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沈阳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一名叫冯义华的战士给函授中心负责同志写了一封信和两篇言论习作,要求对他的习作给予评改。笔者受领此任,试作评改如下。先看这封信。XX:您好!我是一名业余爱好写作的基层小战士,工作之余总爱舞文泼墨,自己解除了苦闷,也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收获。一年来在函授学习中我严格按照教材提纲中的规定,认真学习了教材的内容,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可以说是受益非浅的,在每期的函授通讯中我都仔细翻阅,也打至阿零的突破。但是却没有给函授中心写过一篇稿子,刚收到的第11期函授通讯看到有一篇函授学员李志写的…  相似文献   

2.
新闻有多种功能。功能之一,是宣扬先进,树立旗帜,倡导良风,净化思想。这也就是大家平时经常说的那种所谓表扬好人好事。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报道在体现这个功能的时候,必须认真而严肃地自问:我准备采写的这个好人好事,应该不应该提倡?能够不能够学习?我们希望学员们不要轻率地匆忙地作出决断,最好是反复推敲深思熟虑一番,然后再决定:写还是不写?要写该怎么写?我们从大量习作中选出3篇有一定代表性的习作,不妨当作几道试卷,请学员们先考考自己。试卷之一:学员贾彦峰报道:6月3日,某师进行尖子连队对抗比武,400米障碍单项比…  相似文献   

3.
《新闻战线》总编辑: 上次我冒昧寄去一篇有关改进会议活动报道的稿件,已在第三期被刊用,我是既高兴又感到有压力。高兴的是我的第一篇心得文章能在贵刊上得以发表,同事们说,“《新闻战线》是起点高、要求高、质量高的刊物,发表文章不容易。”压力来自于您作为国家级刊物《新闻战线》的总编,对一名素不相识的基层新闻工作者的一篇普通投稿,处理得如此认真,值得我们学习。我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足两年的年轻人,有什么理由不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工作呢? 前几天,我又收到贵刊编辑写来的一封信,鼓励我再接再厉,多写精品,并…  相似文献   

4.
往日里总是抱怨编辑“不识货”,净“枪毙”自己的稿子,有时甚至怀疑:是不是编辑水平有问题,是不是因为不认识编辑才上不去稿?今年5月,我到军区《前卫报》社学习。到了报社,我认为发稿的机会来了,一连送给编辑们十几篇“大作”,结果自己在“废纸篓”里又捡了回来。我调整了一下自己的表情,(真想照着镜子看一下是否自然)把~篇精心润色的军事稿件送给了编辑。那名编辑看了看稿子,说道:“这篇稿子同以前的那几篇一样,没有深度,写稿子的时候,心里一定要装着一套日常的工作思路,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报道什么内容,要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5.
老师:12月15日上午,我们军长冒着风雨驱车几十公里到我们部队看望新兵。这事感动了我,当天进行采访,晚上整理好稿子。第二天去审稿时,首长说军一级干部少报道,最好不报道。听这话,就知审稿(盖章)无望。三天来我心里很不安,反复逐句通读稿子,没有什么不当之处,写下的都是真情实景,要说这篇新闻真实否,是百分之百的真实。这篇稿子我觉得素材很好,有新闻价值。在此烦老师审阅一下,如不能报道军一级干部。就算了,稿也不退了。(稿子附后)敬礼!编安!学生:李容将军,来到新兵班12月15日。风,呼呼地刮;私哗哗地下。上午11时…  相似文献   

6.
谢顾问;我是军报第7届函授学员,有一个问题向您请教。每当我采写了新闻稿件给同行看或寄给编辑时,人家总是说我写的稿子缺乏血肉,很“空洞”,这是什么原因呢?有办法克服吗?55310部队杨少清杨少清同志:“空洞”,就是言之无物。你能在同行和编辑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稿子存在“空洞”的毛病,这很好。“树有根,水有源”,稿子的“空洞”也是有原因的。——讲道理太多,必然空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稿子主要靠摆事实取胜,+。果在一篇消息(一般8O0字以内)中,议论过多,甚至超过了事实所占的比重,那就会给人以“空”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谢顾问:前不久遇到一件这样的事:某医院破格为一个住院费不足的被撞伤的司机办理了入院手续,并使这位司机转危为安。可由于我采写这篇新闻晚了一步,加上稿子还要—一核对审查,稿子送到报社后,编辑说“过时了”。可也有人说,新闻过了时也可以“抢救”,是这样吗?52973部队刘喜刘立同志: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倘若等新闻变成旧闻时再去采写,那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新闻单位总是偏爱一两日内发生的鲜活新闻事件,而对那些过了时的新闻,总是忍痛割爱,“枪毙”了事。然而,对于作者来说,是否稿子因为“过时”而被枪毙,就…  相似文献   

