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短视频打卡推动了特定人、物和地点的加速网红化,但鲜有研究关注打卡过程。研究对游客在一个网红社区的短视频打卡过程进行媒介人类学考察,发现网红话题“做一日蟳埔女”是打卡核心参与者集体想象的结果。这个过程从视觉想象开始,经由对他者生计方式的操演,最后抵达对当地文化传统的理解。这代表了居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全球旅游产业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当下想象和模仿特定地方文化的尝试。围绕短视频打卡生成的集体想象,揭示出个体和群体在全球时代的一种生存和创造的基本能力:将某些新事物和元素据为己有,同时按照自己的偏好在相互叠加的文化空间中建构起丰富的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2.
作为媒介的外滩:上海现代性的发生与成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将外滩这个实体空间理解为上海现代性创造的一个特殊地点,它的发展呈现了上海现代性一百多年以来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命运.在主流传播观中,实体空间是被忽略的一个元素.本文认为,外滩的都市空间,既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结果,本身又作为一个媒介,构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新型关系.传播因此不能仅仅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媒介的活动,而是以人为主体展开的多个层面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覃若琰 《当代传播》2021,(5):97-101
移动互联时代,以媒介技术为中介的城市空间实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个体与城市对话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抖音网红城市青年群体的打卡实践作为观察人与城市的互动方式,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与田野调查的质化研究方法,探寻网红城市不同群体的地方想象.研究发现,网红城市中的外部群体通过媒介朝觐与"偶然性相遇"实现新刻板城市意象的再生产.小众打卡成为内部群体应对家乡网红语境的空间实践方式,最终内部群体形成小众共同体,产生与外部群体的文化边界.移动媒介使用者基于地方参与式的媒介书写实践,生成兼具互文、流动与独一无二的数字地方感.这种松散的媒介实践让人们在快速移动的当下,凝视过去传统媒介语境被忽视的微观场景,引发人与城市不可预测的自发交往.  相似文献   

4.
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使得学者对于城市历史和时间、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关注转移到空间上来,开始关注城市的空间性、社会诸过程与空间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建立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多种可能性的问题,这引发对城市传播研究的空间进路的思考。空间进路引入城市传播研究的前提是把学者普遍忽视的城市实体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对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这三个层面传播关系和互动关系生成的城市传播影响力进行重新考量,有助于建立城市传播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个体化理论的视角考察虚拟网红Lil Miquela的传播实践,探讨在赛博空间中依靠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建构的虚拟网红,在与人类进行交互时的身体实践与困境;同时思考个体化浪潮下人们与虚拟网红为代表的虚拟数字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基于媒介环境的丰富和网红产业的特征转向,在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的互联网“下半场”中,虚拟网红作为新生的数字形象进入赛博空间。一方面,虚拟网红的数字身体在技术的加持下实现了与人类超时空的主体交互;另一方面,个体化社会给个人带来的孤独和疏离感,使得个体尝试与具备“完美品格”的虚拟数字人建立情感纽带,而“幽灵”般的互动交往以及无法规避的资本权力,影响着人们的交际和情感状态,并引发新一轮对人机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钟新  金圣钧 《编辑之友》2023,(2):62-70+79
网红城市是城市打破传统资源配置方式、见证城市创新形象传播的生动实践。随着图像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对于网红城市的认知建基于互联网空间中由大量城市影像构筑而成的网红标签,网红城市可能将陷入一场以图像化、经验化为特征的复制循环。文章聚焦网红城市图像中的视觉复制,以计算传播的技术路径对五座代表性网红城市的图像色彩进行计算视觉分析,发现三个代表性的复制逻辑。网红城市图像的复制生产主要为观者的“想象地理”所统摄,包括以都市轮廓、地方记忆性城市空间、怀旧空间等为代表的空间生产,及以风格化技术为代表的复制技术生产。虽然网红城市在图像化复制的驱动下可能形成了一种生成套路,但其也型构了一种新的文化张力,引导着人们在空间生产、意义共享和地方感重构的过程中见证新城市公共文明。  相似文献   

7.
王喆 《国际新闻界》2023,(8):90-108
顺网于2005年推出的“网维大师”只是一个辅助网吧进行信息安全维护的软件,但逐步拓展为一个“顺网云海”的泛娱乐平台,这是互联网进入中国初期时所难以预料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方案。本研究以网吧演化进程中的重要平台“顺网”作为研究案例,梳理出顺网平台化过程中的技术化封装与物质性变迁:将自上而下的网吧监管和自下而上的网吧维护封装到技术平台之中,逐步将硬件封装到软件背后的黑箱,并通过捕获其他第三方技术完成了从网吧管理软件到泛娱乐平台的转化。这一过程揭示了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过程中虚-实、线上-线下、话语-技术、商业-公共的权力争夺和关系切换,促成网吧从实体共用空间变为了云游戏算力池,并生产出关于不断升级、持续竞演的技术修辞。本研究强调媒介物质性中的动态性、生成性和批判性,尤其是多个行动者及其目标的互动如何在管制、商业和技术形态上完成实体化,重视本土化发展脉络也可以拓展媒介物质性研究的批判维度。  相似文献   

