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框架与技术创新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体系对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文章对“十一五”以来的168项低碳领域政策文本进行了梳理分析,摸清了我国低碳政策的总体情况,以及政策的数量、效力、手段等特征,明确了当前低碳政策的缺口所在。在此基础上,围绕“双碳”目标实现的阶段性特征,绘制了未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框架。最后,重点分析了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社会发展路径从资源依赖向技术驱动转变面临的挑战,提出“十四五”时期推动实施“双碳”目标的总体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2.
<正>国家领导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实现碳中和的愿景,政府、企业、个人都必须参与协同,政府制定碳中和目标并进行规划和引导,企业通过结构转型、自主研发或改进低碳工艺实现碳中和规划,而个人则应践行低碳/零碳的消费和生活理念。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也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主战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并强调“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相似文献   

3.
周磊  王军锋  乔芬 《内江科技》2023,(12):83-84
<正>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将极大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双碳”目标对储能产业人才的知识结构需求产生了重大变化,所以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设对于培养“高精尖缺”复合型人才和推动国家能源结构转型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双碳”目标背景并结合储能技术的发展方向,探讨江苏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等内容,旨在为培养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提供有益的思考与探索,促进我国储能技术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新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中起到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实现“双碳”目标要在能源生产、能源消费、固碳3个方面持续发力,构建以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清洁能源规模利用与多能互补、工业流程低碳再造、建筑交通智能化多能融合为主线,以甲醇、氢能和储能为平台的多能融合能源生产和利用新模式,支撑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22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通过实施科技战略研究、基础前沿交叉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新技术综合示范、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合作支撑、创新体系能力提升、“双碳”科普等八大行动,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理念对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建筑业作为我国第一碳排放大户,其碳中和关乎国家“双碳”战略的顺利实施。如何实现传统建筑材料、结构、建造的低碳转型,如何发展“以人为本”的低碳人居环境的能源环境新技术,如何平衡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全球视野,基于国家“双碳”目标达成的战略需求和顶层设计,阐述建筑学科的发展现状、趋势和挑战,尝试凝练建筑“双碳”路径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从全过程、全领域、数字化和工程的视角提出未来中国建筑“双碳”的可能实现路径、战略研判和研究重点,以期助力我国生态文明高质量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略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行动是一项涵盖全域国土空间、国家主导全民参与、长期持续实施的巨大系统工程,需要有明确且兼具韧性和适应性的行动方略。文章在梳理“双碳”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行动方略、技术途径与科技支撑等问题,认为中国“双碳”行动的基本方略应该是坚持“一个基本理念”、实现“两个宏观目标”、贯彻“三路综合”与“四举并进”的技术路径、落实全域国土空间管控和产业协同发展的“五个统筹”宏观布局,强化气候变化、地球系统碳循环科学研究及脱碳、低碳产业技术变革。面向国家“双碳”行动的全球变化和生态经济学研究需要长期持续关注的核心科学问题,构建地球系统碳循环过程、碳储量及通量的多要素-多过程-多界面-多尺度协同监测体系,系统认知和精细评估中国区域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及增汇潜力。当前的迫切任务是构建和完善科学基础、观测模拟、能源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保碳增汇、国家战略与路径选择、协同治理与管理政策7个方面的科技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7.
“碳达峰”和“碳中和”(“双碳”)已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对学生开展“双碳”教育是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措施。双碳研学基地作为开展双碳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目前尚缺乏对双碳研学基地建设路径的深入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4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影响双碳研学基地建设的各个因素,并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影响因素的权重,找出关键因素。最后结合现实情况,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为双碳研学基地建设提出建议,从而丰富双碳研学教育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8.
储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是平抑新能源波动、降低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对电网造成冲击的重要手段。当前,全球能源资源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也面临能源结构调整的重大变革。践行新时代“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需要我国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驱动,构建与能源资源相适应的中国特色能源结构新体系。实现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互补融合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新体系的关键。因此,发展大规模储能技术不仅是电力系统低碳清洁化的必要举措,同时也是抢占国际能源技术战略制高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9.
在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下,化石能源利用面临新挑战。文章梳理总结了目前我国化石能源利用现状,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状况,提出了“双碳”约束下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思路,从煤炭高效燃烧与转化、石油天然气高效利用及煤化工“三废”处理方面提出技术发展建议,以期为“双碳”目标实现和新型能源系统构建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球治理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选取世界主要国家围绕碳中和目标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战略行动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全球碳中和战略的发展目前经历了治理起步期、曲折探索期、共同推进期3个阶段,世界主要国家聚焦战略方向、目标设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等进行系统布局;相比之下,我国在“双碳”立法进程、重点领域中长期战略行动规划、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示范等方面存在不足。为此,我国可以加快碳中和立法进程,构建系统有效的推进机制;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构建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聚焦关键领域,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等,积极推进碳中和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1.
