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个班集体里,最让教师伤脑筋、费精力的不是多数普通学生,而是少数特殊学生.这些特殊学生在班级里的表现往往与众不同,容易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误解与冷淡,从而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形成一种特殊性格和特殊心理.我们不妨称之为问题学生.如果任其下去,会对他们将来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研究,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使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焦振立 《班主任》2000,(8):37-38
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常常感到,一个班集体里,最让老师伤脑筋、费精力的不是多数普通学生,而是少数特殊学生。这些特殊学生在班级里的表现往往与众不同,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误解与冷淡,从而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形成一种特殊性格  相似文献   

3.
沙春侠 《宁夏教育》2008,(11):75-75
在一个班集体里,一些学生的表现往往与众不同,容易受到教师的误解和同学们的排诉,从而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形成一种特殊性格和特殊心理。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班集体里,最让教师伤脑筋、费精力的不是多数普通学生,而是少数特殊学生。这些特殊学生在班级里的表现往往与众不同,要么不服管教,自行其是;要么行为偏执,自暴自弃;要么远离群体.孤独封闭……我们姑且称之为“问题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单凭教师的满腔热情和一两次严肃的谈话,是很难将其彻底转变的。可是,如果对他们放任自流,不加约束,任其自然发展,这些学生身上的顽疾却会越来越严重,将来走向社会难免会成为“问题人”。势必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  相似文献   

5.
留守学生是中国特殊的社会教育环境下的特有产物,因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无心也无力关爱孩子,这些孩子缺乏来自父母的关怀和教育。留守学生极易产生厌学心理,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在教学中,教师担任着孩子父母和教师双重角色,给留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教导,使他们厌学的心理回归本位。  相似文献   

6.
朱怀堂 《教师》2014,(21):14-14
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组合家庭等问题家庭也越来越多。问题家庭子女在心理、学习方面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这是学校教育的难点,也是盲点。这些学生在学校里表现往往与众不同,容易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误解和冷淡,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形成一种特殊性格和特殊心理。为使他们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他们。  相似文献   

7.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心理上关心这些学生,要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在班集体中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还要多和家长进行电话沟通,让他们及时掌握孩子的动向。总之,教师要多给留守儿童一些关心和爱护,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暖。  相似文献   

8.
很多中小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有心理教师,为学生讲授一些心理知识,也为学生、家长和教师做一些心理咨询工作。心理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特殊之处在于他们面对学生、学生家长时,是一个辅导者和疏导者;而面对教师时,则要充当一个倾听者。这种工作角色,使他们有很多不同于其他教师的心理体验,他们是如何“解压”的呢?  相似文献   

9.
园丁新解     
校园里的花工们正忙着修剪花草——整枝、疏叶、造型,校园里遍地都是废弃的枝叶。看到这些,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就像这花工的工作一样吗?花工和教师都有一种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心愿,都有一个令人尊敬的名字——园丁,工作的目的都是对那些我们认为不良的对象进行修剪、改造,使他们变得造型优美或整齐划一。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个多年从事高中教学的教师,通过这些年的教学我发现每一届高三学生普遍都存在着心理焦虑不安的情况,每个学生都非常担心自己的未来。他们或多或少地都在关注高考的结果,只是每个人的表现迥异,本人觉得对高三学生的心理疏导是日常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位教师都会看到自己学生情绪上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和疏导,使他们能够用平常心对待学习生活,这样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提高成绩,增强面对未来的勇气。本人现将这几年这方面的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了解学生是教好学生的前提,尊重、理解,是让“孤雁”归群的“秘诀”。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同他们交朋友,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的基础上,对这些在班级中不显山不显水的同学的情况作重点了解,并找到他们在学习中表现不出色、参与班级活动不积极的“症结”所在,然后才能“对症下药”,使这些学生消除心理顾虑,向老师敞开心扉,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尽快融入集体,使自身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参加工作几年里,我担任过五个班的班主任,我发现每个班总有一两个特殊的学生,因家庭或经历或环境等原因造成心理的个性差异导致行为的怪癖,虽然他们只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但对他们个人来说却是百分之百,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用爱心开启他们的心扉,探究他们心灵的奥秘,帮助他们进步。在对"特殊学生"的长期关注后,将这些"特殊学生"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对新一代青年学生的身心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也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困惑,思想、认识、心理、行为等方面偏离常态的“特殊”学生的普遍存在,便是典型例证。身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遇到这类“特殊”学生时,应如何引导、帮助他们走回人生的正轨?笔者通过本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个具体案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教育现场中三名"捣蛋"学生的访谈和观察,文章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在三个方面解读了他们的捣蛋行为:成为"罪魁祸首"的嫌疑犯、强化教师心中的刻板印象、抗拒权威中心的心理满足。"好学生"的定义使这些捣蛋学生被贴上"坏学生"的标签,我们该如何正确认知和对待他们,如何让这类学生和教师彼此更容易沟通、亲近,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这是教育者需要多加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职学校专门培养技术人才,大多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初中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家庭条件有限,还有一些单亲、留守学生以及其他特殊情况的学生,这些学生缺乏约束,生活上又缺少照应,思想和行为缺乏正确的管教和引导。这些特殊学生主要是存在心理发展不成熟,作为班主任应该去思考对这些特殊学生的教育方式,怎么才能使他们正常化,心智变得成熟,在学校学得好的技术,为社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学生进入初中意味着进入了一个重要的生理和心理成长季节。为了使学生在这段特殊的“灵魂发育季节”健康成长,我们教师就应多从激情励志、培养良好的习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学法上点拨、赏识和鼓励,心理疏导等方法上尝试实践教育引导,教学生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7.
袁华 《教书育人》2002,(3):37-38
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批评批评、帮助帮助,这无可非议。但我们作老师的,可不可以注重和研究一下批评人的技巧,让批评艺术化,良药不再苦口,让批评对象更易于接受。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虽然也是老师的“下级”。学生不比成年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是有限的,换言之,他们身心都还很脆弱。对成年人适应的批评方法,对社会人适应的批评方法,对学生未必适宜未必有效。现代社会和这些年特殊的人际环境,以及家庭由于独子而家教歧途,使不少学生的心态与我们那些时代有了太多的不同。我们读书时,老师或打或斥或训,严得象个龇牙咧嘴的天神,但…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达到成人与成材的完美结合,而对于私立高中的学生来说,成人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私立高中的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良特征,他们大多表现为主流意识淡泊,思想多元化,缺少自尊和自信,几乎没有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由于以上特点对于私立高中的学生具有普遍性,这就要求从教于私立高中的教师必须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切实改变这种存在于私立高中学生中的不良思想,使我们的民办教育更加具有实效性。对于刚刚录取到私立高中的学生,应该对他们进行一种特殊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初中学校里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着孤僻、懒惰、急躁、懦弱等不良品质,并且缺乏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及时地认识到问题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严重性,运用教育、管理、心理辅导等多种方式对他们进行心理矫治,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本文主要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矫治策略,希望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聋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特殊生活经历与独特的情绪情感体验,使他们比正常学生,面临更多的挑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我们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运用心理教育的理论以及心理辅导的方法,对其心理各有关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提供所需的服务,以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