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晚唐诗人李商隐素有“兼济天下”的士人理想,一生为仕途奔波,却对佛教有了虔诚的信仰,这看似矛盾,实则折射了一个封建社会末路文人的痛苦人生,折射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2.
晚唐诗人李商隐是中国古代诗人中刻意追求意象美的杰出代表,他的意象创造,是一个连锁式的艺术审美过程。义山诗的意象类型多种多样,尤以象征性意象的创造最具特色。李商隐的意象创造顾及了“意”与“象”两个方面:即要将深邃丰厚的主观之“意”,出色地客观化,也要将赏心悦目的客观之“象”,出色地主观化。艺术直觉的心灵化表现和艺术视角的新颖化选择,使李商隐的意象创造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3.
刘卫平 《文教资料》2010,(10):17-18
李商隐是晚唐杰出的抒情诗人。在晚唐诗歌创作的各个流派中,“温李”一派为大宗,其内部以温庭筠和李商隐为正宗。而李商隐又不限于这一派的正宗,他综合了前人丰富的艺术成果.融汇铸合成自己独特的情深词婉和风格.他的成就和影响超越了“温李”诗派的范围,达到了晚唐诗坛的高峰。  相似文献   

4.
晚唐是个特殊的时代,大多数诗歌为感伤之作,杜荀鹤的诗亦不例外,悲苦凄凉之声似乎尤为明显。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坎坷的个人经历,使诗人对佛教的“苦谛”、“空无”、“性净”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从而使杜诗多了一层佛性禅心。挖掘杜诗的佛禅元素并分析诗人这种佛禅情结的原因,对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杜诗甚至晚唐诗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晚唐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因与杜牧齐名,因此有了“小李杜”的美称。晚唐诗歌虽然失去了盛唐诗歌的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进取,使诗歌的国度仍然一派绚丽灿烂,李商隐便是晚唐诗人群体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更有独特的风格,绣织丽字,镶嵌典故,  相似文献   

6.
唐代士人入仕与入幕有着内在联系。因此,有唐一代不少士人都有过幕府生活经历。晚唐诗人李商隐就是在经历了多年幕府生活的失意之后而成就为一代大诗人的。他善于把自己独特的生活际遇和人生感悟转化为优美的诗篇从中折射出晚唐社会的政治气氛和士子精神面貌。他的诗融进他的幕府生活感受和切身体验,在唐诗创作的退潮声中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  相似文献   

7.
佛教“苦谛”与杜荀鹤诗的身世之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山林隐逸诗人中多叹老嗟卑之作,在杜荀鹤诗集中,更是充满了感伤身世的凄凉戚苦之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饱经坎坷、屡受摧挫的人生体验使他不得不信解佛理禅意,尤其是对佛教“苦谛”深有体会:另一方面也因为与佛门有较深渊源,所以对世事人生有比一般人更深的感悟和更多的感叹。这种身世诸苦的诗篇,反映了封建社会部分文人的心灵归宿与精神结局。  相似文献   

