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藏族的丧葬习俗是民俗文化与藏传佛教生死观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既古老又不断实践的文化体系。随着藏族原本生死观、苯教灵魂观、佛教传入等因素的融合,藏族的丧葬习俗由内而外发生了巨大变迁,天葬、塔葬、火葬、土葬、水葬构成了安多热贡地区丧葬文化的主要形式,通过对安多热贡地区的丧葬习俗进行梳理,深入分析宗教信仰、殡葬改革对安多地区丧葬习俗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丧葬文化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与发展,渝东南土家族丧葬习俗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应加强对渝东南地区土家族丧葬习俗变迁的引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保护和发扬土家族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清代满族风俗习惯发生重大变迁,丧葬习俗即是其中重要内容。文章以《吉林他塔拉氏家谱》为研究个案,通过地区代表性满族家族的丧葬习俗解读满族丧葬习俗变迁的历史过程。通过综合考察满族丧葬习俗在葬法、墓地选址原则、停灵时间、墓地管理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展示了满族丧葬习俗变化的大众主流与家族个体特点。这些变化的根源既有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更主要是由国家意志主导进行改革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丧葬文化作为民族风俗习惯问题,它是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宗教问题有着密切关系.普洱地区少数民族丧葬文化中,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较为突出,小乘佛教对傣族、布朗族丧葬习俗的影响较为明显,伊斯兰教只对回族丧葬习俗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丧葬习俗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畲族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民族文化系统和民族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凝聚作用。畲族丧葬习俗在历史上发生过从悬棺葬、火葬到拾骨葬的演变,变迁之中有传承,这种演变与民族迁徙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中国布朗族是世居云南的少数民族,布朗族以自己的生存、发展形成了独特优良的民族传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丧葬习俗是这座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布朗族和汉族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不同,丧葬习俗也就有了不同。  相似文献   

7.
良好的丧葬文化环境对于我国的文化氛围的营造具有重大的意义,丧葬文化变迁受经济、政策、传统观念的影响,其中经济的发展成为丧葬文化变迁的物质基础,而物质基础又推动了丧葬习俗向规范化转变。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冲突、政策制定与政策实行过程中的冲突、"孝"观念与行为之间的冲突是重庆市奉节地区丧葬文化变迁中表现出来的三大矛盾,而这三大矛盾催生了特有的三峡库区农村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8.
论西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建立在甘宁地区的一个政权。党项族依托西夏政权,以本民族文化为主,吸收、溶化汉族、藏族及其它许多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甘宁地域文化,这就是西夏文化。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丧葬习俗、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本文对西夏文化作了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9.
玉器与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礼仪制度、等级观念、丧葬习俗等方面关系密切,是任何其他质料的器物所不能比拟的。玉器文化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田野调查资料,笔者分析了变迁语境下联合村散居回族原生文化的承载力。结果表明:联合村散居回族原生文化在服饰、饮食、住宅、传媒方面承载力很弱;在"五功"体系、亲属制度、教育体制、节日习俗、婚姻习俗、交往习俗等方面承载力一般;在丧葬习俗、禁忌文化方面承载力很强。同时,联合村散居回族原生文化承载力与文化层次、需要层次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整体观和功能论的理论方法,对佤族的丧葬习俗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文中从自然环境的生存法则、原始宗教的灵魂观念和天人合一思想的作用等三个方面解读佤族丧葬习俗所依托的文化背景,归结出佤族丧葬习俗所承栽的伦理教化功能、调整社会关系功能和生态环保功能等三项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黑龙江流域渤海墓葬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渤海墓葬所反映的丧葬习俗、宗教信仰、儒家思想、陶瓷和壁画艺术等文化现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展示了渤海人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状况,尽可能还原渤海王国原有的文化面貌。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渤海国的诞生和存在,对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使黑龙江流域的历史文明研究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其中之一就是有着民族特色的丧葬文化。这一民间文化延续千年的传统礼制,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时代与人民。在时代精神与博大的哲学及宗教信仰的相互交织中,丧葬文化背后的陵墓雕刻也丰富多彩,折射着每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尼边境夏尔巴人和四川松潘夏尔瓦人有许多相似点,本文试从民俗学视角对二者之间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婚丧习俗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论证这两个族群同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南涧县乐秋乡苗寨的丧葬仪礼较完整地保留了苗族丧葬习俗的原初风貌,具备个案研究的典型性。在对数次田野调查资料进行比对、抽离等技术处理之后,归纳出乐秋乡苗寨丧葬仪式的11个主要环节。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对乐秋乡苗寨丧葬习俗进行深描、阐释。以期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解读,揭示出苗族丧葬习俗中蕴含的生命图式、社会功能与多元信仰。  相似文献   

16.
侗族丧葬仪式是侗族人民的一项重要人生仪礼,它的内容和形式与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观念有着密切关系,反映了侗族社会的民间传统习俗文化。仪式音乐作为丧葬仪式的组成部分,在仪式过程中担负着不同类型的角色,有赞颂亡者功德、沟通人神对话等媒介的作用。解读龙额侗族丧葬仪式音乐文化,分析其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对了解和研究侗族丧葬仪式特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三兴镇万岁村的民俗与传统社会进行实地调查,以万岁桥与明觉寺为中心,围绕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与万岁村传统社会的关系展开客观的描述,初步向世人展现万岁村的宗教信仰民俗与传统社会面貌。  相似文献   

18.
推进殡葬改革以来,国家在节省资源和丧葬世俗化的旗帜下试图以行为的改造去改变村民的丧葬观念,村民却不顾丧葬观念的变化一直以火化后再葬或者偷埋等变相的土葬方式来回应。一直以来国家视角之下的传统丧葬被看作移风易俗的对象,在村民的日常实践中丧葬却是一场重要的道德仪式。从处于国家法规与习惯道德之间的利益计算的角度去解释村民的规避行为,从国家制定法没为村民提供他们能实现其利益的有效的行为方式这一方面可以去理解村民坚持土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太平天国的丧葬礼俗经历了一个由最初允许棺葬 ,到提出“禁止棺葬” ,最后放弃这一政策而屈从于传统势力的过程。太平天国的丧葬是中西文化折衷的反映 ,既具有西方基督教的色彩 ,又具有中国浓厚的传统色彩。在一个久以礼教立国的社会里 ,丧葬文化积淀着特殊的伦理文化 ,因而太平天国丧葬礼俗难逃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