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运动时肾缺血/再灌注和线粒体钙转运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运动时肾脏自由基代谢、肾缺血/再灌注和钙转运及肾脏线粒体钙转运等方面探讨运动时肾脏线粒体钙转运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黑果枸杞对运动性肾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TNF-α、IL-6、IL-10含量及肾组织ICAM-1表达的影响,将7周龄雄性Wistar大鼠75只随机分为4组,即C组(对照组)、M组(一般训练组)、OM组(过度训练组)和LOM组(黑果枸杞+过度训练组),M组、OM组和LOM组进行6周的游泳训练。LOM组以黑果枸杞灌胃,其他各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末次训练后24h检测血清TNF-α、IL-6、IL-10含量及肾组织ICAM-1表达。结果显示:血清TNF-α、IL-6含量及肾组织ICAM-1表达,OM组和LOM组高于C组(P<0.01)、LOM组低于OM组(P<0.05);血清IL-10含量,OM组(P<0.01)和LOM组(P<0.05)低于C组,LOM组高于OM组(P<0.05)。实验结果说明6周过度训练导致大鼠运动性肾缺血再灌注。黑果枸杞可能通过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的分泌及肾组织ICAM-1表达和促进抑炎性炎症因子的IL-10的分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提高耐受各种应激刺激的能力,对过度训练导致的运动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许多研究表明,自由基是引起许多疾病(如运动蛋白尿)与损伤(如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运动时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介导因素和肾脏自由基代谢。  相似文献   

4.
缺血再灌注损伤--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可能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大量心肌、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骨骼肌延迟性酸痛的研究结果,提出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延迟性肌肉酸痛产生的机制这一假说,旨在为延迟性肌肉酸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5.
大蒜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查阅国内外有关大蒜素作用机制方面的文献,其作用机理与具有清除自由基、钙拮抗扩张血管、抗动脉硬化、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微循环和抑制白细胞活化等作用有关.现就其在运动中防治缺血再灌注的作用进行综述,为以后大蒜素在运动方面的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点:探讨一定周期较大强度耐力运动预处理后大鼠缺血再灌注(I/R)心肌SOD2蛋白表达及其活性变化与心肌保护效应的关系。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心肌缺血再灌注组(B)、较大强度耐力运动+心肌缺血再灌注组(C)。C组在运动干预后与B组一同建立在体I/R(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心肌模型。造模过程中观察心电图J点变化,每组选取造模成功者8例进入后续实验。测定血清cTnI、CK-MB浓度;Western Blotting 法测定心肌SOD2蛋白表达水平,测定心肌SOD2、T-SOD活性及MDA含量。结果:B、C组心电图J点、T波值及Q-T间期于心肌缺血30 min时显著增加及延长,而再灌注60 min时的J点基本恢复、T波低平。B组SOD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A组,C组又显著高于B组。造模结束后,B、C组MDA含量及cTnI、CK-MB浓度显著升高,同时SOD2活性及T-SOD活性显著下降;上述异常变化均以B组更明显。结论:较大强度耐力运动预处理可能通过提高I/R 心肌SOD2蛋白表达,缓解SOD2活性下降及活性氧代谢水平升高程度,发挥心脏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力竭运动及恢复期过程中肾脏TXA2/PGI2代谢平衡调节的生物学效应及自由基代谢的介导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后即刻组、运动后1 h组、3 h组和24 h组,各运动组采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至力竭方案,测定肾组织中TXB2、6-keto-F1α和MDA含量和SOD活性。结果:运动后即刻肾脏TXB2含量和TXB2/6-keto-F1α比值均显著下降,恢复期TXB2含量和TXB2/6-keto-F1α比值均显著低于安静水平。运动及恢复期肾组织SOD活性、MDA含量与TXB2、6-keto-F1α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力竭运动及恢复期肾脏TXA2/PGI2平衡均下调,运动中有利于维持肾脏局部基本的血液供应,可能与运动性肾脏缺血激发局部代偿机制有关,恢复期则促进肾脏血液再灌注和恢复血供。肾脏抗自由基能力提高可能主要通过抑制肾脏TXA2合成下调TXA2/PGI2平衡。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膜ATP 敏感性钾通道(sarcKATP)在较大强度运动预处理保护缺血再灌注(I/R)心脏中的作用及其与 Kir6.2 亚基蛋白表达变化的关系。方法:108只成年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安慰剂后假手术对照组(PS)、抑制剂后假手术对照组(DS),运动与安慰剂后假手术对照组(EPS)、运动与抑制剂后假手术对照组(EDS),安慰剂后I/R组(PI)、抑制剂后I/R组(DI),运动与安慰剂后I/R组(EPI)、运动与抑制剂后I/R组(EDI)。除PS、ES、EPS、EDS组进行假手术外,其余4组均建立在体I/R(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心脏模型;且术前分别采用对应方式进行干预。观察心电图及左室内压变化,每组随机取8只实验成功者进入后续实验,检测血液cTnI、CK-MB浓度及心肌sarcKATP中Kir6.2亚基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缺血前相比,缺血30 min时各I/R组心电图J点及T波幅度显著增加、Q-T间期显著延长(P<0.05),再灌注60 min时的J点及T波值显著回落(P<0.05)。与 PS 组相比,各运动组术前LVSP与±dp/dtmax 显著升高、LVEDP 显著下降(P<0.05)。与缺血前相比,缺血30 min时各 I/R组 LVSP与 ±dp/dtmax 显著下降、LVEDP 显著升高(P<0.05),而再灌注60 min 时的异常变化较缺血30 min 时更明显(P<0.05);与PS组相比,各I/R组术后血液 cTnI、CK-MB浓度显著升高(P<0.05)。对I/R引起的上述心电图及左室内压参数、血液指标等异常程度进行组间比较,DI组大于PI组、PI组大于EPI组、EDI组大于 EPI 组(P<0.05)。此外,运动引起心肌sarcKATP中Kir6.2蛋白表达水平增加。结论:运动锻炼提高了心肌功能,而SarcKATP介导了运动预处理对I/R心脏的保护作用,并可能是通过诱导其亚基Kir6.2的蛋白表达即增加孔道量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身体的机能水平不能满足运动需求,即不能达到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现象。在运动训练中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只有正确对待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并配合积极有效的恢复措施,才能提高运动成绩,达到运动训练的效果。目前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已成为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以及运用逻辑分析法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进行阐述,分析归纳了几种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措施,以期在运动训练中对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损伤的避免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氧自由基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按摩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以及按摩与运动后自由基代谢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按摩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氧自由基代谢理论,旨在为按摩消除运动性疲劳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运动后的抗氧化损伤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自我决定理论(SDT)为基础,采用锻炼目标内容、运动行为调节(第二版本)和Godin的业余时间体育锻炼3个量表对664名青少年进行抽样调查,以考察青少年锻炼目标内容、自主型动机和不同强度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少年锻炼内在目标可正向预测剧烈、适度和轻度运动,而锻炼外在目标仅可预测剧烈运动;2)青少年自主型期望可正向预测剧烈和适度运动;3)青少年自主型动机在锻炼内在目标与剧烈运动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内在目标与适度运动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基本支持SDT相关观点,但青少年锻炼目标内容对体育锻炼的预测作用具有文化特异性,不同强度体育锻炼的自主型动机预测作用和中介机制不一。  相似文献   

