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儒家和谐教育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 儒家将人视为宇宙的中心,认为只有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会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在儒家和谐教育思想中体现为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即使人成为“圣人”,成为“大人”。  相似文献   

2.
这里讲的儒家主要是指先秦儒家。先秦诸子在“以其道易天下”的同时,差不多都有一套改造人、培养人的理论。孔子也不例外。孔子、孟子、荀子,他们的人生理想(理想人格)就是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圣人成为统治者,就能施行王道,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儒家的内圣之学(也可称之为“成人”之学,或关于理想人格的学  相似文献   

3.
一、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儒家和谐教育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儒家将人视为宇宙的中心,认为只有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会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在儒家和谐教育思想中体现为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即使人成为“圣人”,成为“大人”。孟子认为,圣人具有“浩然之气”,那么浩然之气究竟是什么呢?“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王阳明的《〈大学〉…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在《易经》还是在《易传》中 ,“圣人”、“君子”的概念都频繁的出现。在《周易》的人格价值判断体系中 ,“圣人”、“君子”是理想人格的代表 ,具有“仁”、“义”、“谦”、“慎”等等美德 ,要达到这样的人格境界则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上都应有所努力。《周易》中的理想人格还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格理论或理想。儒家以“圣人”或“贤人”为理想的人格模型;道家以“真人”为理想的人格模型;墨家以“强者”为理想的人格模型,构成了我国古代理想人格理论的三大线索。  相似文献   

6.
在孟子思想中,追求完善的理想人格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其“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正是这一追求的生动体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特点。主要体现在:1.孟子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方面。在孔子的思想中,圣人这一最高层次的理想人格是一个憧憬之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彼岸世界,具有超验的性质。孟子则认为“圣人”这一理想境界并非可望不可及,圣人不过“与我同类”而已,具有现实性的特点。2.成就理想人格的途径方面。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理想人格是通过人人心中所固有的善性的展开而实现的,是自我向善的潜能的实现,肯定了主体的存在价值及现实人生的意义。3.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方面。孟子以积极的入世情怀,追求社会生活的完善,以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为己任,把追求理想人格与追求社会的完善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孔颜乐处”是儒家的一个传统哲学话题,体现了儒家由孜孜不倦修道至乐道的崇高境界。这种思想发展到宋明理学,经理学家们体悟升华,形成了一整套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的理论体系,在当前“孔颜乐处”依然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老子理想人格理论以“道法自然”为其理论基础,以“圣人无为”为其建构理想人格模式的方法和原则,并依此来使圣人处理世事,修养性情.进而使圣人在行为上彰显其自然无为的心态与作为,在主体内在精神上保持其纯真的自然状态.使内外相得益彰,双向并进,从而达到其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王弼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以其特有的解构和思辨功夫沟通儒道,在儒家圣人中注人道家自然的因素,把儒家的仁义道德价值与道家的自然任情价值整合为一。构建出体道通无的理想人格,可性其情的人格范式,体现出任情止礼的人格价值,奠定了魏晋名士人格修养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圣人是具有理想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的人。尽管在时间长河的淘炼中,“圣人”经过历史的深度整合,似乎变成某种抽象意义的表征,但在钱穆看来,圣人仍是一平凡人,他在历史文化中生成,在现世世界生活。钱穆始终强调的是,这种成圣的可能性普遍的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生中,圣人乃是于平实中见圆满,理想上一最普通的人格,即是一最高人格。  相似文献   

11.
“语”应该叫“中”、“华语”,或恢复“国”、“国语”的名称,这样既符合国际惯例,符合中国语的特点,而且也体现了中、华语课程应有的法律地位。中国语课程标准的理念、目的和要求应当体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体现中国语课程的个性特点,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即追求最优化结构、多元性明与创造性人格相融合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2.
“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仁爱的宽广胸怀、中庸的处事准则、重礼的道德规范、智明而圣的自觉意识、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不欺的为人品行等是其基本特征;其价值目标是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13.
儒家理想人格理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士大夫人格、君子人格和圣人人格,这三种人格的内涵和实现要求不同.古代士大夫追求的理想人格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君子人格内涵丰富,君子应具备仁、义、礼、智、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不息等方面的素质,强调扬善抑恶,塑造理想人格.圣人人格应具备“内圣外王”,“德业兼备”.这三种人格由低到高,是古代三个不同阶层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4.
圣人(王)、君子人格是孔子的道德人格理想目标,它是建立在“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基础上,为了培养和塑造圣人(王)、君子人格,孔子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人格准则以及“克己”的道德修养方法,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人格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李白的月亮世界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天才诗人,李白的月亮诗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的转变,使中国古代学中的月亮主题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不仅有灵魂飘逸的物境,更有饱含了作人格意志的“我境”,物我之境的交融显示出独特的意境之美,而月亮世界里的李白则以其独特的浪漫性渗透这称我之境,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和光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境界的核心是对人生价值的确认。它不但是对真实的存在和意义世界的追寻 ,而且体现为特定的理想人格。宋儒的人生境界展开于天人、群己、理欲等价值理论中 ,构成他们所理解的意义世界和理想中的世界图景。在宋儒看来 ,圣人就是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标准 ,圣人境界也就是他们所普遍追求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的理想人格以二重性的良知为哲学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个性表现,以伦理品格和审美品格的高度统一为价值标准,是道德修养与审美自由的统一。它既注重个体情感愉悦、追求精神自由与超功利又追求与天地为一的境界。“谦谦君子”、“狂者胸次”、“圣人气象”是王阳明心学视域中的三种人格典范,也是王阳明理想人格内涵的形象表达。  相似文献   

18.
儒家倡导"君子"人格,主张通过内心修养追求理想的道德境界;墨家追求"兼士"人格,主张实行"兼爱"原则以实际行动追求"兴利天下"的功利境界。从人生追求目标、素质涵养、处世原则、生活风格四个方面比较两种分属不同类型的人格,各具特色,存在不同又有相似之处。虽然它们自身不可避免地具有因封建社会历史条件带来的狭隘性、局限性,但对于建构现代社会理想人格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思想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与人的关系,在是亦不是之间,是一个悖论.悖论的一面是文如其人,文章是人写的,作者的认识评价思想感情总要在作品中表现出来.悖论的另一面是文不如其人,中国古代的文化人都以代圣贤立言为己任,但社会的黑暗不公又迫使他们随波逐流;文与人又存在着固定与变化、单一与杂多的关系.文章最能体现作者人格的是其格调境界与语言.  相似文献   

20.
天地境界是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最高境界,它既有“真”的意蕴、“价值”的意义,还有终极关怀的作用。天地境界在去除利害之束缚、消除有无、动静、内外之分别的基础上,达到超死生、齐凡圣的境界。天地境界的旨归在于给人类以终极意义上的关怀,这对于建立个体人格、建构精神家园无疑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