8.
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写情闻名于世,一千多年来,关于李商隐诗歌的接受和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晚唐到明末;明末到1978年;1979年至今。李商隐诗歌研究存在着六个障碍。研究李商隐贵在“原”商隐诗歌之“始”。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咏史诗以“以古鉴今”和“借古讽今”为主题,沉郁深婉,悲壮朦胧,反映了晚唐发展起来的细约幽美的审美情趣,开拓了以含蓄为特征的诗美境界。晚唐韩愈等人,宋初西昆派诗人,直到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等人,在诗的风格上都师法李商隐的咏史诗。其作用与影响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关“苦吟”诗派诗论的理论内涵进行了论析和探讨。中、晚唐的“苦吟”诗派的理论表述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和历史背景。除了社会现状和诗歌发展阶段的因素外,诗人潜在的“自苦”意识是其深层的心理依据,而这一心理依据是与中国文士的传统人格观念密切相关的。在中、晚唐“苦吟”诗人的作品中,在关于“苦吟”的诗论以及唐代诗歌创作论的演变中,这一特点都有着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初初中语文课本上选了一首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是他在四川给人当幕僚时寄给妻子的诗。妻子问他:“你到底什么时候回家呀?”他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首诗感情深挚,明白如话,非常美。七十年代有一部电影名叫《巴山夜雨》,就是从这首诗中取名的。李商隐是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也是唐代诗坛上最亮的星座之一。他的诗精美艳丽、颓废感伤,像盛开的罂粟花一般迷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任何人都未曾像他这样,把内心的绝望表现得如此美丽。这一主题既与晚唐那个毫无希望的时代相吻合,更与李商隐本人的生平遭遇和个性有关。他是个苦孩子,9岁便死了父亲,他跟母亲扶柩从浙江回到家乡河南,”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境况极为艰难。但他又是个发奋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晚唐抒发人生悲慨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李商隐,其悲情的产生究其原因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背离、冲撞出来的结果。这其中包含有身世、政治、爱情、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3.
晚唐诗人李商隐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内心情感的优秀诗人。在他的诗中,"雪"意象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故乡、仕途、美人是雪意象在他的诗歌当中三种最常见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造成李商隐人生悲剧的原因,一是晚唐时代政治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其中尤以党争的影响最为重大,使得他的政治理想在现实环境中必然落空;二是诗人自身性格情感的内在矛盾冲突,他的家庭出身、自负与自卑相扭缠的性格、对高洁脱俗品格的追求以及多情善感的特点,是导致他人生悲剧的主观原因。两者相互作用,成就了李商隐的悲剧人生和诗歌特质。  相似文献   

15.
晚唐诗的经典诗人李商隐的研究在其当代已经开始,历千余年而势不稍衰。无论在创作还是理论研究方面,李商隐都无愧是历代诗坛所热切关注的焦点。唐以后的诗史上,李商隐取得了与李白、杜甫并驾齐驱的文学地位,诗史同样回荡着李商隐的“声音”。研究成果汗牛充栋,遍被华林。至清代,伴随着清学术的空前发达,李商隐的研究也达到巅峰。  相似文献   

16.
<正>所谓“红尘”,旧时指繁华的文明的社会,也泛指人世间。佛教红尘观就是佛教对人世间的看法,是佛教对社会人生现象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集中体现在佛教的基本教义中。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宣传“四谛”和“十二因缘”。这套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红尘世界是苦的,只有信仰佛教才能找到摆脱苦的道路。佛教对红尘人世的看法是认为现实世界就是一  相似文献   

17.
李商隐是晚唐杰出的抒情诗人,其诗歌创作运用了很多隐喻手法。李商隐诗歌隐喻可总结为实体隐喻、方位隐喻、结构隐喻三大类概念隐喻。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网络模型挖掘李商隐的心智空间及诗歌文本的深层意义,并通过结合李商隐的性格特征、人生经历以及社会语境等方面,探寻李商隐诗歌隐喻构建的动因。  相似文献   

18.
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本有“欲回天地人扁舟”(《安定城楼》)的抱负,却一生清寒潦倒,得不到实现抱负的机会,因此始终郁郁不得志,至苦之情和难言之痛郁结中怀。他常寄情于物,写下了不少的咏物诗,幽伤要眇,往复低回,感人至深,其艺术手法则多种多样。李商隐对生活中某一事物偶有所感,便从一点生发开去,力求感受的真切和形象的  相似文献   

19.
晚唐诗人韩握,八岁能诗。他的父亲韩瞻,与李商隐是同年进士,又是连襟。公元851年,李商隐赴梓州为节度书记时,韩握随其父前往送行。他即席作了一首诗送李商隐,这首诗写得不错,在坐的宾客都很吃惊。李商隐也很赏识这首诗,五年之后,还经常追吟诗中“连宵侍坐俳徊久”之句,认  相似文献   

20.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政治诗虽不及他的爱情诗为世人瞩目,但却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性,在晚唐江河日下的社会形势下有着特定的历史意义。解读李商隐的政治诗对于了解诗人的创作思想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