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曲广连 《考试周刊》2013,(25):169-170
校长满足教师合理的、正确的需要,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佳方法。既满足教师物质的需要,更重视他们精神需要的满足。教师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对他们的需要,既不要"金钱挂帅",又不能"精神万能",要把物质需要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还要做到:既要重视结果激励,更要重视过程激励;既要重视间接满足,又要重视直接满足;既要重视民主生活,又要重视他们的参与和创造。  相似文献   

2.
杨旭 《生活教育》2015,(5):54-55
一、研究背景扫描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层次告诉我们,当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低层次需要有了保障时,高层次需要才会凸显。人们常将"独二代"的00后称为"垮掉的一代",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低层次需求无需他们操心。人们也将他们称为"小皇帝",他们骄横、不合群、遇到责任忙于推卸,他们傲慢、依赖性强、缺乏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满足这些"小皇帝"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让  相似文献   

3.
尹慧英 《辅导员》2011,(2):18-19
雷锋的"钉子精神"是手段,实事求是才是目的,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班级的"钉子精神"就表现在一次激烈的争辩上。一个"o"的发音为什么会在班上引发一场超强"地震",他们为此又做了哪些调查呢?请看——  相似文献   

4.
一、绿色课堂”:生命需要的满足我看课堂上举起的小手是钻出泥土的小草的脑袋,是雨后的幼林,是春日拔节的嫩笋……没有举手的孩子错了吗?没有错。是生命都有需要,他们也期待着钻出土层,等待着雨丝轻扬,向往着听自己也痛快地啪啪拔节。他们的生命同样需要满足,或许土层太厚,或许  相似文献   

5.
<正>对于儿童而言,游戏是他们发现、探索、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儿童的"学"需要游戏,教师的"教"就要具有游戏的精神。习作教学如果能够满足儿童对游戏精神的需求,贴合儿童生命成长的规律,那么真正的教学就发生了。一、创设具有游戏功能的语境儿童学习写作是需要语境的。习作语境通常回答了谁在写、写给谁看、为什么写的问题。有语境的写作是真实的写作。创设一定的习作语境  相似文献   

6.
多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感知,满足他们的英语学习发展需要。可以通过触摸生活、合作探究和情景模拟等方式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让他们在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多给他们指导与探知,让课堂成为他们求学探知的"游乐园"。  相似文献   

7.
"言外之意"的"余味"美,源于"言外之意"所激发的审美想象。"言外之意"辞面与辞里联系的间接性,需要接受者在理解时发挥想象来寻找其联系,并进行加工、改造。在此过程中,接受者在辞面及语境限定的范围内,体会到思维自由驰骋的快感;同时通过想象,超越了语言的局限,体会到与表达者精神交流的满足和自我思考的肯定。这种一定范围内精神自由驰骋的快感和自我思考的满足,便带来了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8.
先秦两汉时期,由于儒家对身体的建构与改造,"身体"的审美主要呈现出伦理性特点,这种对身体的片面性认识极大地压抑了人的感性诉求。东汉中后期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其高潮是魏正始年间"竹林七贤"的出现。他们重新发掘了身体的感性之美,从而以此来解除伦理理性对身体的压迫;同时,他们也承认理性的话语结构存在的合理性,因为审美中也包含理性的内涵。其具体表现为:从现实层面看,身体表达了对文化规训、政治威权的反抗;从文化层面看,七贤以"身体"为手段激烈地讽刺了当时虚伪的伦理道德,高扬了真善美的追求;从哲学层面看,身体表现出精神在形而下层面上的升华。由此,竹林七贤恢复了身体作为感性和理性结合体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9.
潘俊 《职教通讯》2016,(29):19-22
为满足业态发展的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必须追求质量极致,以第一流的产品、第一流的服务满足客人的要求,这就是旅游业所需要的"工匠精神"。当前对旅游行业"工匠精神"认识存在误区,实际上"工匠精神"是旅游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旅游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追求、是旅游专业学生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职业院校可以通过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去结果式"科学探究活动指的是以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以尊重幼儿本真、关注幼儿知识经验的建构过程为首要目标的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注重过程的科学探究,整个活动不在乎幼儿最后做出的结果是什么,而是看他们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观察、想象、记录、实验、讨论等,是一种注重品质的科学探究活动。其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尊重、满足幼儿的需要,接纳、支持、激励幼儿与环境发生积极的互动,引发幼儿不断深入地探究。为此,我园初步摸索出了"求真式"指导策略,以幼儿的真实生活为中心,追求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人性假设理论,认为每一种人性假设的本质都是"满足人"假设,即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根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说明了需要在人性中的重要地位,而满足需要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满足人"假设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满足教师根本需要为基础,逐步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需要,以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和满足感。  相似文献   

