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框架与技术创新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体系对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文章对“十一五”以来的168项低碳领域政策文本进行了梳理分析,摸清了我国低碳政策的总体情况,以及政策的数量、效力、手段等特征,明确了当前低碳政策的缺口所在。在此基础上,围绕“双碳”目标实现的阶段性特征,绘制了未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框架。最后,重点分析了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社会发展路径从资源依赖向技术驱动转变面临的挑战,提出“十四五”时期推动实施“双碳”目标的总体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2.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带来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双碳”转型路径是一系列目标、技术、资金、政策等综合驱动的系统行动路线图。随着全社会对“双碳”工作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双碳”工作面临全面深化落实的系统推进挑战。文章总结了“双碳”目标引领下的低碳转型新成效与双碳“1+N”政策体系,对实现双碳目标的转型需求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从经济体系、能源体系、国土空间格局、建筑和交通、消费模式、技术创新、金融体系、贸易与供应链、治理体系及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系统推进双碳目标深化落实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全球治理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选取世界主要国家围绕碳中和目标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战略行动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全球碳中和战略的发展目前经历了治理起步期、曲折探索期、共同推进期3个阶段,世界主要国家聚焦战略方向、目标设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等进行系统布局;相比之下,我国在“双碳”立法进程、重点领域中长期战略行动规划、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示范等方面存在不足。为此,我国可以加快碳中和立法进程,构建系统有效的推进机制;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构建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聚焦关键领域,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等,积极推进碳中和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正处于经济跃升的关键阶段,面临能源安全与“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双重挑战。虽然能源安全是“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石,但部分减排路径会对能源供应、电网负荷等与能源安全直接相关的要素产生约束,两者难以同时达到目标最优化。因此,如何理顺、优化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的关系,协同推进两者发展,成为我国必须应对的挑战。电动汽车兼具节能、储能、减排等多方面效益,是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双碳”目标协同发展的有力手段之一。文章以弱化政策间矛盾为出发点,提出建立以政策网络为保障、储能技术为立足点的双边整合协调系统,发挥电动汽车产业在构建兼容性政策网络中的保障作用,强化电动汽车在当前阶段的储能作用,联合政策—技术建立双边整合协调系统。  相似文献   

5.
从关注气候变化问题以来,我国颁布过多项促进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的低碳政策,深入推动低碳制度建设。为科学认知我国低碳制度的演进趋势,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概括总结法等分析方法,整理并量化分析我国关于低碳制度内容相关的199份政策文件,探究不同制度时期背景下,我国低碳政策阶段性特征与内在演进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在低碳制度演变过程中,低碳环保相关的政策强度呈现总体递增的趋势,阶段性变化特征显著;政策主题范围扩张的同时,政策主题的中心内容呈现一定稳定性,其演变规律表现为从不均衡到趋于均衡。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双碳”目标实现路径方面,仍缺乏系统探究政府与公众联合减碳效应以及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因此,从政府与公众联合碳减排的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双重视角出发,基于2004—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观察政府、公众以及政府与公众协同对区域碳排放的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并基于联合减排空间视角检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公众参与对碳排放的联合管控与治理效应,以促进我国构建减排区域协调机制和地区间共同发展、协同管理的减排联合治理格局。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减碳的政府治理手段存在显著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公众单独治理行为作用有限,政府与公众协同治理可降低本地区碳排放强度,但主要在东部地区作用效应显著;中央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强有利于提升地方政府与公众的联合减排效应。由此,提出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疏通公众参与渠道、加强中央政府监管力度和完善多元低碳治理政策等促进碳减排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各个行业都进入了绿色发展的新时期。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行业,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作用重大,也相应地带来了能源的巨大消耗。文章从绿色低碳建筑相关政策、绿色低碳材料、节能建筑设计、旧建筑节能改造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建筑节能减排的方式和路径,积极探索降低建筑能耗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支撑,如何充分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则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文本计量方法测算上市公司的同行“双碳”政策感知,定量分析同行“双碳”政策感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对这种溢出效应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同行的“双碳”政策感知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研发强度、专利申请量和专利获取量;该创新促进效应的重要渠道是“双碳”政策感知在行业与企业间的传递;外部环境、企业性质和行业特征是该创新促进效应的重要调节变量。本文研究结果验证了凝聚绿色低碳转型的行业共识,可以充分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并指出激励政策和给予特殊行业补贴的策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邱立新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7):25-28,32
节能减排政策包括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价格政策等一般性政策工具和控制措施等特殊性政策工具以及间接引导性工具。通过建立节能减排政策传导的系统模型,阐述了节能减排政策体系中政策变量和目标变量的逻辑关系,分析了节能减排政策的传导机理,在此基础上对山东省"十一五"时期的节能减排政策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政策的实施有效地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政策工具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但某些方面由于政策的调节力度不够或执行不到位,"十一五"时期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与目标值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0.
节能减排政策频遭“冷遇”,节能立法执行力薄弱,已经严重影响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如期实现,我国将借助法律手段进行干预,新节能立法强化了法律法规的内在执行力。在司法实践中落实执行力需要以制定良法为依托、发展科技为根本、监督机制为保障、群众参与为基础、权力制约为关键进行系统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节能立法执行力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居民参与节能减排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以蚂蚁森林等新型互联网公益平台为例,深入分析居民参与低碳生活方式的情感意愿。通过灰色预测模型预测蚂蚁森林的减碳固碳量效果,并运用扎根理论,对爬取的评论数据编码建模,探究用户参与在线植树减碳的情感构成和意愿动机。从反馈机制、用户界面、用户体验、平台信任、数据安全等方面提出建议,促进其与“双碳”实践融合。  相似文献   