8.
胡沈明  梅玫 《青年记者》2024,(4):108-112
当前,网红主体已经从个体走向城市,表征着互联网热点的变迁。在传统网红城市的打造中,景观化特征显著,各地多以地方记忆、互动景观与空间奇观吸引并聚集公众,实现个体身体在场。网红城市的发展已然超越物质层面,呈现出情感和精神在场的特征。新型网红城市通过群体聚集、差异塑造、焦点设置以及情感共享,形成互动仪式链,借用行政、媒介以及社会的力量织就共通的情感空间。相较身体在场,要吸引公众精神在场,城市需发挥整体社会动员力量,这对其行政管理能力带来一定挑战。  相似文献   

9.
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个人网红被孵化公司批量生产,被营销和推广的KOL (相关意见领袖),将其产生的注意力资源变成实际的购买力,进而衍生出了日渐红火的网红经济。网红按照受众的需求提供满足和诱惑,受众为其产生的情感共鸣付费,从而形成这一固定的经济模式。而网红被建构成为固定的、取悦受众的形象,力争"眼球效应",在被关注的过程中与受众互相建立了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根据消费社会视角下进行研究,被资本操纵下的网红经济形态,从建构网红形象、内容生产,到流量变现,最后引导受众进行购买就是消费本身的形态。在研究过程中,本文着力思考网红经济的价值影响,认识消费社会的背后逻辑,提出网红经济形态下的正确消费导向。  相似文献   

10.
网红现象作为移动互联网文化的显要表征,得到学界从经济、技术、社会等视角的广泛关注,然而网红的感官气质和社会形象无不具有视听媒介的建构色彩,当前鲜少研究从视听文化衍进的视角考察网红兴起的媒介归因。本文援引麦克卢汉的"后视镜"观念作为思考方向,考察名人建构方式从电视媒体到网络媒体的延续与深化,剖析网红现象兴起的媒介文化动因,思考视听融媒时代媒体名人的本质特点。研究认为,从电视名人到网络红人,建构片面化的真实性和差异化的普通感是视听媒介上名人演化的动力机制,这一机制带来"媒介人格"的全面兴起,它以生动的表象包裹资本的意志与失真的现实,是理解和批判新媒体文化的重要起点。  相似文献   

11.
牛斌花 《东南传播》2024,(2):105-107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老年群体逐渐触网并成为“网红”。“银发直播”成为老年群体跨越代际鸿沟的主动性表达。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抖音银发直播的参与式观察发现,银发直播以短视频吸引互动参与者“到场”;以情感投入程度对局外人设定边界;以建构直播模式和“云监工”型互动实现共同关注;以老年网红的身体展演为核心搭建情感连带。长期的直播互动,完成了代际间群体团结和道德感的养成;对“神圣物”——银发网红和情感能量的建构,并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代际鸿沟。  相似文献   

12.
王丹蕾 《视听》2023,(10):131-134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老年群体的数字化生存境遇不断改善,进而涌现出一批致力于互联网信息内容生产的银发网红。研究发现,银发网红的兴起是积极老龄化政策、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支持系统共同推动的结果。银发网红的传播策略主要包括营造情感交互,推动情感消费;利用质朴内容塑造“共通的意义空间”;注重沟通意义,打造专属话语体系;关注非语言符号的选择和应用等。同时,银发网红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被商业资本“侵蚀”以及生产持续性不足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国家和社会的正确引导,也需要银发网红自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生产的可持续性以及内容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名人理论为视角,借助微观史研究的方法,聚焦普通人的网络成名之路及其历史演变,阐释网络名声的累积、流通与变现。研究发现,在1998―2010年,网红多依靠“个人式”奋斗成名,个人的文学才能或视觉呈现是他们获得网络名声的来源。2010年至今,商业互联网时期的网红依靠“手工作坊式”或“机构式”“流水线式”的方式累积名声。两个阶段中网红与名声、利益的关系,以及网络名声的变现有所差异。网络名声的变现可以帮助普通网民实现阶层流动,但网络名声的生产与流通受到技术、资本和意识形态等结构性力量的影响。网络成名是普通人试图创造可见性和捕获注意力的过程。从互联网历史视角观之,网络名声生产、流通与变现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数字社会注意力制造与流通的变迁,网红的历史折射着互联网的商业史、平台史、文化史。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重庆黄桷坪"为例,具体分析了该地区网红打卡点的发展和2019年重庆国际实验影像双年展的空间实践对于其地方构建的意义,探讨在城市更新和网红审美发展背景下地方感的塑造问题。发现,仅由网红审美发展出的地方感是视觉化的,具有消费主义倾向的,这不能代替地方文化和在地实践所激发的人-地情感。城市的地方建构应更好将这两者结合。  相似文献   