8.
第8届新闻函授开学不久,学员吴定新随部队执行演习任务,往返3个月。第二季度他才开始读书写作。就像行军掉了队的战士,他抖擞精神加快步伐赶队。他是战士报道员。几个月下来,他憋足劲儿,一气写了70多篇新闻。除了一篇152个字的短新闻在《人民前线》见了报以外,其余的大量习作,大都“泥牛入海”无消息。习作变成了铅字,按说应当高兴。可是,吴定新兴奋不起来。他不满足,不气馁,不服输。8月初,他整理了19篇消息、8篇通讯、2篇言论,寄给教务处。目的并不是企图通过函授中心传递稿件“曲线见报”。正像他在来信中说的那样,“我的愿…  相似文献   

9.
有位士兵战友,伴随来稿寄来一封信,说是自己无意之中写给这个栏目的一篇稿子见了报,于是一下子从战斗班排被借调到政治处机关,乐此不疲,一下子又寄来4篇稿子。我认真看了这4篇稿子。遗憾,没有一篇能见报的。  相似文献   

10.
初学新闻写作,我很痴迷。一个月就往报社发稿30余篇。可几个月后,都如泥牛入海──毫无消息。但我没有心灰意冷。一天夜里我拿出昔日的底稿反复琢磨,突然发觉其中的《连长,能否与我谈谈心?》这篇稿,题意很好,就是条理有些紊乱,于是我又对原稿认真加工修改眷清,把稿子寄了出去。十余天后,竟被《解放军报》刊用了。这篇稿子,使我尝到了甜头,我也悟出一个道理:上稿本必凭关系,“熟了的瓜自然有人采”,已经被枪毙的稿子中也有基础好的,只要认真加工,仍可使它起死回生。从此以后,我写稿不图写得多了,而是一篇稿写了改,改了又…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软新闻”?怎样写好“软新闻”?这里面既有新闻理论问题,又有新闻写作问题。一次点评不一定能说清楚。为了认真地进行业务探讨,我们先请大家看一篇学员习作。老挝山羊归国记1994年5月14日上午8时。晨雾笼罩下的西双版纳边防某团“零公里”哨所。此时,中央电视台驻成都记者站的普晓东\关飞二人正在精心地拍摄一个象征中老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历史性画面:老挝帕卡检查站站长向旺通一行四人正在同中国驻军领导和哨所官兵挥手告别;8只膘肥体壮的白色山羊和四只可爱的小羊羔在老挝官员的驱赶下,正一步步朝老挝国土上走去,它们不…  相似文献   

12.
谢顾问:常听一些编辑在评论我的稿子时说:“你的稿子写的都是好人好事,很难见报。”我不明白:为什么“好人好事”稿难以见报?(沈阳)海松海松同志:一般说来,写好人好事的稿子是难以见报的,特别是为全国全军性的大报投稿。这是为什么呢?据编辑们讲,凡写好人好事的稿件,往往有以下弱点:一是新闻事实不突出不显著。新闻媒介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应当是显著的能引起读者关注的新闻事实,尤其是全国性的报刊、电台、电视台,要求新闻事实更重大更显赫更过硬一些。倘若是司空见惯的好人好事如扶老携幼、拾金(小量的)不昧、助人为乐等…  相似文献   

13.
今年3月份,我应邀参加了《新闻矿工报》社召开的全局骨干通讯员培训工作会议。在会议正式召开之前.报社先对我们参加会议的56名通讯员进行了新闻基础知识的简单测试。试卷一发到手,大伙都有些茫然。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消息?其写作特点是什么?诸如此类的简单问题,要准确地写出它的概念来,都感到并不那么轻松。这么简单的问题,对于我们这批骨干通讯员来说,应当说并不陌生。有位老通讯员,发了400余篇稿子.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级大报上也见过稿。他竟然也无法准确地写出这些常识性的新闻概念。还有的说,新闻知识学得再好,也…  相似文献   