12.
英国是碳中和战略行动的倡议者和先行者,深入解析其政策体系特征,对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行动部署具有参考价值。文章在内容分析和扎根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设计提出宏观战略(macro-strategy)、中观架构(medium-skeleton)和微观结构(micro-structure)的“3 MS”分析框架,深度挖掘其政策的文本和逻辑特征。研究显示,英国基本形成碳中和战略“1+1+N+X”政策体系,构建了“咨询—决策—执行—评估”战略推进体系,具有中央统筹、机构推进、智库支撑、私营协同的组织架构,以及立法约束、整体部署、任务明确、细化响应、相互支撑、科技引领等政策网络。相比之下,我国在立法保障、推进体系、智库支撑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建议从法律保障、体制机制、实施路径、科技创新、智库支撑等5个维度,针对不同减排部门、不同产业技术,以及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多个层面,不断完善我国“1+N”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3.
邓翔  彭杰 《资源科学》2023,(3):652-667
【目的】本文旨在对低碳试点政策进行多维度量化评估,为低碳试点政策的制定和优化提供更有效的依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方法】基于政策文本视角,通过文本挖掘得到低碳试点主题词,进而构建PMC(Policy Modeling Consistency)指数模型,对中国128项低碳试点政策进行多维度量化评估。【结果】研究发现:(1)低碳试点政策整体设计较好,平均PMC指数为5.69,属良好级。2010—2018年间PMC指数和政策回应力度指数均值呈上升趋势。(2)不同试点政策的设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PMC指数标准差为1.89,非优秀类政策占比高达57.03%,存在长期规划较少、政策级别和效力级别不够高、激励保障不足、对科技重视不够等突出问题。(3)中央政府制定的低碳试点政策PMC指数均值高于地方政策,大部分中央政策属于良好级,但地方政策回应力度指数高于中央政策,且优秀类政策以地方政策为主,可接受类政策的政策质量和回应力度指数都有待提升。(4)由于重要试点城市政策的参与对象较明确、政策功能更完善、激励保障制度更健全,其PMC指数均值高于全样本和地方政策,重要试点城市的政策为其他城市优化试点政策提...  相似文献   

14.
第十三届北京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将主题为“科技创新助推能源产业变革,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论坛共设置石油、电力、新能源和节能四个峰会,重点围绕“结构调整和低碳经济”展开深入研论。此外,中国节能协会与第十三届北京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组委会共同主办了2010“节能中国贡献奖”宣传表彰活动。  相似文献   

15.
<正>全球气候模式是研究与预估气溶胶气候效应及其反馈的重要工具。长期从事气溶胶—地球系统模式的研发与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林光星,不仅与国内外著名研究单位有着良好合作基础,更有着丰富的地球系统模式发展和应用经历。2020年,他在国家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回国,为认识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机制,做好预测,找到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林光星做着持续探索。  相似文献   

16.
杨艳  毛瑞勇  王萍 《知识窗》2023,(12):117-119
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链条的重要环节。在新工科和“双碳”背景下,我国高校需要大力培育能经济运用低碳技术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基于此,文章阐述工程经济与管理课程的专业特色,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学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目标规划方法构建了能源消耗结构优化模型,对我国2020年的能源消耗结构优化进行情景分析。结果表明:1政策情景下,能耗结构优化并不能实现2020年碳减排承诺,其贡献潜力为80.87%,只是增加电力供给量并不能实现减排承诺,其贡献潜力为88.74%;2低碳情景下,2020年碳强度将降至0.3916728吨碳/万元,低于减排承诺目标水平;3能耗结构在短期内仍呈现以煤炭消耗为主的特征;4能耗结构优化很难同时兼顾节能和减排。  相似文献   

18.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科技评价政策引导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作用日益突显。本文通过搜集2006—2018年各省市的科技评价政策文件,在优化科技评价政策量化量表的基础上,分别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三个层次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科技评价政策总体上呈现“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政策目标主题向创新人才培育、区域创新扶持与知识产权保护转变,同时,科技评价政策的作用机理呈现“非线性”特征,政策目标的作用方向正由“数量制胜”向“质量取胜”转变。从科技评价政策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看,科技评价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但是其直接政策效力明显薄弱;科技评价政策的多重目标导致政策的协同效应不足,同时,政策目标与政策实施之间的不协调也削弱了政策效力,导致其“指挥棒”作用仍然有限。  相似文献   

19.
“双碳”目标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安徽省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安徽省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碳排放强度高于长三角区域平均水平,且既往碳减排政策执行成效偏低。为有效解决安徽碳排放基数大、与经济发展不匹配、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资源性产业占比过高、低碳产业发展滞后、技术创新水平不足等问题,应以“双碳”为目标从全方位加强顶层设计、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化转型、合理制定差异化产业政策、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方面推动安徽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王世进  蒯乐伊 《资源科学》2022,44(12):2415-2427
交通运输业是中国碳排放来源的主要部门之一,具有很大的减排潜力。本文首先测算了2001—2020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接着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分解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最后运用蒙特卡洛模拟,并设计3种情景(基准情景、技术进步情景和低碳目标情景),研究不同政策路径对2021—2030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动态影响及其达峰潜力。研究表明:①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经济规模,其次是人口规模;②促降因素为能源碳集约度、交通能源强度以及行业规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行业规模;③蒙特卡洛模拟的结果显示,与基准情景相比,技术进步情景的减排力度最大可达30.27%,低碳目标情景的减排力度最大可达51.32%。此外,3种情景中,只有在低碳目标情景下有可能实现2030年交通运输业的碳达峰目标,另外两种情景尚未出现达峰拐点。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为交通运输业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