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半导体照明已成为光电转换效率最高的人工光源,节能效益显著.氮化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是半导体照明的"核芯",实现超高能效发光器件是国内外半导体照明研发和产业界追求的目标,对掌握半导体照明科技制高点和产业主导权意义重大.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专项"超高能效半导体光源核心材料及器件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7YFB0403100)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牵头的项目团队依据半导体照明光源全技术链展开,系统突破材料、芯片、封装与光谱技术,在掌握载流子复合规律基础上建立高效器件模型,通过高质量外延材料提升内量子效率,通过芯片和封装设计提升光提取效率,通过光谱匹配实现高效白光器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2.
卡脖子技术问题对于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卡脖子技术的认识却存在诸多概念模糊的问题。厘清卡脖子技术相关概念,有利于正本清源,推动卡脖子技术问题解决。首先,旧模式与新阶段的内生性矛盾是造成卡脖子技术的根本原因,技术供给方对技术需求方展开技术限制的政治行为是外部契机。其次,在明确了卡脖子技术以国家为主体的前提下,对卡脖子技术的定义与特征进行了辨析。为避免概念泛化导致的资源浪费,进一步明确了卡脖子技术的范畴。最后,讨论了颠覆性技术和反制能力与卡脖子技术的关系,提出了卡脖子技术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的作用路径。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利用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和商品管制清单公开信息,识别中方卡脖子技术群体、发现卡脖子技术的高区分度特征、揭示卡脖子技术蕴含的核心主题,以期为卡脖子企业及潜在高风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研究方法]提出卡脖子技术识别研究框架,首先计算实体清单收录企业的美国专利族与商品管制清单技术管制类别的文本相似性来识别卡脖子技术;其次,利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挖掘卡脖子技术的关键属性;最后,采用LDA建模提炼卡脖子技术主题及其演化规律。以2018-2021年实体清单新增中国大陆企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从191家中国集团企业受限时持有的17 760件美国专利族中发现889件卡脖子技术;卡脖子技术的影响力、保护力度、市场前景、经营创效等属性均高于对照组;受专利中技术要素跨管制领域流动的影响,卡脖子技术蕴含的三大主题间具有明显的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逆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下,“卡脖子”技术难题是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现有研究针对“卡脖子”技术难题的破解策略缺少结构化的理论框架,且忽视了“卡脖子”技术情境依赖机制的分析。研究从技术轨道和技术范畴2个维度构建“卡脖子”技术破解策略矩阵,从技术能力基础和技术范式动态性2个维度评估技术情境,进一步整合破解策略矩阵与技术情境2个范畴,借鉴非对称创新思想,基于非对称“情境—策略”匹配视角,构建“卡脖子”技术非对称破解策略的理论框架。针对20项典型“卡脖子”技术,采用专利计量方法测度技术情境,提出各项“卡脖子”技术的非对称破解策略。基于非对称“情境—策略”匹配视角,构建的“卡脖子”技术非对称破解策略理论框架,为我国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提供决策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给"卡脖子"领域提供发展启示,利用情报学方法开展科研产出数据挖掘分析并建立"卡脖子"问题的情报学研究模式,按"情报学分析→‘卡脖子’领域发展特征→多层面启示"的路径进行:采用文献计量、共现与聚类方法,将分析出的发文量、主体排名、聚类和密度等文献特征与科研产出时序、科研地位、机构合作和领域技术等领域发展特征进行映射关联,从而归纳出"卡脖子"领域总体发展方向、未来趋势走向、竞争合作倾向和技术布局导向等启示。将此研究模式应用于芯片光刻领域的研究表明:光刻领域技术发展与S曲线基本吻合,目前科研产出处在衰退阶段;发文量美国排名第一、中国排名第三,中国科学院排名全球机构第一,但中国与美、日、韩、欧等的影响力差距甚远,且西方各合作集团的国际合作远少于其国内共同研究,技术壁垒依国界划分明显;研究热点包括辐照、光刻胶薄膜、硅、阵列、纳米、自组装以及光刻聚合物等方面,研究体系庞大、分支领域纷繁复杂。基于研究发现,提出我国在光刻领域应当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两手抓,并聚焦国内合作,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形成政产学研合力;同时抓住技术转型机遇期,敏锐捕捉技术革新方向以提前布局。  相似文献   

6.
王晓亮,1963年生,博士生导师,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腾飞人才计划”特聘教授,中国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分会秘书长,中国电子学会理事,砷化镓微波毫米波单片和模块电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电子物理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材料分技术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美国对我国加紧进行技术封锁,进一步凸显了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创新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破除技术封锁的重要突破口。本文通过背景调研,分析了不同的国际环境、不同的发展阶段及不同的国家政策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分析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卡脖子"现象出现的原因。特别需要明确的是,由于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尚处于追赶地位,"卡脖子"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结果,中美"贸易战"只是诱发"卡脖子"现象提前出现的外因。  相似文献   

8.
付艳超 《科技风》2013,(14):138
在"十二五期间"国家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工作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以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提高传统产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二是以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为重点,推进制造业领域的优质高效生产,振兴装备制造业;三是改造提升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及其相关配套技术水平、工艺和装备水平。  相似文献   

9.
杨斌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1):177-183
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专项为例,总结介绍在“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研发  相似文献   