12.
<正>前不久听专家讲座,互动时他抛出一个问题:有人说教学是"技术",有人说教学是"艺术",你怎么看?这引发了我的思考。从横向来看,对绝大多数普通教师而言,教学是一门"技术"而非"艺术",靠着教书这个一技之长谋生。只有对极少数优秀教师而言,教学才是"艺术"。他们是教师群体中的佼佼者,终极追求已非物质层面的需求,而是精神层面的享受,这种享受只有把教书教出"艺术范儿"才能获得。而他们的出色往往不仅是因为他们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  相似文献   

13.
在一些人眼里,"自我"可算是个略含贬义的词,能有什么美可言?其实不然,我这里说的"自我",是追求独立个性、自由精神的意思。从古至今,都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看别人的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向教育发起了挑战!向语文教育发起了挑战!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自由而充分发展的人”。我们的语文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努力去解放学生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他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个性化追求。为师者,以一片为师者书海的蓝天拥揽学生的心灵的白云,从而感受精神生命的呼吸,感受人生的舒畅与惬意,进而为学生展开一片美丽纯真的晴空世界。  相似文献   

15.
高梅花 《中国教师》2012,(14):69-71
<正>"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能满足他们特殊需要的教育形式,是中国大陆吸纳现代"融合教育"理念而开展的一种特殊教育办学形式。"随班就读"儿童包括智力低下儿童、残疾儿童和一些特殊心理表现的儿童。据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对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适应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1]所以,为了避免他们产生自卑感,并让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让他们能较好地融合到集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在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实质是创造先进的物质文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基础;代表先进的文化方向的实质是创造先进的精神文明,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前提;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质是创造先进的政治文明,满足人们的利益诉求,为坚持"以人为本"提供政治保证与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7.
书籍是引领人类精神成长的捷径。而对校园的孩子来说,健康是贴近他们心灵的“课外书”,对其气质、智慧、修养、能力的提高,人文精神的提升,有极其重要的功效。在这样一个多元化时代,孩子需要应对各种的机遇与挑战,他们需要广泛涉猎各类课外出版物,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丰富他们的阅历,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综合竞争能力。然而,其实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两个案例。案例一为了了解本班学生在家看课外书的情况,我为家长设计了一份调查表,目的旨在督促孩子们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还应加强课外书籍的阅读。问:你的孩子在家看课外书吗?回答看的占六成以…  相似文献   

18.
教育界一直普遍认为"教师应给学生一碗水,他们必须有一桶水"。然而,随着信息科学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组合和发展非常迅速,这一说法现在已不合时宜,"一碗水"和"一桶水"都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当代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一桶水"的现状,而应该将"一桶水"放到"一条河流"中。  相似文献   

19.
"快乐教育"的内涵快乐是人的一种基本情绪和行为表现。快乐的体验首先源于对需要的满足,若需要得到满足,则会产生快乐;需要不能满足,则会表现为痛苦。快乐即是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积极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20.
万泉河 《家长》2014,(Z1):79-81
正我差点儿使我最珍爱的"小星星"的光芒熄灭!看来,家长不光要给孩子物质满足,还要关注孩子的精神和心理需要,这样我们的"小星星"才能发出璀璨的光!最近我迷上了宝莱坞电影,当无意中搜到一部影评分数非常高的《地球上的星星》时,我立即被片花中外表酷似"小罗纳尔多"的男孩的表情所吸引,于是抱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了这部近3个小时的电影。看了该片一个多小时,我着实烦透了伊夏这个回口回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