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当户对”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在传统社会中它是人们择偶的标准。文章对比了传统社会和当代社会“门当户对”的异同,指出当代社会的“门当户对”表现的两个层面,然后强调人们在择偶时应该讲求文化上的“门当户对”,对此用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对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解释并指出择偶中讲求“门当户对”的现实意义,不应把其简单理解为封建落后而加以排斥。  相似文献   

2.
择偶观的进化论取向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择偶观是人格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进化心理学家从达尔性选择理论出发对人类的择偶观和择偶行为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探讨,颇有代表性的主要有Buss等人提出的亲代投资理论、性策略模型、好基因模型和二元模型等等。其实.择偶观和择偶行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含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3.
青年择偶观是青年对于择偶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对青年的择偶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当代青年的择偶标准和择偶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由于个人生活压力、多元文化的冲击、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束缚等原因,存在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面临爱情与物质的冲突、社会舆论和伦理道德的约束等问题。青年择偶观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多样化的,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择偶观能够促进青年婚姻关系和家庭生活的质量,进而促进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根据大学生择偶观内在心理结构构想,编制了大学生择偶观问卷,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择偶观主要由择偶标准、择偶途径、择偶抉择、择偶价值评价等4个方面构成;大学生择偶观表现出以下特点:(1)女生较之男生的择偶目标更具理想化色彩;(2)文科生的择偶更具社会现实性; (3)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择偶目标...  相似文献   

5.
进化心理学认为男性在择偶方面注重女性的外貌身材,其实质是关注女性的生育价值。而女性在择偶方面更多的是选择社会经济条件好的男性,追其根源是为了保证其自己和后代能生存下去。《婚姻法解释(三)》主要是将结婚时双方对家庭的财产投资给予"平均化",而这与我们人类几千万年进化而来的心理相违背。本文从进化心理学男女不同的择偶心理机制出发,对现行的《婚姻法解释(三)》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研究表明性别比与择偶心理有密切关系,性别比失衡会影响个体的攻击性.本研究以性别比偏高和性别比偏低的新闻报道为启动材料,对男性大学生的择偶心理进行内隐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内隐联想测验和词组偏好测验中,性别比例对男性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表明单身男性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受性别比失衡的影响,即男性大学生择偶心理在不同男女性别比例条件下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2500多年前,孔子的弟子收集的"孔子应答弟子、时人"的语录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这其中亦包含了孔子择偶应重德的思想。《论语》中有关孔子婚姻观的内容并不多,但通过整理《论语》中孔子为侄女和女儿择婿的相关章节,能够探讨孔子的择偶标准及其历史影响,以及相较于当代年轻人的择偶标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集中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尤其是《诗经·国风》在收录了大量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诗歌作品的同时,也细腻生动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女性的日常生活及爱情追求,并折射出她们对意中人的浓浓爱意及渴望与意中人喜结连理的大胆表露,择偶以"硕"为美,高大、英俊且有"仪"、"止"、礼",重视夫君品行,择偶"尚武",重勇武之男子,希望夫君为国效力等多重的择偶婚配观念。  相似文献   

9.
漫议唐代新兴士人择偶观念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崇重攀附世族大姓为质核的“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定型于魏晋六朝时期。唐代中叶以前,新兴士人在择偶观念上仍看好旧族大姓。中唐至晚唐,在新兴士人中逐步确立了“郎才女貌”和“姻缘前定”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研究“80后”女性择偶观发生的变化与他们这一代自身的关系、受社会的影响程度,以及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哪些特征影响“80后”女性的择偶观,以揭示这个群体的择偶标准是否是理性的选择,力图找到正确的引导价值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研究“80后”女性择偶观发生的变化与他们这一代自身的关系、受社会的影响程度,以及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哪些特征影响“80后”女性的择偶观,以揭示这个群体的择偶标准是否是理性的选择,力图找到正确的引导价值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女研究生队伍也不断壮大。目前,"80后"女研究生正处于婚恋的最佳时期,却对婚姻有各种的尴尬。本文列出"80后"女研究生择偶的尴尬现状,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谚语是产生于民间,活在广大群众中的百科全书,它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民间谚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映中国传统婚姻观和择偶观的,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对配偶以及婚姻生活的选择。本文以谚语为载体,试从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女择偶标准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智力理论的新视角——从内隐理论看内隐智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隐理论是来自普通人视角的非正式理论,是外显理论的起点。内隐理论的研究可以促进外显理论的研究。内隐智力的理论是以公众的智力概念为基础,或至少以公众的智力观对其加以验证。斯腾伯格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通过大众对智力的理解而建立智力心理模型。内隐智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个体自我估计智力方面。  相似文献   

15.
择偶观折射着一个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由于所处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多元化的环境影响,我国当代女大学生的择偶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中比较突出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他们更要求婚姻自主,性观念开放,视婚姻为就业捷径——急婚族,择偶存在玩玩的态度——闪婚等。而80后女大学生的择偶观不仅折射出这个时代女性群体婚姻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女性的婚姻家庭状况,同时80后女大学生的择偶观也从侧面反映了同时期婚姻模式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表现在家庭道德生活择偶观方面.郎才女貌,男子的才、德也非常重要,男女之情因女子容貌而起,即情由感生者不乏其人;"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的婚姻非常重视门第观念;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刺激了婚姻惟论财势的风气;后来平等、自由的观念提供了夫妻之间情爱的发展,情爱也成为人们择偶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7.
古往今来,两性婚配皆为世人所重,配偶的选择是缔结婚姻的必经之路。中国古代女子的择偶标准大多遵循门当户对,历史演进至唐,除南北朝就已根植社会的门第标准外,"才子佳人"婚恋模式逐渐为时人所尚。其一,唐女子生活在门荫与科举彼此消长、开放风气与传统观念羁绊的社会实践中,引发激烈思维冲击;其二,女性受开放唐风影响,接受更广泛的受教育机会,文学素养的提高促使其更乐于选择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我悦子容艳,子倾我文章",琴瑟和鸣;其三,唐女子财产继承的法律认同及与本家的情理联系提升其婚姻生活地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认知心理学内隐学习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利用内隐学习规律促进英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文化语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转化,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语文写作教学通常以显性知识为主,直接面向应试,偏重于偏颇的理性分析,人文精神失落,中学生写作情感荒芜,文过虚饰,语言低俗无物。本文以内隐认知理论分析写作教学问题,提出四点总建议:尊重自主写作,提高感悟能力;重视情景体验,建立真情实感;进行环境熏陶,培养高尚情操;阅读名著经典,建立刺激阈限。  相似文献   

20.
双重态度模型理论认为,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能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是能被意识到并承认的外显态度,另一种是无意识的、能自动激活的内隐态度。该理论引发了对传统态度概念及其测量技术等方面的反思。本文将从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关系、双重态度出现的特定情境性以及内隐态度的测量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论述该模型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