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黄祖泗同志的文章,震聋发聩,引人深思。也正是在我们编发这篇稿件的时候,某报刊出《雪地困文强》一文,与黄祖泗同志的文章讲述的是一个道理。希望每位读者都能认真地读一读这两篇文章,继而与作者、编者共同思索一下,“我们该怎么办?”恳请各位把自己的想法写给我刊。  相似文献   

2.
看这篇文章有喝醇酒的感觉,越到后面味道越浓郁芬芳。就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编辑一直不舍得删减里面的文字。作者充分流露了对格雷迪的惋惜之情,如此聪明智慧的人就这样静悄悄地被埋没在历史的鸿沟里,就在战争胜利的那天,格雷迪阵亡了,也随之丧失了种种机会;为此作者和他的家人自责:“我们怎么会不知道呢?”如果知道的话,他们可以提供援助,也许格雷迪的人生际遇也将  相似文献   

3.
小小的永恒     
王雨婷 《红领巾》2014,(6):46-47
2014年3月9日,我在贴吧里看见了一篇文章。 《愿我们再次相见时》,这就是文章的名字。作者亦沫的好朋友即将去美国,作者便写下这篇文章,以此来纪念她们之间的友情。作者在文中一直以“A同学”代替好朋友的名字,原因是不想在网上打扰了她。  相似文献   

4.
正如读者谭徐所言,《丁香》和《婵》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语言风格也大致相同。尤其是两篇文章的前面部分。文学创作是严肃的事,需要严肃的态度。教师的习作毕竟不同于学生作文,太多的模仿似乎不太好,自然让人生疑。我们一再强调作者文责自负。如果受到某篇文章的启发,也想到了自己身边的人或事,想写一篇文章,请一定以严肃的“创作”态度来完成自己的心愿。我们应该清楚,文章一旦发表出来,它将接受成千上万读者的“检阅”,他们将会以比文章质量还要严格、敏锐的眼光审视作者的创作态度,他们将会从人格的高度来看待作品与作者。我…  相似文献   

5.
黔驴发威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在“耕耘录”栏目中开设“我的故事”子栏目,陆续刊登万玮老师的教育随笔。读者朋友可能对“万玮”这一名字并不完全陌生。在本刊今年的第2期和第5期上,分别刊登了他的《给学生的一封信和《一声叹息》两篇文章从这两篇文章中,可感受到万老师对学生浓浓的爱意。然而,在本期和我们今后将陆续刊登的万玮老师的文章中,读者们更多感受到的将是作者对学生教育中的严格、严厉的一面。这些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对教育中出现的一件件棘手事件的处理故事,“刀光剑影”,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在充分掌握学生心理基础上善用谋略、机变的教育智慧和胆略。这也是作者的教育风格与以往和当今的许多教师的不同之处。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我们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在这方面,万玮老师可谓是一个很“用心”的人,也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在此,我们欢迎读者朋友对万玮老师的这些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新时期的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6.
“新基础教育”的探索,是从两篇文章和一个人开始的。1994年4月,中国《教育参考》杂志发表了《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作者从对时代精神的分析入手,阐述了以“新人形象”为核心的新教育理想。10年之后再看这篇文章,我们发现,这是一篇“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宣言。1997年9月,中国的《教育研究》杂志又发表了同一作者的另一篇名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文章,这是第一篇从“生命”的视角来探讨教学活动的文章。许多学校将文章复印后分发给教师,自发组织学习和讨论。一些教师培训机构也将该文作为阅读教材。很快,该文的观点和内容不仅被…  相似文献   

7.
黑人女性在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下,心灵世界逐渐被扭曲和异化。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作品《宠儿》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对在此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的心灵世界进行描述,把她们内心世界的冲突、抗争、寻求解放的艰辛刻画得淋漓尽致。通过运用边缘人格结构的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等理论对《宠儿》中有关三位女主人公心灵世界的描写进行分析,揭示并阐述作者对重构黑人女性心灵世界这一主题的思考和探索,可以进一步挖掘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本刊1983年第九期刊登《评奖好文章启事》后,评选工作得到了广大读者、作者和本刊通讯员的大力支持。半年来,我们收到了8407份推荐信和选票,不少读者还附上中肯的评选意见。本刊“好文章”评委会根据大家的意见,认真地进行了三次评审,最后评出下列十二篇文章为本刊一九八三年度的好文章。在此揭晓之际,我们谨向被评为好文章的作者衷心祝贺,并向关心、支持本刊工作的广大读者、作者和通讯员深表感谢!  相似文献   