杨斌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3):115-123
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与绩效评价为基础,根据"卡脖子"技术的基本属性,总结分析"卡脖子"技术的研判方法,梳理和分析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等四个方向存在的"卡脖子"技术典型案例,并初步探讨"十四五"期间破解先进电子材料领域"卡脖子"技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为摸清“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广东科技创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的变异特征和规律,采用DEAMalmquist模型、空间可视化方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测度及剖析2011—2020年广东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异情况。结果发现:以2014年实施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关键转折点,广东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随着科技创新资源的加大投入和利用效率提升,全省已发展为珠三角领衔、粤东西部协同发展的“一核两翼”创新发展格局;动态来看,广东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年平均涨幅为8.1%,技术进步是主要影响因素,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综合提高型地市有13个,其中云浮和汕头表现突出,技术进步提高型包括广州、深圳、清远和茂名,综合下降型包括汕头、江门、湛江和揭阳。由此提出广东进一步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和科学统筹区域创新资源配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设立的NSFC-广东联合基金,旨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作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重点满足广东省及周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吸引和汇聚全国优秀科学家,解决科技战略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通过与云南、新疆、河南及福建等地联合基金进行对比分析,梳理联合基金指南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并结合新时期科学基金深化改革的整体部署,提出对策与建议,为“十四五”新时期广东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高效能实施及广东省基础研究工作的重点研究方向布局提供决策支撑,从而进一步推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王喆  陈伟伟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3):171-177
在实地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我国各类实验室在创建国家实验室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经验,从实验室的建设模式与行政隶属关系、资源配置机制、激励机制、考核评估机制、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深入剖析体制机制问题及成因,并进一步根据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总体思路和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十四五"时期国家实验室建设和科技资源优化整合提供基础性参考和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为充分发挥专利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创新引领作用,聚焦“十二五”、“十三五”时期甘肃省重点发展的产业,以专利视角分析论证产业技术发展趋势。通过incoPat检索甘肃省重点优势产业专利数据,提取IPC技术构成和聚类主题进行分析,传统产业以装备制造为支撑,占比达62.0%,体量大,增速快;新兴产业专利资源布局相对均衡,以新材料专利资源产出最为活跃,占比17.2%,覆盖领域广,有色金属和化工材料领域技术优势突出。各产业专利资源产出量在“十三五”时期成倍增长,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幅达2.7倍。同时结合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各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科研信息化的内容和国外发展进程的阐述,分析凝练了当前农业科研信息化发展三大态势:一是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推动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科研信息化成为农业科研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三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与农业科研活动交互融合。进而提出了“十四五”农业科研信息化发展五项建议:一是完善科研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二是加速推进新一代科研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提升农业科研大数据汇聚与计算能力,四是重视科研信息化应用效果,五是加强复合型科研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7.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在中国科学院党组领导下,以猕猴桃科技成果产业转化为抓手,服务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重大任务需求。文章系统归纳中国科学院猕猴桃科技创新成果、成果产业化推广应用助力农村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并总结我国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下一步发展建议,为制订我国农业产业相关的"十四五"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民为国本,粮为民本,如何在“十四五”时期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缓解各类潜在风险,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态势进行展望,并聚焦分析粮食生产的主要风险因素。文章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将平稳发展,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在“十四五”期末有望达到6.9亿吨以上。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主要面临自然资源约束加剧,劳动力约束加大,种子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过度集中,以及重大突发事件频发等潜在风险因素。最后,针对上述风险因素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前,人类社会面临全球变暖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严峻挑战。海洋作为维持地球生命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中起着关键作用。印太交汇区作为地球气候系统中的热动力引擎所在地,其海洋状态及其变异在调节全球热量分配和气候变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国际海洋观测计划的重点区域。文章通过回顾20世纪以来在印太交汇区开展的海洋环流与气候观测方面的国际计划,梳理该区域已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通过文献调研分析,进一步量化我国自“十二五”以来通过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印太交汇区海洋环流与气候观测国际合作取得的长足发展,以及由此推动的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引领地位和丰硕的科研产出。结合近10年我国在印太交汇区海洋环流与气候观测国际合作及科考调查取得的经验与问题分析,提出了未来在该区域加强深海观测,开展多圈层、多学科领域交叉合作的国际观测计划框架,突出顶层设计和中国在其中的引领作用的建议,为我国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