10.
马良 《今日科苑》2020,(2):15-17,38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蓬勃兴起,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愈加显著地表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正成为全球发达国家重点布局的领域。与此同时,国产操作系统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依旧不够成熟,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卡脖子"风险凸显。本文探讨了我国操作系统产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发展,实现"换道超车"的重大历史机遇,分析了当前产业面临的技术、市场、生态问题,提出了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面临的形势和国家的战略需求,讨论了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工作的定位、总体战略、评价标准、体制和机制创新等问题,对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能源、化工以及空间等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工作关注的战略重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高性能计算技术作为国家战略需求,正日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美国基于对计算科学发展趋势及新一轮信息技术(IT)革命到来的认识,于2015年颁布了著名的"国家战略计算计划"(NSCI),指明了在未来一段内时间围绕高性能计算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方向及发展路径,同时构建了组织架构、明确了各方面的责任分工,可谓是一份完整的国家战略计划。我国通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九五"至"十三五"国家科技发展及科技创新规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一系列重大战略规划与政策,有力地支持了高性能计算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在国际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相较于美国NSCI计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及系统性,我们在决策定位、政策配套、政策与现实对接等方面还需要做大量深入、系统、现实的工作。否则,我们将难以走出"追赶—落后—再追赶"的怪圈。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我国以举国体制实现了“两弹一星”等重大突破,奠定了国家安全和迈向强盛的基石,积累了有意义的经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面对国家目标实现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为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上的关键作用,本文在对比分析国内外关键领域科技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展开辩证研究,深入分析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本质,归纳提炼共性关键要素和国别特征,并着重探讨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优势、可能存在的实施风险以及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需要妥善处理的矛盾关系,提出要在辩证的利弊权衡中趋利避害,作出最有利的战略抉择和统筹部署,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集成创新,全面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以此实现新型举国体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最大助力。  相似文献   

14.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路径。从全球百年科技史来看,伴随着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主要发达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均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和强化其战略科技力量。文章在深刻认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的重大意义基础上,分别从聚焦国家需求"基本面"、围绕前沿探索"无人区"、面向产业经济"主战场"3个方面论述了关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布局的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十四五”时期中国城市群分类治理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十四五"时期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城市群将依然是中国推动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当前,中国城市群的发育已经呈现出多样化、所在区域的发展格局日益差异化、服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目标趋于多元化、现代治理方式要求精准化的态势,因此对城市群发展进行分类引导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针对我国长期以来采取综合性政策对城市群进行分类指引存在的精准性不足、特色化难以凸显的问题,提出"十四五"时期以"四个专项+综合"的方式,即从规模等级、发展模式、空间组织、资源环境承载力4个方面,对城市群发展进行专项政策指引;同时,对一些普适性、战略性的政策提出综合政策指引,并建议未来将城市群作为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当中的一个层级,每一个城市群都应该通过编制规划,以确定其自身的政策包。文章提出了基于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格局、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格局、城市群自身发展规律的3个维度,推进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助推城市群扩容提质、发挥城市群区域带动作用的3个着力点,以及"管管理者""管资源环境""管生产要素""管营商和人居环境"的4个政策工具的政策分析框架,并对我国城市群进行了分类政策研究。从专项层面,围绕规模等级、发展模式、空间组织、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城市群的类型划分和精准施策;从综合层面,提出了引导我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类型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性能计算技术和产业逐步发展,不断繁荣,从仅服务于国家战略部门对性能巅峰的需求到兼顾市场驱动、应用推广和产业化推进,中国高性能计算翻越了打破封锁、打破垄断和引领创新的"三座大山",逐步缩小了与国外先进研制水平的差距,并在整机系统设计和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文章分析了超算发展的趋势和曙光机的发展之路,将高性能计算机发展的挑战总结为2点:摩尔定律失效前可持续地构建E级系统,以及后摩尔定律时代超算系统的革命性技术。针对这些挑战,文章进而围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阐述了关于高性能计算机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强化国家科研机构。文章从科学史和国际发展的视野,研究国家科研机构形成和发展的逻辑及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定位和作用,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科研机构所起的作用,总结近10年来国家科研机构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中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功经验,提出新时期国家科研机构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十四五"规划中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部署,是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规划,关系着我国能否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在该领域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首先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概念界定与内涵阐释,进而描述关键核心技术的主要特征,最后以产学研为攻关主体,从"突破路径"和"助力渠道"两个维度探析出关键核心技术的7个主要突破因素:技术打压认知与需求导向、国际科技合作与开放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长期充足研发资金投入、领军人才及其团队、技术链与产业链以及政府政策与体制机制等。结论可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也是全球科技产业竞争的关键领域。新发展格局下,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已经成为提升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文章描述了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分析了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特征与发展阶段,对比了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与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差距,并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吴巧生  周娜  成金华 《资源科学》2020,42(8):1439-1451
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事关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在关键领域发挥战略性作用。本文从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的界定与遴选、供给风险评价与预警、供给安全体系优化与政策三方面对当前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结论有:①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是满足国防军事需求与实现战略性关键产业良性发展的原材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主权属性的集中体现,需结合国家或地区发展实际动态遴选战略性关键矿种;②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供给风险具有更强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供给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面临诸多挑战;③通过全球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是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供给安全体系优化与政策选择的重要方向。从多学科交叉研究供给安全的形成机理,由大数据驱动与全球供给链跟踪明确供给风险评价要素,基于外部冲击因素和内部产业因素结合的视角完善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供给安全政策是未来战略性关键矿产供给安全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