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宣武教育》2005,(4):45-45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2005年中考改革的总体思路,强调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政策、观念乃至社会等多方面的挑战。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相结合的高中考试招生制度,必须突破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的瓶颈,建立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进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推进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中学校招生制度,健全考试招生改革相关配套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2005年中考改革的总体思路,强调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  相似文献   

4.
《学苑教育》2019,(9):6-6
北京市教委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北京将建立初中学业考试制度,将初中毕业考与高中招生考合二为一,并于2021年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地积极开展中考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围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方式等内容,形成了许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操作性强的经验和做法.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改革尚未达到预期目标.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深化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必须进一步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为主要依据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相似文献   

6.
《云南教育》2005,(11):11-11
浙江省的余杭、北仑、义乌3个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将率先“试验”——分数不再是升学的惟一标准,将成为现实。浙江省教育厅近日出台的《浙江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5年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改变以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衡量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和高中招生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3方面力求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吉林教育》2005,(3):24-24
根据教育部有关精神,长春市作为吉林省课改实验区之一,在2005年实行初中毕业生考试、综合评价体系和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第一步:2005年和2006年为中考改革的过渡期.改革的重点是废止指标生制度,采取优秀初中毕业生推荐入高中的作法。第二步:从2007年起,在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考试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成绩将作为学生毕业与升学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二、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进展与问题分析 对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并将其作为初中毕业标准和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三大突破点之一。2004到2005年,已有500多个实验区积极开展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各地从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9.
为期两天的中考改革研讨会近日结束,来自17个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有关负责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及“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项目组”有关负责人参加了研讨,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对今年6月的中考改革工作进行认真的总结,并对2005年更大范围推进中考改革提出具体的建议。今年6月,在17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首批使用新课程的初中生面临毕业和升学。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这17个实验区在两年课程改革、评价与考试改革探索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7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将有首批初中毕业生面临毕业和升学,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高中招生制度势在必行。新的高中招生制度应将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同时通过建立包括高中学校加试在内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高中招生制度,真正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2004年,17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将有首批初中毕业生面临毕业和升学,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高中招生制度势在必行。新的高中招生制度应将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成绩和综合素质评定的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同时通过建立包括高中学校加试在内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高中招生制度,真正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为总结2005年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中小学评价制度改革逐步深入,自治区教育厅于2005年11月29日至30日组织召开了专题研讨会。自治区教育厅有关领导及有关处室负责人、包头市等9个盟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通辽市等5个盟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红山区等8个自治区课改实验区负责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的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认为,经过各地教育管理干部和广大校长、教师的积极探索,实验区的改革工作基本达到了教育部和教育厅的有关要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  相似文献   

13.
各市教育局、杨凌示范区科教发展局:为进一步做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切实发挥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对推进和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作用,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现就我省2007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及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日前决定,2004年,在17个有首批初中毕业生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积极稳妥地推进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本次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要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为此,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单独命题,普通高中招生要单列计划、单独招生,以保证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教育部就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提出的指导意见规定:1.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  相似文献   

15.
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识教基[2005]2号)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2006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黑教基[2006)91号)的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积极稳妥地推进南宁市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南宁市在2004年中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结合课改实验区的实际,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制定了2005年《南宁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并把评定结果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以及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今后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初中毕业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确保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的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工作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相一致,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项目组将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定期地组织召开初中毕业和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研修会议。2004年2月26-29日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校长大厦举办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命题研修班,  相似文献   

18.
正刚刚举行的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年将出台由"总体方案"加上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组成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考改革已具备成熟的制度基础、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各地的实践基础,因此更需要集中在高考改革方针的贯彻落实和制度设计上的招生考试理论探究,以及改革实践经验的总结。基于此,本刊2014年拟开设"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专栏及"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专栏,诚邀学  相似文献   

19.
2005年以来,天门市按照"科学测算,合理分配,注重导向,促进公平"的总体思路,不断完善优质高巾招生计划分配制度,打破高中招生单一凭考试分数录取的传统模式,试行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保送生招生、自主招生等多样化的高中招生办法.走出了一条以"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全额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均衡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吴楠 《宁夏教育》2008,(3):24-25
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在推进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改革的同时,2006年石嘴山市实施了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率先在全区五个地市中第一个推出了示范性高中的30%招生指标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招生办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7年这一做法在全区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