15.
早在中国互联网刚刚兴起不久,第一代网红就已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随着网络的多元化发展和社会的开放性演变,网红的发展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态势.网红本身所具有的特质与传统意义上的偶像不尽相同,是通过平民造星和自我造星的方式诞生的,这也同时促进了网络草根文化的繁荣.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以文字、图片和视频为典型传播符号将网红划分为三代进行研究,以期通过传播学视角对网红现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当前对于网约车司机等数字劳动群体的研究,大多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背景下探讨该群体如何面对资本垄断和算法监控的劳动困境,沿着劳动异化和剥削等路径进行分析。本文试图将网约车平台和网约车司机放置于后勤媒介这一理论框架中,从物质性这一研究视角出发,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使用深度访谈法和App漫游法,重点探讨网约车平台如何通过技术串联起各种平台之“物”,而数字平台中的技术人工物、作为后勤媒介的网约车平台以及作为劳动者的网约车司机之间又是如何展开多元、动态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马莹莹 《东南传播》2023,(8):125-128
线下淄博烧烤火爆,线上乡村网红的“云摆摊”直播以其独特的情感互动方式也吸引了大量网友,形成了游弋在网络里的烟火气。本文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础,以内容分析法为研究方法,探索乡村网红与受众的情感链接是如何达成的。研究发现,人本身的情感需求是促成这场直播仪式的内在动力,而直播的形态在其中发挥了补偿作用,借助于直播间的互动,达成了情感的流动;其次,乡村网红“在场”与“离场”的叙事文本相互耦合,通过“离场”的情感输送文本带来了受众的情感密集度较高的回应,从而达成了情感链条。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将空间作为一个研究视角,介入对新疆巴扎(集市)的文化阐释之中,意图分析新疆巴扎从产生到发展的历史流变,本身也是一个文化意义变迁的过程.文章认为巴扎作为一个空间概念,由最初的为地点处所所表征的物理空间演变成为族群的历史涵构所表征的文化空间,进而衍变为地点与书写互动的空间符号.这一过程在指向一个社会与历史实践下的地景变迁外,更使得巴扎的文化涵义完成了从新疆过去的实质环境延伸到新疆当下的地景象征意义的跃迁,并逐步参与到新疆的文化符号的生产之中.  相似文献   

19.
关于城市和媒介,在"媒介表征"范式的研究中,大众传播媒体是再现城市的最重要的工具,城市实体空间与大众传播媒体建构的虚拟空间却是二元对立的,城市传播长期存在着缺乏连接、轻沟通的问题。媒介实践研究为理解空间与传播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基于该理论视角,采用理论分析、文献分析质化研究方法,将短视频传播成为一种媒介实践行为,得出结论:这种实践已内化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激活了城市空间,实现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回流与连接,重筑了新的社会关系,进一步体现出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究竟是不是媒体?如果按照传统的媒体概念来界定的话,博物馆既不是媒介,更不是媒体.但是,传播学著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秉持着泛媒介观,即一切事物都是媒介,甚至如铁路、电线等在我们的理解范围中与信息传播并无关系的介质都是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以这种观念重新思考博物馆这类实体机构,毫无疑问,博物馆也是一种媒介,且可被称为实体媒介.以这种思路看待博物馆,就会发现博物馆与媒体之间的共同之处,它们都是实体空间或者实物,都是由人建构起来的,都具有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功能,同时,它们作为一种空间结构,也都构成了一个人与人交往的新空间,当然,最重要的是它们都是有着一定的传播功能的实体.因此,从作为媒介的博物馆和新媒介塑造的博物馆两个方向去理解博物馆与传播的关系,来构建博物馆的传播学意义,是一个独特的视角.英国著名学者简·基德(Jane Kyd)将这一思路运用在对博物馆的研究中,形成了《新媒体环境中的博物馆:跨媒体、参与及伦理》一书.该书由学者胡芳翻译,是当前国际上博物馆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