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抗日战场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和重大作用。抗战初期,山西抗日战略支点的形成,开创了全国抗战的新局面;抗战中期,山西战场的发展和扩大,对坚持全国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山西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抗战的坚强堡垒;抗战后期,山西战场主动出击,实施反攻,加速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同时,山西特殊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具有先导和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这两个政党的抗日战争出发点与目的是不一致的,因此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出现了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抗日战场,即:中国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它领导的正面抗日战场;另一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抗战路线与相应的敌后游击战场.这两条抗战路线、两个抗日战场,在抗日战争中,都曾经作出过自己的贡献,但坚持持久抗战、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决定因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敌后抗日战场的人民战争.抗日战争一开始,“我们共产党人就指出中国抗日战争的两条路线:或是人民的全面的战争,这样就会胜利;或者是压迫人民的片面的战争,这样就会失败.我们又指出:战争将是长期的,必然要遇到许多艰难困苦;但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努力,最后胜利必归于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3.
江西正面战场是抗日的重要战场之一,大致可分三个时期,每一时期有其各自的特点,国民党江西军政当局和军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但还是坚持抗战,挫败了日军完全控制江西的企图,支援了鄂、湘、浙、粤邻省以及全国的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史学界对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正面战场进行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研究。不少文章提出了“国共两党的军队分别担负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这“正面”与“敌后”已经成为国民党军队对日作战和中共领导下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抗击日寇两个战场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革命自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就抗日战争整个过程来看,自始至终贯穿着国共两党的合作、斗争、对抗、分裂等一系列矛盾,本文试就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及其相互关系作一些初步探讨。 <一> 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形成,是由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特点和多方面历史条件决定的。自从日本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大地,中国共产党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不懈的做出努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民党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当局由其中央通讯社正式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是我国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华南敌后战场是全国三大敌后战场之一。本文主要论述华南敌后抗日战场的开辟及其特殊性,人民抗日武装开展了与广东抗战实际相结合的游击战争,从而取得华南抗战的胜利,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先进的革命政党,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组织和领导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建立了大批抗日根据地,把解放区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立下了丰功伟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全民抗战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石志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欧洲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已单独进行了八年的抗日斗争,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战场拖住了日军主力,有力配合盟军延缓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担负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任务,分别发挥了各自的作用。敌后战场在抗战中、后期的中流砥柱作用非常突出。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全面冷静地看待两个战场的作用和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中,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军事和政治地位以及经济条件,因此处于全国抗战的战略重心地位,并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主要战场,许多影响抗战全局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山西。山西是领导和指挥华北抗战的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所在地,是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和抗日根据地的策源地,是实行全面抗战的支撑点和出发地,因此山西在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取得彻底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及由中日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对于国民党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最近不少同志进行研究,撰写文章,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现将部分同志根据个人掌握的资料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情况简要概述如下,以供参考。国民党军队及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术界一般是从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来分析、评价的。战略防御阶段(1937月7月—1938年10月) 学者们对于这一阶段国民党所起的积极作用是给以充分肯定的。多数人认为:卢沟桥事变以后,国民党政府的重点还是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上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抗战作用被世人忽视原因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国外忽视这一贡献,究其原因,大致有三:(1)“先欧后亚”战略,降低了中国战场的地位,限制了中国战场作用的发挥;(2)长期的战争消耗,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抗战力相对衰竭;(3)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削弱了中国的抗日力量,损害了中国的抗战形象。  相似文献   

13.
在抗日战争的中期和后期,第五战区战场与全国其他抗日战场的关系,是一种相互间的战略协同关系,既包括第五战区战场与周边正面战场之间的战略协同关系,也包括第五战区战场与敌后战场之间的战略协同关系.这既是中国抗日战争有别于当时世界反法西斯其他国家的突出特点之一,也是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得以取胜的基本保证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抗日战场的布局,最流行的说法是认为抗战中存在着由国民党担负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我们基本上同意这一观点,但认为它对敌后战场的分析比较模糊,不够具体,也不完全符合实际。事实上,在整个八年抗战中,除了众所周知的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活跃在敌后,也有国民党所属的抗日武装在敌后活动,即敌后实际上存在着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与国民党领导的敌后军队。本文就抗战时期敌后国民党军的来龙去脉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取得最后的完全胜利,得益于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双方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本文通过对国共双方抗战史实的阐述,进一步澄清究竟谁真正是抗日的主力军,对他们在抗战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以此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的《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卷)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作者根据翔实的史料,阐明了若干新问题,自成一说。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史学的新发展,引人瞩目。 首先,《上卷》作者以中华民族新觉醒的主线,把中国局部抗日战争(1931.9.18——1937.7.7)如实地写成了一场民族、民主大革命的前奏。 自中国抗日战争胜利迄今四十多年中,中国抗战史研究硕果累累,但已有著作,似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它们过分地注意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斗争,而忽视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全局。写局部战争时,过多地强调了“攘外必先安内”与“联合抗日”两种力量的矛盾和冲突,而对于中华儿女波澜壮阔的反法西斯抗日民族解放斗争,则叙述不足。写全面抗战,只强调某一个战场,而忽视另一个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五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为维护民族生存,争取国家独立而进行的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界、各民族、各民主党派和抗日团体及海外侨胞都卷入了抗日的滚滚洪流.尤其是国共两党的合作,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整个八年抗战中,中国方面一直存在着两个战场,即以国民党为基干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基干的敌后解放区战场.如何评价这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抗日战争的过程,加深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认识,而且对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和一国两制的设想更具有借鉴作用.下面,本文试对抗战中的国民党战场和解放区战场的相互关系作一粗浅的探纣.  相似文献   

18.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它的创立,巩固和发展,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2000年以来,史学界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根据地创建、财政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9.
罗荣桓在领导山东抗日战争地军民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提出了“翻边战术”思想。其通俗的表述是:敌人打到我们根据地来,我们就打到敌人后方去。这一战术原则,是对毛泽东关于敌后游击战争战略战术原则的灵活运用与创新。它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不但在山东抗日战场获得了良好效果,而且对全国其它抗日根据地的对敌斗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八年抗日战争,河南战场是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党领导下,豫北军民率先投身于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之创建,后扩为统一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坚持长期抗战,战功卓著。豫东、豫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