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学设计思路】 运用板块式教学结构教学《孔乙己》。整个教学分为三大板块,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为切人点,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结构和孔乙己的形象;以品析小说中丰富有个性化和动作性的人物语言为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再次围绕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展开课堂辩论,探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2.
小说《孔乙己》中存在着多重结构,多重结构的设置使小说文本呈现出多重的主题内涵。本文从情节结构、叙事结构、象征性结构等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归纳了小说的结构特点,并试图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借鉴运用。  相似文献   

3.
回顾鲁迅小说《孔乙己》的内容,当情节一幕幕演绎之际,我发现,无论是小说场景布置还是人物语言以致情节结构抑或其他要素,小说《孔乙己》竟然更像是一场以咸亨酒店为舞台背景的独幕剧。因此,本文拟就戏剧的诸要素如舞台背景、戏剧矛盾、舞台说明及人物台词等角度试图说明《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戏剧特征,而并非否定它的小说文体属性。而探究小说的戏剧因素或许可以为中学语文小说教学另辟一条蹊径。  相似文献   

4.
赵吉文 《课外阅读》2011,(10):319-319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称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也不过份。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永垂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曾经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有《孔乙己》、《社戏》、《故乡》、《药》、《一件小事》、《阿Q正传》、《祝福》等。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及初中学生实际,要学好鲁迅的文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5.
夏为汉 《学语文》2004,(4):14-14
教授《孔乙己》这篇小说,关键要使学生理解:无情的科举制度扭曲了那一代人的灵魂。否则,孔乙己形象对于那些缺乏对那个时代了解的当今学生来说,留下的只能是一种迂腐而又清高的印象罢了,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授课时,对“排”与“摸”不能光从字面上来解释,而要结合文章的主题和创作动机,来阐述其更深层次的含义。《孔乙己》是一把刺向封建科举制度的利剑,是唤醒民众的号角。在鲁迅的笔下,孔乙己是封建社会何等角色的人?小说第四自然段开头便点明了:“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  相似文献   

6.
教学《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我有意把它们合起来讲。分析艺术形象时,我看到同学们对孔乙己和范进的命运极为关心,便命了两个思考题让他们讨论。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小说教学内容缺乏个性和丰富性的弊端,提出细读小说对话丰富小说教学内容的观点,并以肖培东老师教学《孔乙己》为例,详细阐述了小说教学细读对话的几个点.从这些点走进文本,走近人物,开启小说对话艺术的大门,能教出“这一篇”小说的丰富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8.
班级:初三 (1)班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孔乙己》是一篇内涵丰厚的社会问题小说,其中的深厚内涵老师当然可以直截了当地讲授给学生,但我认为如果老师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去品味,那效果应该会更好,因为这一切,都是他们用心去感悟出来的。   [前期准备 ]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及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认清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一大社会因素——制度。   [教学过程 ]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鲁迅笔下一个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孔乙己,探究了造成他人生悲…  相似文献   

9.
统编版《教师教学用书》对孔乙己个性特征的阐述,值得商榷.根据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孔乙己的个性特征是:抗拒社会凉薄,维护自我尊严,讲诚信有爱心,同时又有明显的性格缺陷.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篇幅不到3000字,却极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中评价《孔乙已》“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孔乙己》体现了鲁迅先生“揭示社会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意图,同时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影响深远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钱燕 《现代语文》2014,(6):72-74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发表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上,后来鲁迅先生把它编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孔乙己》进入中学语文课本多年,笔者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比较感兴趣,在教学之余,研读并归纳了孔乙己的七宗“最”,兹述如下:最奇特的名字。  相似文献   

12.
对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一句,教学参考书作如是说:“这一句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四次,极其鲜明地刻画了掌柜的自私冷酷的卑劣嘴脸,同时也暗示孔乙己穷得再也过不下去了。”“让人想见孔乙己再没有钱路了。”此说分析固然准确,可如果把句中的“十九个钱”改为九个钱或五个钱,不更能“暗示孔乙己穷得再也过不下去了”“再没现钱”,“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  相似文献   

13.
张思乾  李洪荣 《师道》2006,(7):35-37
《孔乙己》是鲁迅短篇小说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文中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艺术典型,这也是该小说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目光只局限于这一点还远远不够,文章对孔乙己之外的人物的刻画也同样精彩,甚至可以说是更胜一筹,但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一同为来酒店喝酒的酒客,短衣帮与孔乙己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都受着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他们之间本应当互相同情,互相帮助,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短衣帮在穷极无聊中拿不幸者的痛苦作笑料来寻求一时的快乐:“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  相似文献   

14.
《药》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和《孔乙己》之后的又一杰作,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强烈的社会批判力。对其中的人物康大叔,历来的意见以为:康大叔就是小说第一部分写到的黑衣人,即杀害夏瑜的刽子手。且看高中第三册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对康大叔的分析: 康大叔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凶暴、残忍、贪婪、无耻。他以杀人为职业,以卖人血馒  相似文献   

15.
全国中语会第五届中学语文教学观摩赛于 2 0 0 3年 3月 2 6日在扬州举行 ,笔者有幸观摩学习 ,感慨颇多 ,其中对郑州市第 2 3中学孙玲老师所教《孔乙己》印象尤为深刻。整堂课教师抓住“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 ,可是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过渡句 ,将在酒店中喝酒的孔乙己分为两个阶段分析 :平时在酒店里喝酒和被打断腿后在酒店里喝酒 ,继而总结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封建科举制度。孙老师的这堂课教学目的明确 ,重点突出 ,语言流畅 ,多媒体课件、电影画面运用娴熟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有效地调动起来 ,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教师引导…  相似文献   

16.
遵循教材“守正、创新”的特点,在《孔乙己》的教学中重构文本,创设新颖切入点,以“孔乙己之死”为主线,从“一次失踪中梳理情节—三次交集中分析人物—几言议论中明确中心”三个方面出发,以任务驱动为线索设计活动,以情境教学为平台创新活动,揭示文本深刻的思想内涵,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7.
教学《孔乙己》时,从小说情节入手,抓住描写孔乙己和他身边人的细节,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整节课,由"孔乙己其人"开始,初识主人公形象;到"孔乙己的故事",了解小说情节;再到"孔乙己的地位""孔乙己的结局",逐步体会人物的悲剧命运;最后,由讨论"谁是凶手"来探究小说的多元主题。各个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又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  相似文献   

18.
各种教参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线索都有异议:有的认为以“笑声为线索”,有的则认为以“孔乙己到酒店活动为线索”;笔认为皆不然,应是以“孔乙己被摧残至死不悟为线索”,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才切合原实际。何以见得?  相似文献   

19.
《孔乙己》(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时教学片段: 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师:同学们。请大家围绕小说中塑造的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 生:老师.课文最后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孔乙已究竟是怎样死的呢?  相似文献   

20.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这两篇课文在人教版义教实验教材中,虽同是九年级学习的两篇课文,却不在同一个学期当中教学,《范进中举》在上册第五单元中学习,《孔乙己》在下册第二单元中教学。但这两篇课文体裁同为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