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假装游戏是一种通过动作或语言等外在表达,将某一事物或人表征为另一事物或另一人的具有相似性的自由游戏活动,表现出既与现实相似而又夸张的游戏行为。幼儿假装游戏分别具有“转换”、“元交际”、“符号性表达/演”和“基于脚本的想象与创造”四种隐喻。其教育价值意蕴给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假装是幼儿早期表达的使用和理解的能力符号,假装游戏是童年最有趣的活动之一。文章主要从假装游戏的表现特点、假装游戏与幼儿认知能力的关系进行剖析,探讨如何在实践中通过假装游戏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克里斯蒂娃认为符号是语言的他,它处于象征秩序之外又向象征秩序侵入,从而打破了象征语言的框架,使僵化的死的语言有了生气。符号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侵入使语言所表现的不再是固定的、一层不变的、死的主体,而是一个流动的,处于过程当中的活的主体,即真正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幼儿早期绘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幼儿早期绘画是幼儿早期感觉经验对外界的反应,这种反应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完成的,其实质是一种创造过程。因而幼儿早期美术活动本质上也是一种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创造出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能满足其自我表现需要的符号系统,这就是象征性游戏。在游戏中,象征性“语言”能够按照儿童自身的需要而加以改变,能使儿童唤起过去的经验而使自我得到满足,而不是被迫去适应现实,从而解决了对客观世界适应过程中的感情冲突。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对幼儿的人格健全、大脑发育、一般智慧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幼儿的思维     
幼儿思维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思维前期(两岁至四岁)和思维后期(五岁至七岁)。幼儿思维前期最重要的部分包含了语言、符号和象征性游戏。在开始时,符号和象征性游戏的作用尤显重要,因为它们能表明孩子即刻浮现某一具体事物特性的能力。例如,孩子会把玩具熊称作“娃娃”,就表明,玩具熊能表示出或象征着“娃娃”这一概念。玩具熊是一个“象征性”的娃娃。语言的进一步发展,使幼儿能够通过使用词语表达对周围情景所产生的感觉。幼儿可以使用词语确定所需之物,然而,由于他们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有限,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洞察力和理解力显得很不成熟,还不能轻易地区别精神的、物质的以及社会性的实际事物和具体现实。例如,如  相似文献   

6.
假装游戏是一种通过动作或语言等外在表达,将某一事物或人表征为另一事物或另一人的具有相似性的自由游戏活动,表现出既与现实相似而又夸张的游戏行为。幼儿假装游戏分别具有"转换"、"元交际"、"符号性表达/演"和"基于脚本的想象与创造"四种隐喻。其教育价值意蕴给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它具有表达思维及传递信息等多种功能。翻译过程不是简单机械的语言符号对等转换,而是把两种语言符号所表达的一个等同信息如实地加以表述,使译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翻译中“信、达、雅”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信”是根木,“达”中有“信”,“信、达”之外方能求“雅”。  相似文献   

8.
艺术语言意象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符号,它的符号意义是意象自身性质和象征效应的统一,它是对事物的拟态表现,它所蕴含的意义往往超越了所假之象本身的象限,从而生发出象外之象。发话主体为“尽意所立之“象”,是一种佯谬性的复合意象,具有多向性、扩展性,能形成一种似谬实真的艺术张力。在言语交际中,发话主体“立象”只是为“尽意”创造了条件,真正的“尽意”要通过受话者接受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在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游戏与其他形式的主动学习活动一样,通常是儿童能力发展的一个自然起点。儿童认为游戏是他们的“工作”、是一切活动的“中心”。由于游戏能够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情感的、社会的和身体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从语言是思维的角度出发,将幼儿语言整体发展与游戏结合起来,建构有意义的、自主而有趣味的语言学习,使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习得语言,发展语言,提高语言能力。概念一:幼儿的语言需要在实  相似文献   

10.
王延霞 《新疆教育》2013,(13):122-122
数学符号是具有简洁性和抽象性的规范语言,它准确、清晰,具有简约思维、提高效率、便于交流的功能。数学课程的一个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建立符号意识,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感受和拥有使用符号的能力,会运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5.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6.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论述,构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新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作品<野草>晦涩难懂,其原因并非只是外在社会环境的残酷所致,而是有着更为重要的语言学原因:鲁迅深切体悟到了语言的困境,为了突破困境,他不得不寻求新的言说方式,采用沉默、话语的正反并置和象征三种表达策略辗转在"说"与"不说"之间.  相似文献   

19.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农校对接"供应链接模式发展前景广阔,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农校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基于"农校对接"多赢模式的释读与运行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困境分析,提出"农校对接"模式良性循环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