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推动产学研结合的重要载体。实验室作为高校科学研究的基地,对加快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大学科技园的相关理论出发,探讨高校实验室对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以及新时期两者的创新发展路径,以进一步促进科技、教育、经济的融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大学科技园作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各国关注。文章通过梳理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总结出国外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成功经验在于全方位的政府扶持、优质的高校资源、健全的服务体系、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及开放与创新的园区文化,并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从培育园区特色、构建多元合作战略联盟、加强创新创业、提升中介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目前,大学科技园服务模式还存在服务体系不完善、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大学科技园应从提升服务层级、健全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结构等方面,优化大学科技园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4.
大学科技园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改革发展,促进了大学功能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梳理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史,借鉴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经验,总结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地方高校转型中的作用,能够为我国高校改革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5.
大学科技园作为承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平台之一,是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北京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从组建成果转化队伍、整合优质成果资源、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搭建成果转化桥梁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为其他大学科技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举措。  相似文献   

6.
大学科技园为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供了平台,根据目前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提出财经类学科产学研合作发展问题,分析制约财经类人才培养中产学研发展的因素,阐述财经类人才培养中产学研一体化与大学科技园的互动模式和内容,总结科技园与学校产学研一体化互动效果。  相似文献   

7.
大学科技园通过搭建实践平台,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基地,辅助高校为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管理人才,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通过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案例分析表明,大学科技园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其途径主要包括教育、激励与政策保障等,大学科技园应积极促进园内企业创新创业人才与大学科研专家的深入交流与合作,在管理中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创业人才的创造性,发挥政府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上的引导作用,优化环境,形成有利于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和脱颖而出的政策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延伸和细化的体现。纵观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及现状,我国大学科技园呈现出一个大分布、小聚集的发展格局,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良性互动,实现了以点及面的辐射式发展。并以宁波市大学科技园为例,分析了政府、企业与高校三方合作建设过程中仍存在政府主导为主的管理模式,造成了研究成果与实际需要脱节,无法发挥出大学科技园在集群创新方面的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科技园的商业化运行,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发挥产业链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发挥产业集群创新作用,从而实现大学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重点院校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形势下,地方高校把人才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有着现实的可行性。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充分发挥区位、学科、人才、设备等优势,采用“一校为主,多方合作”模式,以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由政府、高校、企业合作的运行机制,开展大学科技园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在知识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与政府、产业界紧密联系的载体之一,重要性日趋突出.梳理其发展现状并对其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通过数据统计及定性分析,从大学、产业、政府三方的角色定位、高校创新成果有效供给、科技园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对制约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将三螺旋理论引入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研究,从知识空间、趋同空间和创新空间三个层面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以期为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协同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学章程,在一所大学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是纲领性的,是层次最高的。自2012年初,教育部要求全国各高等学校制定各自的章程以来,对于大学章程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我国已有几所大学制定了自己的章程。毋庸置疑,大学章程对于一所大学的制度化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大学与大学章程之间的关系包括大学章程与大学理念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大学章程对于一所大学的地位、意义及作用等,还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2.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在于大学是作为一个组织机构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的核心与灵魂,是大学发展的根本精神力量。大学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最高管理者,同时也是一所大学的精神领袖。一所大学的校长应当主动推进其大学精神文化的蕴育,促进大学精神文化的主动建构,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大学校长要明确和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大学的特色与使命;密切与师生交流,促进建设大学精神文化的向心力;积极创新文化,更新大学精神文化血液。大学校长根据自身的特殊性建设具有特色的大学精神文化,对促进大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现代大学制度与高水平大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发展的关键期,需要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发展中的各种体制机制.现代大学制度有利于推动高水平大学的持续发展.本文主要论述现代大学制度的演进及中国化的过程,研究我国高水平大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意义,并从理顺大学与外部的管理体制、完善大学内部的运行机制两个方面提出高水平大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4.
高校合并的关键是大学文化的融合。大学文化的融合要克服文化的异质性,发挥其融合性。要迅速完成管理体制的统一;加快学科融合步伐;构建新的办学指导思想;重建大学精神;关心教职工切身利益;以发展引领大学校园文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大学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知识论和政治论两种主要的大学观念。这两种大学观念前者以促进人心灵和品格的健全发展为目的,后者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两者都既有意义又有缺陷。我国大学由于在创办初期面临的"救亡图存"压力及"富国强兵"期待,几乎是"一边倒"地崇奉政治论的大学哲学,但由于长期缺乏国家权力自律的相应条件,逐步堕入政治功利主义和经济功利主义的泥坑,需要国家对大学政策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成长     
大学成长是大学由不完善到完善的成熟过程和不断扩大的过程,因而具有顺序性、独特性、历史性特征。大学成长中的问题包括"臃肿"、"争执"、"忙乱"、"埋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组织惰性、资源紧张、人才匮乏、制度失范、体制僵硬。促进大学成长,应该注重资源的准备与获得,成长战略的恰当选择,组织能力的建设,组织结构的建构,技术手段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在对大学思想进行探讨时,学者们始终绕不开大学理念、大学人和大学制度这三个关键词。在现实中,人们并没有清晰地认识和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常常出现重制度建设,轻价值理念与人文关怀的现象。雅斯贝尔斯曾从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出发,深入论述和阐释过三者之间的关系:大学人是大学的根本,大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大学制度是大学得以运行的外在保障。雅氏的大学思想对扭转时下工具理性迷信的世风和促进国内大学健康良性发展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华钢 《高教论坛》2007,(4):7-10,15
本文论述了大学功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大学理念是大学功能的理论升华,大学理念与大学功能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大学理念是上层建筑、是理论、是精神,大学功能是活动形式、是实践;大学功能是大学理念的实践基础,大学理念是大学功能的意识形态;大学理念指导大学功能,大学功能完善大学理念.大学理念与大学功能的内涵发展趋势,是大学功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上扩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学正从印刷文化向电子文化转型、从创造知识向应用知识转型、从学科向跨学科转型、从知性到德性转型。大学转型主要是通过不断变革其理念与制度以实现转型合法化,大学章程是大学理念与制度的载体,建设大学章程以凝铸电子文化时代理念、强调"应用性"价值、重构跨学科逻辑制度框架、融德性于制度设计,从而有助于大学实现科学转型。  相似文献   

20.
铸造大学之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铸造大学之魂”是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文化是大学之魂”深深地蕴涵在“育人是大学之本”和“科学是大学之根”之中,其核心是大学应当坚守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主要凝聚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的大学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大学赖以坚守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的根本。铸造大学之魂,对于大学办学来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应当与时俱进,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