14.
“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远志有句常说的话:“新闻,是跑出来的。”又说:“我是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这是他的一个信念,也是他的切身体验。在海南,“物价,以前是报道空白,甘远志跑出了源源不断的新闻:交通,以前少有报道,甘远志跑出一篇篇稿子:药品,以前很少涉足,甘远志将其跑成了‘富矿’;电力,以前少有问津,甘远志把它跑成了热门。”  相似文献   

15.
谢顾问:我入伍不久,新兵一下连就“钻”进业余写作的天地,还参加了第七届军报新闻函授。虽然努力,可至今未见成效,一篇稿件也没见报。于是,一些战友劝我:“别瞎折腾了,在基层连队摘报道还能成什么‘气候’?”我不知道应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帮我一把。87060部队甘崇堂甘崇堂同志:一个人能否成才,主要的不在于他在何处干什么,而在于他怎么干。俗话说:“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从这个角度看,决不能把在基层搞报道说成“瞎折腾”、“成不了‘气候”’。当然,不能否认,在连队搞报道是很艰难的。一是接触范围小,一个连…  相似文献   

16.
回想初学写作时,我把多写多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认为“熟能生巧”,只有多写稿才能多上稿,也才能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我坚持每周写3至5篇.有时一天就写两三篇,不久果然陆陆续续出来了一些“火柴盒”、“豆腐块”,为此领导还表扬了我。几年过去了,可回过头来看,并不令人理想,因为发表的与发出的悬殊较大,更不用说什么重头稿子了。这使我一度陷入困境和苦恼,为什么写作水平上不去呢?原因在什么地方?一次,组织推荐我参加了上级举办的新闻骨干培训班。来自各新闻单位的“老记们”给我解开了这个谜:这就是平时只注重了多写,见啥…  相似文献   

17.
不当嘴把式     
编辑自然是以编稿为主的.不像记者以写稿为主。那么,是否编辑只会改别人的稿子,或指导别人改稿子,就算合格了呢?不然。先听听一位作者在日记中写的一段话吧:“我尊敬每一位编辑,但不佩服每一位编辑。有的编辑不过是嘴把式,谈起别人的稿子头头是道,鸡蛋里也能找出骨头。可自己呢,却拿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你既然不会写,又有什么资格修改或指导我修改我的文章呢?”话虽尖刻了一些,然而对我们编辑来说,实属苦口良药。其实,从来都不会写文章的编辑是没有的,绝大多数编辑都有从写到编的经历,只不过有的人自当了编辑之后,手变做…  相似文献   

18.
谢顾问:我虽初学写报道,却深知“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可有的老通讯员常常这样提醒我:学习写稿要脑瓜灵活,有点“超前思维”的本领。这不是在让我写假报道吗?因此,我要问:采写新闻是否需要“超前思维?”32837部队方节初方节初同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什么叫“超前思维”。所谓超前思维,通俗一点讲,就是指预见性考虑问题的本领。那么,采写新闻需要不需要这种预见性呢?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从这个角度讲,事实在前而报道在后,是用不着预见性的。但实际情况又没有这样简单。其一,一个重大…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适应报业市场的竞争,今年各家报纸纷纷进行新闻改革。原先那些纯工作性的一村一店的报道不搞了,记者自己采写的稿件相应增多了,这对写惯了这类稿子的通讯员是个很大的冲击。 基层宣传干部和通讯员如何适应这个改革呢?我个人体会是要敢与记者争夺版面。截止4月底,我在《湖北日报》发了好几篇自己满意、领导也满意的较有份量的稿子。如 4月 10日 A2版刊发的《武当山游客量为什么增长慢》,2月14日A1版刊发的《武当山庙产不再是“唐僧肉”》,以及与记者合作稿子《武当山精心筹办“旅游套餐”》(3月21日B1版),《武…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人到三十不学艺,可我正是这个年龄走上了新闻写作这条路的。1998年秋天,我所在的河北省清河县农发行行长看我文字基础还可以,让我搞宣传报道。我自知才疏学浅,可又不敢推辞,只好硬着头皮干了起来。凭着自己干什么工作都尽心尽力的热情劲,半年时间就赶写了几十篇稿子寄出去,结果仅是在《邢台日报》上看到一篇几十字的“火柴盒”。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搞报道的“料”。迷茫之时,我被农发行邢台分行推荐,于1999年初参加了《邢台日报》新闻培训班,经过编辑老师们的点拨,我很快悟出了:写新闻,光有热情还不够,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