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豫剧唱腔音乐属板腔体梆子腔系统。其流行于商丘、开封一带的“豫东调”和流传于洛阳一带的“豫西调”在[二八板]的运用上采取了不同的结构原理和方法,表现出不同的调式特征。“豫东调”[二八板]同“豫西调”[二八板]相比较,在调式结构方面呈现出独有的特质。[二八板]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多种调式变化,使它成为豫剧两大流派唱腔中表现力最强、音乐色彩最丰富的板式类型。  相似文献   

2.
文南词和黄梅戏有“姐妹腔”之称,有共同的发源地和流传区域,汲取了相同的语言文化滋养,主腔[平词]具有相同的板腔体式特征,唱腔之间也互相借鉴,但从腔源、腔系的层面看,前者属于俗曲衍化而来的滩簧腔系剧种,后者则是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打锣腔系剧种。  相似文献   

3.
宛梆的音乐属板腔体系,宛梆的唱腔分本腔和假腔,假腔习称花腔,花腔在宛艺术中有鲜明、典型的艺术风格,具有强的艺术魁力,深受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4.
湖北大鼓形成至夸已约有一个半世纪,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其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音乐体制。【四平调】是其基本的唱腔曲调。以五声微调式为调式的基础。湖北大鼓有其独特的鼓板点子,它是由妓和板不同的打击方式组合起来的节奏型。当地方言的语言节奏、音调是影响该曲种唱腔音调的重要因素。唱腔风格具有鄂东北地区民间音乐的基本特征,吟唱风格与民间似说似唱的生活音调一致.平和的唱腔与低、降方言的语调风格一致。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主腔分析法对川剧代表曲目《七姬思凡》的旋律形态进行分析,得出该曲目中两个基本主腔旋律及变体,并对其核心音调、基本旋法、旋线等因素进行描述归纳,从形态学角度证明川剧的旋律确在弋阳腔与昆曲音调基础上结合四川民间音乐旋法旋线及节奏等因素,具有多地域音乐混合特征,并认为此现象形成是移民文化与巴蜀地域文化合力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主腔分析法对川剧代表曲目《七姬思凡》的旋律形态进行分析,得出该曲目中两个基本主腔旋律及变体,并对其核心音调、基本旋法、旋线等因素进行描述归纳,从形态学角度证明川剧的旋律确在弋阳腔与昆曲音调基础上结合四川民间音乐旋法旋线及节奏等因素,具有多地域音乐混合特征,并认为此现象形成是移民文化与巴蜀地域文化合力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道情是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相结合,并在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戏曲剧种。就其音乐来讲,它属于梆子声腔系统,唱腔板式基本为板腔体,间或使用一些曲牌,音乐组织体系是以板腔体为主的“混合体”形式。在板腔程式上,可分为[铜器垛]、[慢板]、[流水]、[紧打慢唱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蒲剧的唱腔与伴奏音乐方面的特点分析论证蒲剧音乐创作的特点。唱腔方面包括:1.曲调特点2.变腔原则3.结构特点4.变板原则。伴奏音乐包括文场曲牌及武场锣鼓经的特点。本文旨在通过对蒲剧音乐的创作特点的分析与研究引起人们对蒲剧音乐的关注和认识,从而为音乐创作的发展提供新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辰河高腔唱腔以当地音乐为基础,吸收并融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及其他戏曲唱腔,是江西"弋阳腔"和沅水中上游一带"傩腔"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气息。辰河高腔唱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演员讲究唱功,其声腔高亢激昂,音域宽广,男、女声各有特色,而且在演出中演员与观众常常互动,被专家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意识流艺术"。辰河高腔伴腔手法多样,早期唱腔不托管弦,后来用唢呐代替人声帮腔,特制的唢呐能与唱腔融为一体,在帮腔和伴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威县梨花大鼓的唱腔音乐,经历了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梨花大鼓是以唱腔、曲牌、伴奏三部分组成,以唱腔为主体。唱腔属板腔结构的大约有二十余种,归纳为慢板、二性板、快板、散板四种版式,其音乐结构,一般规律先由慢板的"起腔"唱起,下接"双扒口",然后再接慢板中的"溜腔""卸板",再转入二性板中的"平腔"及其他唱腔,最后部分是快板"布郎鼓"及其它唱腔,以锁板而结束。纯音乐(器乐部分)分为大鼓套和小鼓套,起着前奏和间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泗州戏传统音乐唱腔着笔,对其基本腔、花腔以及专用小调等常用的音乐唱腔、泗州戏的常用板式、板腔体特有的"调门儿"以及泗州戏常用调式、常用调性等方面,分析泗州戏传统音乐唱腔的艺术魅力:1.泗州戏常用的音乐唱腔有基本腔、花腔调门和专用小调三类,其中花腔又分为程式性花腔和色彩性花腔两类,程式性花腔包括哈弦、慢板起唱、连扳起和起腔;色彩性花腔包括一哟调、雷对调、立腔、射腔和扬腔。2.泗州戏的常用板式分为慢板和二行板两大类,慢板包括幽板、慢板、慢二行;二行板包括二行、紧二行、紧板。3.泗州戏常用调性是D调和G调,也就是"正把"和"反把";常用调式是建立在中国传统五声调式基础上的宫调式和徵调式。  相似文献   

