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释智圆是宋初著名僧人,不仅精于散文创作,而且在学术思想上也颇有造诣。智圆儒学特色表现在追求“内圣外王”、肯定“道统”说、采用训诂与义理两种解经方式。因此,他的散文创作观推崇“文以明道”、主张文章应经世致用、强调“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受到上述散文观的影响,智圆的散文创作实践呈现出立论精当、论证严密,讲求复古、学习古人,善于议论、理盛于文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方东树的诗学理论,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昭昧詹言》,这是桐城派以文论诗的代表作。但方氏的诗学理论不仅限于此,他提出的“言中有物”、“满”与“诚”等要求,都具有积极意义。至于强调“胸襟”、以“文法论诗法”以及要求变化创新,也有可取之处。有传承,也有开拓,是方氏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沈德潜三十二岁时写作的《抄唐宋人诗稿数种,偶题绝句》是一组论诗绝句,共有十二首,主要评论了唐宋两代的诗人,如陈子昂、李白、杜甫、韩愈、王维、孟浩然、刘长卿、柳宗元、韦应物、白居易、李贺、李商隐、苏轼、欧阳修、梅尧臣、永嘉四灵、陆游等。这组论诗绝句是沈德潜早年诗学见解的反映,其中涉及到了明清诗坛上唐代五言古诗的定位、李杜与王孟的定位、唐诗和宋诗的定位等重大诗学问题,不仅对于我们认识沈德潜早年的诗学见解,而且对于我们研究清代诗学的发展,特别是认识从王士禛到沈德潜的诗坛趋势的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袁枚不仅继承了杨万里、李贽、三袁等人的进步文学思想,又融进了创作实践中的许多体验,形成了以性灵为中心的诗学体系;他的理论与创作实践确定了其在性灵派中的领袖地位.  相似文献   

5.
中国诗学的中心观念应是孔子的文言说。孔子标举文言,扭转当时“道不可言”的思想潮流,继而提出“不学诗无以言”的主张,成为《文心雕龙》以文言为天心之心的思想宗旨,为中国诗学精神奠基。孔子的文言说,与西方当代的“语言转向”并不相同,它意在建立以道德教化为主的、有德有言的诗学模式,而不仅是对形而上学的“道”的思维方式的反叛  相似文献   

6.
苏轼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影响至为深远的人物,他不但以其丰富的创作实践铸成古典诗文的又一个艺术高峰,还以其精譬的理论观点尤其是“有道有艺”、“忘声忘笔”等诗学的语言观,给后人以无穷的启示。随着二十世纪文艺美学研究领域内的语言学转向,对语言形式的强调,对语言结构的研究逐渐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本文欲从结构主义诗学语言批评的角度,以简·穆卡洛夫斯基“诗的语言的突出”为参照,对苏轼的语言现进行一次有意义的中西诗学阐释和比较。  相似文献   

7.
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尤其是诗歌,达到完美境界,人称唐朝的诗,诗的唐朝,是当之无愧的。唐诗流派众多,名家如林,李白则是诗中泰斗,他为人惆境不羁,蔑视权贵、笑做王侯,刚直不阿。然而公元739年,李白却写下了充满赞誉之词的《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推崇孟浩然原因探源@许志忠$杭锦后旗奋斗中学  相似文献   

8.
孟浩然“遇唐明皇”事,史料来源欠真实,发生的地点欠真实,同时也不符合孟浩然的思想性格,因此是不可信的。说孟浩然“好乐忘名”,也是不符合孟浩然的思想实际的,孟浩然之所以不赴韩朝宗约,主要是因为他对韩朝宗之荐缺乏信心。  相似文献   

