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博士研究生立足于国内培养是国家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虽然我国10多年来博士生教育发展很快,但要实现博士生立足国内培养的目标,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讨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下面结合我校培养博士生的实践谈点体会和看法。一、生源是博士生立足国内培养的基础近几年来,报考博士生的人数下降,生源不足,选择余地小,直接影响博士生的入学质量和培养质量,这是招生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博士生立足于国内培养,提高培养质量,生源是基础,因此组织、扩大博士生生源显得尤为重要。我校招收博士生的生源也不够充裕,从1984年到现在,博士生的招生计划数  相似文献   

2.
建立吸引优秀博士生生源机制的思考张桂英提高博士生的教育质量,需从课程设置、指导方式、生源质量等诸方面考虑,其中很重要的是生源质量问题,生源素质不好,培养质量就难以提高。从我校前几年的招生情况看,博士生的生源不足,近一二年有所好转,但生源质量仍然难以保...  相似文献   

3.
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胡春平,吕晓声,郭学东目前,我国博士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要提高质量,就必须解决好几个关键问题。一、把好博士生入学质量关博士生招生目前存在诸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生源严重匾乏。一般招生单位...  相似文献   

4.
从改善博士生生源结构和生源水平、提高博士生学习积极性和博士生导师在科研工作中的主导性等方面入手,分析生源结构、经费资助方式及强度、招生指标等政策和措施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提出通过实施改革招生政策等外生性约束措施来构建提高博士生招生质量的内生性约束机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完善招生政策改革招生制度确保博士生生源质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博士生生源质量是能否培养出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的基础和前提。然而,现实录取的博士生生源不尽如人意。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完善博士生招生政策、改革博士生招生制度、加强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自我约束机制等对策,以提高博士生生源质量。  相似文献   

6.
博士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体现我国教育水平的重要侧面,自我国建立博士生教育十年来,我校为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生教育体系和制度,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了进一步办好博士生教育,我们对1986年前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以下简称博士点)的博士生培养工作进行了全面调查。一、关于博士生教育概况我校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现有博士点19个,博士生导师40名。十  相似文献   

7.
弘扬创新精神 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指出,当前博士生培养中存在着创新意识薄弱、生源质量欠佳、师生投入不足、管理尚需改进等四个问题。因此,应该在推进招生改革,吸引优秀生源;实施筛选制度,确保培养质量;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创新氛围;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明确导师职责,加强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博士点的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个博士点的教学、科研和培养博士生的质量水平是由博士点学术梯队人员的素质和结构决定的。因此,在博士点学科、专业建设中应把培养学术梯队接班人放在首位。1990年底,国家教委北京博士生培养工作专家调查组曾来北京师范大学调查发展心理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两个博士点的博士生培养工作。调查组负责人根据调查结果给这两个博士点如下评价:“重视博士点的  相似文献   

9.
培养博士生应当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博士点博士生指导小组我系文艺学博士点建立于1994年,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在校博士生10名。我们的博士点建点较晚,还没有摸索出一套成熟有效的经验,但在培养博士生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存在着几个比较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招生与选拔是博士研究生教育首要环节,招生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质量的好坏。所以,进一步深化改革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以适应在新时期为国家培养跨世纪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意义重大。我们认为应当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深化和改革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一、积极开拓生额,泥土生回质量生源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生源数量的多少,有了一定数量做保证,招生工作才能代中选优;其二是生源质量如何,也即考生的素质如何。它包括考生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生源素质是招生工作的关键所在。为使博士研究生具有源源不断的…  相似文献   

11.
农科类博士生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研究力量,肩负着培养服务于农业发展、农业教学及农业科技进步等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基于农科类博士生招生质量体系构建目标、内涵及招生实际,高校应从加强学科建设、实施优秀生源培育、改革招考制度、优化招生资源配置、建立招生与培养协调机制、强化监督管理等方面,努力构建招生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农科类博士生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2.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博士生招生在总体上存在生源不足、素质差距较大、优秀生源比例较低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本文分析了现有博士生招生计划分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就严格贯彻按需招生、按需培养的原则,对改革博士生招生机制提出了一些看法。一、现有博士生招生机制的弊端长期以来,我国的博士生招生计划总体来说都是按年度国家计期的形式下拨到各校,学校再分配到各系(所),各系(所)再分配到导师,捕后将分配情况上报.至于如何分配,大都以以往的分配数为自础,或将招生名扬平均分配到导师名下(当计划数与导…  相似文献   

13.
当前理工科博士生生源存在数量偏少、质量偏差的问题。其主要成因是就业困惑、培养过程的高损耗、师生关系异化和招考制度的缺陷。生源挖掘的路径有:构建招生宣传的高效平台和长效机制,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生源流失;优化招生考核的评价体系和录取方式;完善培养机制的奖助体系和资助体系;探索高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培养的机制;尽快开展理工科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博士生生源不足已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以我校为例,1981年至1986年总的博士生计划招生数为101名,而报考者仅99名;1981年至1985年计划招生74名,结果只录取到48名,完成招生计划的64.9%。这一状况已引起高等教育界许多人士的关注。本文试图对导致我国博士生生源不足的诸方面原因略作分析,并对应采取的对策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博士生生源不足的原因导致我国目前博士生生源不足的原因颇为复杂,既有工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点现有教师7人。博士点带头人是王纪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有陈伟教授、杨文虎教授、刘士林教授;副教授2人,助教1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4人,另有1人在读。 该学科点现有在校博士生15名,博士后2名。专业方向4个,为"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文学理论"、"文艺美学"、"中国诗学文化"。从2004年招生情况看,生源较好。在未来几年拟将部分传统学科转换成前沿学  相似文献   

16.
关于基础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几点看法程艺自我国实行学位制度以来,我校在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以数学学科为例,在全国首批18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中,有5位是我校数学系培养的。综观我校的硕士点,特别是博士点的分布,可以看出,我校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大学试行硕博连读研究生制度暂行办法(1995年5月制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为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决定在有条件的博士点中试行硕博连读的培养方法。(一)培...  相似文献   

18.
农科博士生生源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科博士生生源特点分析董维春周留根谢风珍于焕钧农科博士生教育是我国博士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农科博士生是农业各部门高级专门人才的一支重要后备队,可以反映我国农业科学的水平,参与国际竞争。对农科博士生的生源状况进行客观的估价,将有助于在今后的招生培养...  相似文献   

19.
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作者指出,当前博士生培养中存在着创新意识薄弱、生源质量欠佳、师生投入不足、管理尚需改进等四个问题.因此,应该在推进招生改革,吸引优秀生源;实施筛选制度,确保培养质量;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创新氛围;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明确导师职责,加强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吸引优秀生源,提高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正平 《文教资料》2008,(28):298-300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博士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促进了我国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无论是博士生培养的质量还是数量,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在影响博士生培养质量和数量的各因素中,生源问题是第一个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有必要用创新的思路,革新现有博士生招生当中的一些政策、措施,如吸引优秀硕士生留在国内攻读博士,调整入学考试外语的难度和内容,增加博士生在校和毕业后的待遇,改革国家人事管理制度等,吸引优秀生源,提高我国博士生入学质量,进而促进我国博士教育健康、有序、积极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