12.
运动饮料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动会使糖大量消耗,脱水和电解质丢失,从而诱发疲劳,使运动能力下降。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以适宜的运动饮料对运动员进行补液,有助于运动能力的提高,推迟运动性疲劳的出现和加速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将普通高校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 (坡道练习法 )和对照组 (常规练习 ) ,经过对照实验后结果显示 :坡道练习法对于无专业训练基础的学生同样可以提高跑速 ,且实验组提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 (P <0 .0 5 )。建议在公共体育课短跑教学中为有效提高学生短跑成绩可适当应用此法。  相似文献   

14.
将40名山西大学体育学院2009级男生被随机分为4组:分为急性有氧运动组(H1)、间歇性无氧运动组(H2)和长期有氧运动组(H3)和不运动组(D),H1和H2组受试者在Monark功率自行车上进行急性运动,H1组的运动强度为75% O2 max运动至力竭,H2组尽全力骑功率自行车35秒×3,间歇3分钟,0.075kg/kg体重负荷,H3组受试者进行3个月的有氧运动,D组不参加任何运动.实验前、实验后即刻与实验后40小时左右,分别抽血检测受试者血液流变指标的变化等.结果:(1)急性运动不论是有氧运动还是间歇性无氧运动,运动后即刻均使人体血浆粘度升高,血液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聚集性升高,全血粘度变坏.长期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流变向好的方向变化;(2)长期低强度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后,血小板内NOS活性和血浆NO含量均明显升高,而急性运动不论是有氧运动还是间歇性无氧运动后NOS活性和NO含量稍有降低.结论:(1)急性有氧运动与间歇性无氧运动都能使机体血液流变性明显发生不良变化,而长期规律的有氧低强度运动后这些指标均有向好方向发展的趋势.(2)急性有氧运动与间歇性无氧运动都能对机体NO合成和活性、NOS活性都起到了抑制作用,影响机体血小板的功能,诱导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而长期规律的有氧低强度运动能增强血小板内NOS活性,NO合成和释放,使NO含量和活性提高.  相似文献   

15.
体育锻炼有益于身心健康,能够对人的心理发展和变化产生积极作用,就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这一现象,从体育锻炼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角度,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潜能开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资料法以及深度访谈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等对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调查问卷的修订,并运用问卷法探索体育锻炼与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研究表明(1)自编的情绪调节能力问卷可用作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测量工具。(2)经常参加身体锻炼的大学生比锻炼不足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的情绪调节能力。(3)中等锻炼量在持续锻炼时间12周能够带来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增长。  相似文献   

17.
运动减肥一直被认为是最安全、有效的减肥方法之一。但是目前关于运动减肥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甚至是理论认识上的错误,如运动减肥中关于运动强度的认识,关于力量练习对于减肥的作用等。本文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论思考,对运动减肥中若干容易被忽略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相关研究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8.
运动性溶血的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负荷的运动训练导致溶血发生,使运动员出现运动性低血红蛋白甚至贫血现象,严重影响运动成绩和身体健康.运动中多种因素能引起溶血的发生,一般可归纳为机械性破坏、非机械性溶血及其他.了解运动性溶血发生的各种可能机制,对有效预防其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体育锻炼概念及其方法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正确指导体育锻炼的实践,保证体育锻炼活动的健康发展,丰富和完善体育锻炼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本文运用方法学和体育学的原理对体育锻炼的概念、属性、体育锻炼方法的构成要素、结构和方法体系进行探讨.指出:体育锻炼是以身体练习和运动负荷为手段,以健身健美、娱乐休闲、保健康复、心理智能锻炼为活动内容,为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和保持机体能力而进行的一类体育运动.体育锻炼方法是指体育锻炼过程中采用的各种体育手段、途径和方式.它依据体育的目的和规律以一定的方式联系而构成的多要素、多层次、多类型的方法系统.  相似文献   

20.
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的情绪效应及其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是锻炼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身体活动或身体锻炼伴随着各种情绪效应 ,且大量的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但是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文章从生物和心理两方面对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产生心理效应的机制作了阐述。目前还没有一个能让大多数人接受的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