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媒体在气候变化传播中担负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它是气候变化知识的传播者、气候变化议程的设置者、气候变化问题的监督者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沟通者,新闻媒体要搞好气候传播,须遵循以下策略:提高专业性,进行深度报道;提高针对性,细化报道议题;增强贴近性,提高气候传播吸引力;实现多方互动,提升传播影响力;采取多样化形式,实现气候传播最佳效果;注重全面性,体现气候传播多样化;提高记者专业素质,提升气候传播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2.
王寅 《青年记者》2012,(11):8-9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讨论推向一个高潮,全球40多个国家的50多家报社发表了由英国《卫报》统筹的共同社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地区两个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其主流报纸对于“气候变化”议题的报道框架之异同与特点,是值得关注与分析的.  相似文献   

3.
气候争端问题,表面上看是各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解和对环境变迁话语权的争夺,实质上却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各国对承担公共环境责任的领悟和对自身发展权益的维护。对于中国新闻采编团队而言,要报道好国际气候问题,正确有效地引导舆论,就必须最大限度地了解国际环境问题的历史脉络,充分厘清各国的利益范畴,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最终找到气候问题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15年《纽约时报》中国环保议题报道为样本来具体分析西方主流媒体"他塑"中国形象。研究发现,气候变化、环境问题等所谓"低政治"向度、非传统安全性但又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中心话题。环保主题的报道中,虽然也有对中国的肯定,但主旋律还是对中国负面甚至妖魔化的报道。"雾霾中国"也成为《纽约时报》社会类报道的中国形象代表。但气候峰会的召开让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焦点,中国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引领了气候问题的全球范围合作。在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展现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决心与创造性的贡献,赢得了"合作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5.
碳标签是具有显著创新性的气候传播介质,在气候传播中具有3个方面的应用价值:(1)公众气候变化知识的教育功能;(2)公众气候变化应对行为的引导功能;(3)气候传播各利益攸关者资源整合与目标协调的社会动员功能.  相似文献   

6.
论气候正义     
"气候正义",是气候变化领域依据社会正义理论提出的一个科学理念.它揭示了气候变化领域贫富之间的资源鸿沟,为应对气候变化确定了利益共享与后果共担的公平原则,和国际气候治理制度设计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7.
《国际新闻界》2013,(2):176
当前,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而气候传播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刊"本期话题"栏目拟以"气候变化中的气候传播"为主题,刊发一组探讨气候传播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与实践得失方面的论文,内容包括:政府、媒体、NGO和公众在气候传播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德班气候谈判中的表现,集中探讨政府在气候传播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在直接推进谈判取得积极成果的同时,让更多公众了解气候变化的相关科学知识,理解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共同寻求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实现有效的气候传播。  相似文献   

9.
童桐 《新闻与写作》2024,(2):99-107
在全球治理“小院高墙”的治理模式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治理等领域被排除在现有的知识话语体系外。基于此,本研究关注以国家为主体的专业全球治理实践,将全球治理视为一种以“知识”为核心的治理话语体系,理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传播起点。结合战略传播的信息/行动框架和知识社会学视角,本文将全球治理中的知识类型分为可编码的显著知识和以人员、物品流动为代表的默会知识,通过初步探索“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知识类型和实践次序,重新理解被遮蔽的默会传播实践。研究认为,国际传播实践应当理解中国的知识类型比较优势与偏向,以此进一步“接合”全球治理。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转型期间,我国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各类公共事件在社会上被广泛讨论。虽然气候变化主题进入我国公众视野不过十几年,但是媒介已经成为呈现气候变化议题和进行气候传播的重要力量。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媒介对气候变化全方位、立体化、深入的报道将为气候传播研究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撑。气候传播是将气候变化信息及其相关科学知识为社会与公众所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公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解决气候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转型期间,我国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各类公共事件在社会上被广泛讨论。虽然气候变化主题进入我国公众视野不过十几年,但是媒介已经成为呈现气候变化议题和进行气候传播的重要力量。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媒介对气候变化全方位、立体化、深入的报道将为气候传播研究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撑。气候传播是将气候变化信息及其相关科学知识为社会与公众所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公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解决气候  相似文献   

12.
通过阐述全球治理的理念,结合档案工作的相关内容,总结当前中国参与全球档案治理的经验、优势与不足。通过中外档案工作比较,汲取国家在参与全球档案治理方面的相关经验,结合中国在其他信息治理领域参与全球治理的经验,提出我国在全球档案治理进程中提升话语权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气候变化挑战、气候政策分析特殊性及其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气候政策分析的主要方法:量化历史责任的分析方法、确定政治影响的分析方法、经济成本和效益的分析方法、未来趋势预测的分析方法;提出气候政策分析的框架模式,剖析各分析模块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气候伦理是指人对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变化所承担的一种道德责任,即要求人类从道德的角度上了解气候知识,提高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的预警与决策能力。西方传媒对气候新闻的过度报道或选择性报道,遮蔽了人类对本质问题的关注和认识,从而带来气候伦理的灾难和导致新闻的不公正性。因此,气候新闻报道必须注意几个环节,一是增加连续报道;二是保证新闻的科学性;三是加强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5.
全球创新网络依托数字经济创新生态迅速发展演化,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与成熟,全球创新网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研究梳理了全球创新网络的风险研究,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的创作力和智能化特点,探讨了新技术背景下全球创新网络面临的治理挑战,并提出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的对策建议。研究期望为中国参与全球创新网络治理、深化创新发展转型提出一定的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气候变化是气象行业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如何做好这个热点问题的报道工作,在报道中既体现出新闻媒体舆论引导的"共性",又体现出行业媒体的专业"个性",是中国气象报社组织开展气候变化报道时着力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以及相关的应对措施是各方特别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出于对各自国家在气候问题上不同利益的考量,媒体也在对中国的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报道中嵌入了各自的框架。本文选取美国、印度、日本、俄罗斯以及德国这五个名列温室气体排放前几位国家的主流媒体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对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报道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试图勾勒出各自报道的议题以及背后所蕴涵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成为新闻报道中的焦点议题,气候变化报道也成为媒体热点。当前,在气候问题已经不仅是一个生态问题,而且向多个领域延伸的背景下,强化气候变化的法治维度,增加对国际和国内气候变化法律的关注,就显得日益重要。作者以一位气候变化法律研究者的视角,介绍了气候变化报道在法律维度方面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国际新闻界》2012,(6):127-128
2012年6月2日上午,由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乐施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主办的气候传播与气候变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政府部门、新闻媒体、高等院校、研究机构、NGO组织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  相似文献   

20.
赵娜  霍文群 《大观周刊》2012,(50):5-7,12
国际气候谈判活动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博弈的过程。就目前而言,谈判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南北矛盾、欧美之争、发展中国家集团内部分化以及集体活动的“搭便车”现象、由于受到气候变化本身因素以及非气候因素的影响。国国际气候谈判变得更加困难。在当前的国际气候政治中,走出气候谈判困境的出路在于坚持公平原则,加强国际合作;民主协商谈判;在联合国机制下维持发展中国家团结;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对各国进行有效地选择性激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