12.
通过泗州戏与[太平歌]、[拉魂腔]的关系辨证,认为与泗州戏关系密切的[太平歌]清乾隆年间兴起在苏、鲁、豫、皖的交界处。拉魂腔实为拉后腔的音转,其与山东姑娘腔的联系说明泗州戏与弦索腔为可追溯的近亲关系。  相似文献   

13.
通过泗州戏与[太平歌]、[拉魂腔]的关系辨证,认为与泗州戏关系密切的[太平歌]清乾隆年间兴起在苏、鲁、豫、皖的交界处。拉魂腔实为拉后腔的音转,其与山东姑娘腔的联系说明泗州戏与弦索腔为可追溯的近亲关系。  相似文献   

14.
对黄梅戏唱腔进行音调结构研究,总结其具有的旋法特点,归纳出其典型的音调结构类型,对于其渊源研究提供音调结构类型的数据支撑,并对今后黄梅戏的唱腔创作能够达到"万变不离其宗"的目的提供音调类型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梅戏由一个民间小戏,发展成为全国著名剧种,它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历程。黄梅戏起源于黄梅采茶调,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形成"黄梅歌"这一音乐形式;在安徽流传时,与流传地民间音乐结合,以及接受高腔、怀腔等的影响,唱腔得到极大丰富;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梅戏音乐发展到专业化创作阶段,吸收了南北剧种、曲种,包括藏族音调、西北音调、淮剧音调、京韵大鼓、梆子腔等音乐材料;进入21世纪,更尝试融合交响乐、电子合成音乐等现代音乐元素,加大自身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6.
湖北的地方剧种有数十种,每一剧种都有独特的表演艺术音乐唱腔,其中以楚剧最为杰出。本文从楚剧的由来、楚剧的三大腔系、楚剧的代表人物、楚剧的唱腔风格及特色这四个方面来简要的介绍了楚剧的发展历史。希望通过此文,使更多的人来了解楚剧、热爱楚剧!  相似文献   

17.
宫唱而商和--南音唱腔润腔法的一般规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音唱腔是演唱根据工尺谱的谱字(即唱腔旋律的骨干音)和工尺谱中隐含的南音唱腔润腔法则即兴润饰形成。“引”、“塞”、“贯”、“折”是南音唱腔的基本润腔法则,也是固定的指法、指法组合规定的唱腔润腔法的基础。以上(下)方大二度音润饰骨干音是南音唱腔润腔法的根本,这与中国古代传统润腔法“宫唱而商和”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弦板腔音乐及其生命载体--皮影戏曲艺术的迅速衰亡甚至面临消失,是不可逆转的潮流.认识民族音乐、特别是民间音乐消亡的严峻性,采取行之有效的科学手段进行抢救,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9.
文献[2]、[3]对非平行矩形板电容嚣的电场分布函数和电容量进行了研究,其中文献[3]巧妙地使用了对称性原理、高斯定理和场的线积分,方法简便,场的表达式简明,场的图象清楚,但从文献中反映出作者在对其所求得的场的表达式的理解上,有不恰当之处,本文试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孙康养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201+203-201,203
粤剧是我国南方的一大剧种,它流传甚广,不仅流传在广东、广西及港澳等粤语方言区,而且遍及东南亚各国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粤籍华侨聚居地。粤剧唱腔音乐曲调内容十分丰富,旋律优美、婉转悠扬、绮丽清新、柔和宽广,有"南国红豆"之美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