寻求人类后设性的“元语言”及其模式和规则,借助它的推绎功能,破译以民俗神话为主的中国上古文化的疑难,并且将其与“哲学-文明史前史”的研究相汇通,从而超越东西方不同“话语”的争执,寻找跨文化、跨语种、跨民族的心灵契合点和对话途径,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略尽绵薄。  相似文献   

20.
参与观察法是田野调查的最基本方法,而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可以说,脱离了田野工作的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是没有个别访谈或缺少实地田野资料作为支撑的“安乐椅”式的理论研究,而没有参与观察法在田野调查中的运用,田野调查也不能成为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互为依托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