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慎用"最"字     
古代历史学者记事论人,讲究的是措辞严格而有分寸,所谓“一字褒贬”指的就是这一类。 在撰写人物传记时,评价人物的思想、言论、事功、成就,有一个字是千万不能滥用的,这个字就是“最”字。因为一旦“最”字用得不恰当,结果不是溢美,就是失真,而无论溢美还是失真,都是  相似文献   

2.
慎言"最"字     
在一些报纸、刊物和图书的文章中,往往喜欢使用一些绝对化的断言,诸如“最早”、“最好”、“最高”、“最快”、“最长”等等,不一而足。很多断言确实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武断之说,不确之言。究其原因很多是由于作者没有真正弄清楚事物的全部情况,而轻率地下了结论。所以笔者认为,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文章中要慎言“最”之类的绝对化断语。  相似文献   

3.
1月24日的《人民铁道报》报道,从1月15日起,(铁路旅客)客流开始上升,昨日客流量上升到300万人,其中直通客流量达到112.7万人,客流量为今年之最。一年有365天,当天的记录为一年“之最”,当然有一定的新闻意义。但再一算,既然是今年,当然是2005年。2005年刚刚过去了不到一个月,连一个月都没有的记录,何谈“今年之最”?  相似文献   

4.
张健继横渡渤海海峡后,日前又成功横渡了据说是“世界上最难征服”的英吉利海峡。消息传来,敝人兴奋得几近昏头,可突然一盆“冷水”迎头泼来,报上一篇引题为“人家视横渡英吉利海峡为儿戏”、正题为“中国媒体‘昏了头’”的文章,立马让头脑清醒了许多。人家作为医生的埃利克斯·莱姆斯登轻松地以9小时51分的用时与张健在同一天渡过了英吉利海峡,一切都很平静,很自然,没有喝彩声,也没有喧嚣的张扬。原来张健横渡活动的组织者一再宣称的  相似文献   

5.
时光老人总想在岁月不断更替的程序中时不时地发送一些令人莫名抑或扼腕的信号。君不见,自古信奉“民无信不立”,津津乐道“尾生抱柱”,视“诚信”为圭臬的国人,曾几何时却对“季布一诺千金”的美谈不屑一提,将“老实人吃亏”这句话颇为虔诚地顶礼膜拜了好一阵子。现而今,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以及中国市场经济日益做大和加入wT0,猛然间却又返本还源了,什么打造“信用中国”、评选“信用“县市”、建立“征信系统”等有关诚实信用的话题重又充斥双耳,那种超前直白的呼唤,着实让人惊喜起来——诚信的中国正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创造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典籍和文物资料,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文化典籍和文物资料,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风貌之后,有些已失佚不传;有些还遗存于地下,或密藏于洞窟山岩。古代,我国曾有两次文物典籍的发现,即汉代的“孔壁古文”和晋代的“汲冢竹书”,都与文化有极大的关系。 19世纪末和 20世纪初,又发现了河南安阳的“殷墟甲骨”、西陲的“汉晋简册”和“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其中“殷墟甲骨”和“居延汉简”属于“废弃物”,“孔壁古文”是躲藏秦始皇“焚书坑儒”…  相似文献   

7.
新闻“播”与“说”的研究与探索,应当说从改革开放之初,播音界纠正“高、平、空”“冷、僵、远”的八股腔时就开始了。那么,经过了20多年的努力,今天的新闻哪些“说”起来了?哪些还在“播”?“播”与”说”的发展趋向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8.
我留意过一些地方党报的一版,基本上天天有以“强调”、“要求”为主要词汇的标题。如“某某在座谈会强调”、“某某会议要求”等等。某报的头版上,竟然紧挨着有五条消息分别使用了“强调”、“要求”这两个词汇,而且这五条消息又全是会议新闻报道。每个会议都有分管领导参加,每个会议都“强调”自己的重要性,甚至其中都有“要求”、“一把手亲自抓”、“全社会齐抓共管”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深喉”费尔特成功隐身了30年,包括政府在内,从没人能确知他就是《华盛顿邮报》记的“线人”,这几乎得完全归功于记们的“就是不说”。对这种“有权拒绝透漏消息来源”的所谓“记特权”的法律争议,始终没停息过,但大约还是认同多。有意思的是,我查了一下,这个“就是不说”的“特权”,打从中国记远祖的时候,职业律条就曾经这么定过,原来并不是美国的发明。  相似文献   