9.
爱丽丝·沃克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其代表作《紫色》向读者描述了一个深受旧思想束缚的美国黑人妇女的悲惨成长历程及其女性自我主义意识不断觉醒的过程,歌颂了黑人妇女在性别及种族的双重压迫下,仍然不屈不挠地反抗及自我解放的精神,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生态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10.
一篇简短的文章,里面包含了作者深厚的感情,认真品读一篇文章,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作者心中的小世界,在这小小的世界里,我们又会被这些小小的真情感动着。所以,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学习一篇文章,不仅仅是去学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还应该去感受文章的灵魂、作者的感情。  相似文献   

11.
这篇文章是沈从文的自传中的一篇,标题很有意思,“小书”是什么?“大书”又是什么?读完后相信读者们都有自己的判断。这篇文章中沈从文对幼年生活的描述令人惊叹,那个奇异的世界也令人向往。或许我们每个人在读“小书”的时候也要更多地关注“大书”。现在说来,我在做孩子的时代,原本也不是个全不知自重的小孩子。  相似文献   

12.
本期“饲养吧”从读者来信中排选了两篇饲养小乌龟的文章。两篇文章都在观察上下了一番工夫,笔触也很细致,让读者能够感到作者对小乌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这是我们选择这两篇文章刊登的原因。如果你手中也有好的作品,不妨寄给我们,将你的才华和爱心展示给更多的人欣赏。  相似文献   

13.
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写了这篇怀念保姆的文章。并且,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作者深情地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是一种何等强烈的感情啊。人教版教材编者把这篇文章安排在八年级以普通人的“爱”为主题的单元,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读到的“爱”又是一种怎样特殊的“爱”呢?  相似文献   

14.
同学们学习写作文时会经常为这样一个问题所苦恼,那就是:什么是可以写的。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去看海口火车站》这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知道海口火车站根本就没有建好,甚至还没有开始施工,那一天,“我”和妈妈说是去看火车站,还不如说是去郊外的海边玩了玩。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把它当作一般的郊游来写,而一定要写“去看火车站”呢?那是因为作者的心中确实割舍不下这个火车站。于是,这篇文章就多了一点欣喜与好奇,多了一份企盼与等待;至于读者,可能还多了一点遗憾与失落。很显然,这跟一篇单纯写郊游的文章是大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5.
说来也巧,在笔者写作本文的过程中,传出了《纽约邮报》的黑猩猩漫画事件。不管黑猩猩漫画作者和报刊编者的初衷是什么,黑人群众的激烈反应则是事实。应该说,黑人群众的激烈反应折射出“种族歧视”这一美国历史和现实中最永恒、最敏感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说来也巧,在笔者写作本文的过程中,传出了《纽约邮报》的黑猩猩漫画事件。不管黑猩猩漫画作者和报刊编者的初衷是什么,黑人群众的激烈反应则是事实。应该说,黑人群众的激烈反应折射出“种族歧视”这一美国历史和现实中最永恒、最敏感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纳博科夫在《优秀读者和优秀作家》中说:“文学巨匠当初运用想象写出了一本书,后来读这本书的人也要善于运用想象去体会他的书才是。”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件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创造出来的新鲜而独特的世界。倘若不能借助文学想象“走进”那个世界,讲感受、讲体会,都只能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8.
我们深知,《高中生》的发展离不开所有读者、发行工作者、广告客户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要真诚地道一声“谢谢”!本文作者帮助我们推介《高中生》杂志有一段时间了,2005年2月底,他第一次走进《高中生》杂志社,回去后写下了这篇文章。刊发此文的目的不是为了“自我表扬”,只想以此作为我们工作的一种鞭策和鼓励,也作为我们不遗余力把《高中生》打造成品牌期刊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9.
黑人自传是美国自传文学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尤其是黑人女性自传。因女性身份、肤色原罪等群体特征,黑人女性自传揭示了多重自我、呈现了“我”与“我们”的代表与被代表关系。然而,近年来被关国文学界重新发掘的黑人女作家赫斯顿的自传《路上的尘埃痕》,却打破了黑人女性自传揭示群体性自我的传统,通过消解“我”的种族身份、女性身份而构建了“纯我”,而其现实生活中“真我”却被作者以迂回式叙事策略而遮掩了。“纯我”与“真我”在自传文本中以复调式叙述结构、以此消彼长的延展而达到最终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两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的女性意识。《紫色》和《最蓝的眼睛》分别是她们的代表作。分析了在这两部作品中,两位作家经过细致的刻画,描写了黑人女性的生活现实。在“有爱世界”和“无爱世界”中存在着能够觉醒和始终迷失的黑人女性意识,“妇女联盟”也对黑人女性意识觉醒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