9.
杜甫寓居秦州时期,为其五律创作的高峰期,该时期的五律在艺术特色上有几点很值得关注:即对仗形式的多样,入韵首句的突起,结篇的“十字句法”,“四一”句式的运用,“一”字的反复使用,特殊地名的借用等。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杜甫对于五律艺术形式和技巧做出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不俗的艺术成就,为其后在五律艺术上达到造极之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有唐一代,文学、艺术全面繁荣并互相影响,题画诗创作兴盛,爱好绘画艺术的诗人杜甫,被公认为唐代题画诗创作的“第一人”。从盛唐到中唐,政治与社会、文化都经历重大转折,绘画艺术精神也同步发生重大变革。杜甫身处这一时期,高度关注绘画,以“诗人之眼”赏画、论画,其题画诗体现诗、画会通的美学思想:以“神”“气”论画,追求“传神”,强调“立意”;以画“遣兴”,在题画诗中表达山水隐逸的趣味与立意。杜甫的绘画艺术理念,体现出诗歌思想的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绘画实践变革的动向。杜甫题画诗及其绘画观念入宋以后深得推崇,不仅影响了唐代画史的建构,也对“文人画”理念的生成与绘画创作实践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陆游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伟大成就,一生创作了一万余首诗歌。在丰富的创作实践基础上,陆游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学思想,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价值,对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德育工作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赵翼论诗以性灵为核心,其诗学思想的要旨是:注重诗人的创新精神,反对诗坛上盛行的复古模拟风气;强调诗人才气的重要性,但并不排斥学问。本文通过赵翼对苏轼的评论,结合乾嘉时代的学术思潮来阐述其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三言二拍”处于这一中国短篇小说创作进入新阶段的转折期。“三言”收录的作品有的是冯梦龙对宋元明以来旧本的加工整理,有的是他根据文言笔记、传奇、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的再创,而“二拍”中的作品则完全是凌濛初的个人创作。但无论是增删、再创,还是原创,“三言二拍”中的梦境描写在形式、内容上都承袭了前代文学梦境描写的基因。  相似文献   

14.
李白不仅是唐代的伟大诗人 ,在书法领域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初唐以来第一个敢于公开否定王羲之的人 ;他的书法创作亦自成一家 ;在诗歌和书法两种不同艺术领域的贯通方面 ,树立了“诗中有笔 ,笔中有诗”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5.
李白在皖南留下近百首诗歌,可以说这是他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分析该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李白诗歌的风貌。通过对李白皖南诗歌的分析,认为李诗该时期的主要风格是沉实的,并非“飘逸”所能概括。而宋人由“飘逸”引出李诗之“虚”进而加以贬抑,是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16.
由于从西方传入的“直言”方法与“五四”新诗人以思想解放为特色的文化心理相吻合,因此“直言其理”、“直言其事”、“直言其情”被大量地运用于初期白话诗的创作之中;胡适的《尝试集》中的诗歌十分突出地采用了这种“直言”形式。另外,以“五四”时代思潮为精神底蕴的初期白话诗,也在自宋以来的“以文为诗”的线索中找到了新诗“直言”形式与传统的内在联系;“以文为诗”一方面为初期白话诗建立了一种更适合于表现新诗人精神世界的新形式,另一方面,初期白话诗试图通过“以文为诗”达到“借历史以正名”的目的,这一事实本身,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体现了新诗对传统诗学“话语原型”的“重温”,反映了新诗与传统诗学必然的“血缘”联系。  相似文献   

17.
“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两千多年来阶级斗争和儒法两条路线斗争中,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无不打上阶级斗争和儒法斗争的烙印,一切封建主义文学家就其思想实质来分析,无不分别隶属于儒法两大阵营。李白在唐朝中期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中,以诗歌为武器,热情歌颂和赞扬要求进步、要求统一的法家路线和法家思想,大胆揭露和鞭挞坚持倒退、坚持分裂的儒家路线和孔孟之道,以鲜明的尊法反儒思想表明他是一位战斗的法家诗人。一千多年来,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反动文人出于反动的政治目的,竭力颠倒和歪曲李白法家诗人的真正面目,拚命掩盖和抹杀李白诗歌中的批判锋芒,大肆宣扬李白是  相似文献   

18.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在词论上,苏轼提出了“以诗为词”的革新主张,并以此作为其创作的基点。自北宋中后期开始,文人对“以诗为词”可说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毁誉互参,许多评论家都有精辟的论述。苏轼的“以诗为词”在他的词作上也有体现,创作了一些既有婉约派的特点又更具豪放派特点的词,在词的音律、内容、形式方面都作了创新,突破了以往词创作的束缚,开创了一代词风,为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谢灵运“自弱龄奉法”,从小接触佛教,再加上生而颖悟的自身条件、佛经大量传译的文化氛围,使他一生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参与佛事,润改佛经,与高僧辩论、交游。这一切都使佛学渗透在他的思想、灵魂深处,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诗文创作。他的佛学般若思想,在他对佛经的注解中以及在诗文创作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与两宋政治文化由“外王”向“内圣”转换、思想焦点由“道统”向“道学”转换相呼应,两宋诗学发展也经历了由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尚“本色”向以艺术家气质为中心的重“妙悟”的转换。转换引发了两宋诗学星转斗移式的重新建构。重新建构起来的诗学,由“焕发真识”的诗人论、“忘我忘象”的艺术观、“进技于道”的创作论三大理论支柱支撑。以“焕发真识”诗人论为中心的两宋诗学史上这次转换的灵感源泉、知识基础、理论取向、逻辑进程,对中国文学、中国文论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