10.
生肖轮回,周而复始,又逢蛇年。蛇年到来,不禁使人想起成语“画蛇添足”。古代画画,有人“画蛇添足”,留下了千古笑柄。殊不知,如今舞文弄墨者“画蛇添足”的也不乏其人。现举以下几例,在时下的一些报刊上屡见不鲜,足见一斑。 英雄凯旋──外加“归来”,非要写成“英雄凯旋归来”不可。其实“归来”二字系蛇足之笔。因为“凯”即胜利,“旋”即归来。否则岂不成为“英雄胜利归来归来”了吗? 许多报刊──外加“杂志”,非要写成“许多报刊杂志”不可,这“杂志”二字实属多余。因为“报刊”本身就包括报纸杂志。否则岂不成为“报纸…  相似文献   

11.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回答中外记者提问。香港文汇报记者问:“本届内阁任期已经过半,回顾过去这1000多天的施政历程,您觉得什么成绩是令您最欣慰的,什么情景是令您最感动的,什么事情是令您最痛心的,您能否给您本人及内阁团队打个分,您将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完成下半段的任期?”温总理的回答中谈到:“我最觉得痛心的问题是在这三年的工作中,还没能够把人民最关心的医疗、上学、住房、安全等问题解决得更好。”由此我们想到并追问:作为以守望社会为基本职能之一的媒体,这些年来在“人民最关心的医…  相似文献   

12.
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一个人最害怕什么7”“你以为呢?”老和尚含笑看着徒弟。“是孤独吗?”老和尚摇了摇头:“不对。”“那是误解?”“也不对.”“绝望?”“不对。”小和尚一口气答了十几个答案.老和尚都一直摇头.“那师父您说是什么呢?”小和尚没辙了。“就是你自己呀!”  相似文献   

13.
如今,在中国的文化市场和媒介资讯中,各种“传统文化”正显现出“复活”、“复兴”之势。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概念强调了传播媒介在大众传播中作为“意见领袖”的作用。而“传统文化”若要进入现代中国受众的视野,并让他们接受,亟需“两级传播”的中介功能和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绝大多数媒体上,关于领导,人活动的新闻就这样两种:一是会议,二是视察。领导开会也叫“出席会议”或“到会讲话”,但不能叫“参加会议”,因为那是指主席台下面的人。有时领导到会还可以叫“亲临会议”,或“亲切接见与会人员”,因为领导日理万机,仅在会上露一下脸就忙别的去了。而为了体现领导亲民、务实、民主,党政要员的视察一般在正规媒体上出现时都被称为“调研”,偶尔也会称“考察”、“检查”。  相似文献   

15.
鸿水 《青年记者》2006,(17):23-23
“美国偶像”的英全称为:“American Idol”,但“美国偶像”并不是自主开发的产品,它的前身来自英国的系列电视真人选秀栏目“流行偶像(Pop Idol)”,当年,美国福克斯电视台花费了近亿元美元购得版权。和“超级女声”一样,“美国偶像”也是在“流行偶像”的基础上进行的修改和加工。孰料,一经推出,收视率暴涨,最后连美国总统都要接见获奖的“美国偶像”。  相似文献   

16.
"人本管理"与"读者第一"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人本管理”是指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本文阐述图书馆引入“人本管理”思想的意义,还针对有学者在论及图书馆“人本管理”时提出的以“图书馆员第一”取代“读者第一”的观点进行了讨论,并认为“读者第一”的观点永远不能动摇。  相似文献   

17.
李滨 《新闻记者》2007,(5):32-34
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牛钉子户”的事件,一度成为占据各大媒体重要版面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最牛钉子户”事件中的传媒角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引导者、“看戏”者和“瞭望”者,三类角色的话语表现也姿态各异。  相似文献   

18.
校对的"察"与"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对是校对主体对校样差错“察”与“断”的结合。“断”是“察”的结果,“察”是“断”的前提。“察”就是在校对差错时善于察其源,观其形,识其义,辨其音。  相似文献   

19.
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喜新厌旧”是其共同的特点。作为基层通讯员,怎样才能对准胃口,采写出鲜活的新闻作品呢?从事了21年的新闻报道工作,“摸爬滚打”中也算看懂了一些“门道”,悟出了一些“道理”。刚爱上新闻写作时,“装进篮子便是菜”、“比着样子画猫猫”的活儿也白干了不少。农村的春播、夏管、秋收、冬储,企业的开工、上马、革新、效益,见啥写啥。乡里、村里、社里开大会我就导语“讲政治”,“乌纱”大排队,讲话一二三。稿件寄出,如石投海。心里暗骂“这帮编辑水平真臭”。不停地采写,不停地埋怨,一直怨到1…  相似文献   

20.
从管理学角度再论"读者第一"与"图书馆员第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管理学角度,论述了“读者第一”是图书馆的办馆宗旨,同时“图书馆员第一”的提出亦有其合理性,它为我们研究图书馆的人事管理机制、人事激励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图书馆员第一”是服务于“读者第一”的,实施“图书馆员第一”是为最终实现“读者第一”,是实现“读者第一”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