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绕新闻宣传、价值引领、文化传播、阵地建设四个方面,加强主流媒体建设,有效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社会感召力、品牌影响力和传播竞争力。加强主流媒体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浙江广电集团坚持新闻立台,着重  相似文献   

2.
在媒体传播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广播电视娱乐化倾向愈演愈烈的当下,广播电视要努力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能力,再次凸显出新闻立台的重要和可贵. 一、从对内涵的再认识来看,"新闻立台"是广电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从喉舌的功能和传统的实践来看,"新闻立台"应成为广电媒体遵循与践行的使命 新闻传播是广电传媒最基本的职能,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发挥好喉舌作用一直是中国广电媒体的首要职责,新闻是实现喉舌功能的重要载体和方式.  相似文献   

3.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在深刻变化的媒体格局中,党的新闻媒体必须承担起48字职责和使命,坚持党报姓党,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正确宣传党的主张,体现人民意志,切实守好党的舆论阵地;必须积极推进新闻改革,不断创新传播手段方法,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全面提升新闻传播水平,使新闻舆论工作勇立时代潮头,展现时代新貌,凝聚发展力量。  相似文献   

4.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始终牢记职责,做"责任型广电"。 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举行的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指出,"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近年来,河北广电坚持"新闻立台、责任广电"的原则,着力打造"责任型广电"品牌。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喉舌定位,始终坚持党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河南商丘广播电视台坚持党管媒体,不断深化事业管理和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探索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形成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舆论格局,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相似文献   

6.
韦路 《新闻记者》2023,(1):15-1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明确了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从2014年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体现了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因势而谋、  相似文献   

8.
打造自主可控、传播力强的新型传播平台是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由江苏广电打造的移动客户端荔枝新闻,坚持内容为王、技术为先、新闻+运营,从制度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运营创新等方面加快平台化发展步伐,为主流媒体建设自主可控平台作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和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推动主流舆论占领网络舆论场。2021年底,集团旗下湖北日报全媒体、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全媒体、荆楚网等传播平台,已发展成为拥有超过1.6亿用户的全媒体矩阵,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为媒体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朝着这一目标,中央和地方各级主流媒体正努力加快媒体深度融合,推动新闻传播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各级主流媒体如何整合资源、加强互联互通、实现合作共赢?本文结合广电媒体实践,对此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1.
潘永杰 《中国传媒科技》2023,(5):143-146+158
【目的】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党和国家战略决策,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是当前主流媒体面临的发展课题。【方法】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统筹运用数字化理念、思维、方法、手段,按照“平台大脑+系统跑道+应用场景+综合门户”技术框架,建设“全媒体新闻传播”应用,推进“三融五跨”[1],实现以数据流耦合决策流、业务流、执行流。【结果】数字化技术应用有助于纾解互联网环境下全媒体新闻传播堵点、难点、痛点,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结论】应用建设可为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新闻传播流程再造、模式重构、制度重塑,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江苏无锡广播电视集团(台)按照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针对城市广电发展中的问题难点,以区域新闻宣传“第一传媒”、传媒产业“领航旗舰”为目标定位,以系统集成、重点突破的改革思路,在发挥广播电视特色、音视频特长基础上打造全媒体传播格局。制订“三年行动计划”,连续3年实施年度30项重点工作项目,通过构建区域头部新媒体平台、融合型内容生产体系、宣传经营一体化融合运营架构、“广电+政务服务商务”路径、MCN融媒内容孵化机制等举措,统筹协调、有序推进,在建设区域新型主流媒体中取得明显成效,连续获评2022年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先导单位、长三角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先导单位。  相似文献   

13.
在媒体融合挺进深水区的当下,新型主流媒体如何重塑舆论传播格局、重建传媒底层逻辑、重构融合技术基座?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实施纸媒与新媒体优势互补、共赢发展融合战略,全力打造重大新闻传播平台,上线潮新闻客户端,在推动深度融合、创新“流量说话”新打法、构建一体化传播生态等领域进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4.
陈明 《声屏世界》2016,(1):19-20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舆论场、民间舆论场、网络舆论场、境外舆论场多元舆论场共存,给我国广电媒体带来空前的挑战,广电媒体自身议程设置能力弱化日趋明显。本文认为,提升广电媒体议程设置能力的路径主要有三点:尊重议程设置自身的规律;找到主流广电媒体在议程设置上自身的独特优势;推动广电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打造拥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15.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传统媒体必须建立自己在网络发声的渠道及端口,通过建立全网传播体系,掌握网络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实现主流媒体在网上持续引导舆论的能力,逐步把报纸记者培育成全媒体一专多能记者。全网传播体系的建立,扩大了传统纸媒的传播力,助力报纸从广告经营向活动经营转型。  相似文献   

16.
媒体融合时代观照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有四个基本维度:是否着眼于构建和形成全媒体传播体系,能否在构建两个舆论格局中发挥主导作用,能否在新的舆论场中有效促进融合和引领牢牢掌握其主动权和主导权,是否开展创新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本文以习近平新闻舆论重要论述为主要理论工具,对此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检视...  相似文献   

17.
广播电视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肩负着引领舆论的重任,应该高度自觉地坚持新闻立台的理念和实践。坚持新闻立台是党办媒体的使命责任、本质属性、发展之基;坚持新闻立台要重在实践、贵在坚持、优在创新;坚持新闻立台要健全机制、倾斜政策、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8.
孟晓辉 《视听》2016,(7):33-34
2016年2月1 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这与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于新时期媒体的发展战略部署意见是一致的。在这一形势下,针对河南省新型主流媒体的构建进行调查研究,对于现代化传播体系的构建、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保积红 《传媒》2021,(10):33-34
在新媒体时代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网络移动传播成为社会传播的重要方式,传统广电媒体受到了新媒体不同程度的冲击,传统广电媒体纷纷通过开辟互联网新空间,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开始了融合新媒体的探索之路.山东广播电视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讲话精神,部署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以闪电新闻客户端为首发平台,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全力打造渠道丰富、覆盖广泛、传播有效、可管可控的传播矩阵,加快"主力军"向"主阵地"挺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国内广电媒体的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范式.  相似文献   

20.
城市广播电视传媒是中国媒体行业的重要力量,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大局中,其作为主流媒体的融合探索是全行业探索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广电传媒必须从观念导入,在战略、理念、机制、平台、运作等方面全方位结构提升,基于外部环境和自身基础,谋划深度融合发展的系统性策略。无锡广播电视集团(台)作为一家有着较为深厚改革创新积淀的城市广电传媒,在近年来的融合改革中,以系统思维推动深度转型,构建运营一体化统筹、质量效益合一的新型主流传媒机构,走出了一条具有城市广电特色的融合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