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基本精神。儿童是在游戏中长大的,喜欢游戏是儿童永恒的天性,也是儿童原始状态心理的直接显现。游戏在儿童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儿童文学要想迎合儿童的审美心理,得到广大儿童读者的认可,就应该把“游戏精神”放到儿童文学的重要地位上来。  相似文献   

2.
游戏对人类尤其对儿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集中表现在满足儿童那种要成为独立个体的愿望,发展儿童的创造激情。因此,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衡量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价值的重要指标。从历史变迁的角度看,游戏精神几经沉浮,人们对它的态度也是毁誉不一,但游戏精神仍以其强劲的生命力而顽强存在,表现出它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不可或缺性。  相似文献   

3.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要素之一,它在儿童文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综合来看,游戏精神的内涵可归纳为三点:快乐原则、幻想原则、自由原则。这三大原则在辽宁儿童文学作家群的创作中表现非常明显,并且在三者的相辅相成中,建构了一个个极具艺术感染力和审美吸引力的儿童文学世界,为儿童撑起一片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  相似文献   

4.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精神,它是一种对儿童自身精神和生命力的尊重与张扬。在新时期儿童小说的创作中,这一美学精神表现得最为显著,作家们在人物关系的设计上、故事情节的设置上、叙述语言的表达上都给以游戏化处理,使文本呈现出欢快活泼的游戏格局,表现出一种类似于酒神节的动态狂欢,让小读者沉浸于狂放的气氛中,获得游戏的快感和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5.
儿童文学需要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是形成人类审美态度的由来。游戏不仅是幽默美学的深层根基,也是怪诞美学的深层基础。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中更多地体现自由性和幻想性。文章探讨了游戏精神的内在实质并提出了目前中国儿童文学更应注重文本性和娱乐性。  相似文献   

6.
站在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走向的角度审视了周作人对儿童文学的思考。他认为 :儿童文学只有在承认、理解儿童的社会环境中才能生成 ;真正的儿童本位作品必须是充满幻想的神奇趣味与游戏愉悦的“忠实记录” ;运用这种儿童文学作品影响儿童 ,对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基本素质很有价值。这些真知灼见对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健康发展和小学素质教育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幼儿不断发展的认知能力和不断喷涌的想象力是能量无限的游戏"永动机",是趣味和快乐得以产生的心理源泉。具体到儿童文学阅读接受,幼儿文学可谓幼儿的一种想象游戏。其内在精神旨趣和价值趋向,就是建立在表层"快乐体验"基础上的游戏精神。在幼儿文学中,游戏精神往往具有两种形态:"无意思之意思"和"有意思之意思"。游戏精神在幼儿文学审美范畴里的表达,核心是文学性和教育性的多元融合,其游戏意味是复合、多元的。  相似文献   

8.
邓琴 《文学教育(上)》2013,(17):110-112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重要的美学品格之一。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媒介的兴起和普及,影视、电子游戏中的技巧、方法及内容等也进入到儿童文学的视野,给儿童文学带来全方位的变化,在新媒介环境的影响下,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也呈现出丰富的面貌和形态。从游戏精神的内涵入手,分析游戏精神的的文本呈现形态,探讨新媒介时代游戏精神与儿童文学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推动儿童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儿童文学作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广泛进入教材,这不仅因为儿童文学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更重要的是它培育着学生的精神,促进着学生的精神成长。一、精神营养——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追求儿童文学以儿童为本位,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关注儿童心灵世界,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呈现出其他文学作品所不具有的“清晰、明确、温和、美丽”(托尔斯泰)。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展示着最活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儿童精神。它所显示的“时代·民族·儿童”的鲜明主题,半个世纪以来已成为中国和世界儿童文学中的重要话题。文章以民族儿童文学的创作实绩证明,“时代·民族·儿童”既是民族儿童文学选材立意的题旨概括,也是民族儿童文学审美形态的创作特征。它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交融中的嬗变与衍变,显示出民族儿童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勃勃朝气,显示了儿童文学民族性理论的丰富和深化。  相似文献   

11.
以儿童为隐含读者的儿童文学,是否应该具有多义性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从文学作品的接受特点、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以及因为"童年"一词不断被建构出新的含义来看,同样的作品也被时代不停地赋予新的内涵。所以,儿童文学作品的多义性不仅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发现作品的多重含义也是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之一。  相似文献   

12.
启蒙文学鲜明地在“五四”运动中凸显出来之后,政治精神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压抑着文学中“人”的存在,文革后,“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得到重申,使启蒙文学发生了流变,政治层面上体现出对人主体性的诉求,美学层面上则是对生存之美的审美追求,尤其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启蒙也以新的姿态时人们的生活发生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项研究基于自建双语金融英语翻译教学语料库,参照社会建构理论——认知学徒制理论框架,遵循语料库翻译教学的特性,建构了新型的金融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并对此教学模式开展了教学实验。通过一系列的质性、量性效度验证,此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金融英语翻译能力有效,并支持了前期研究假设。  相似文献   

14.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占相当比重的人物传记可当悲剧文学作品视之,在中国悲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继承了中国古老神话的悲剧精神,吸收了先秦散文的悲剧素材,发展了屈原悲诗的抒情特点。《史记》之后我国大量的悲剧文学作品,无论从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还是从悲剧审美艺术上都受到《史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儿童受众的角度出发分析,电影《女巫》改编中的美学策略确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对游戏精神的稀释、恐怖艺术的失范和家园主题的淡化。这些不当的改编减少了原著的魅力,也对儿童观众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儿童文学作品在电影改编时必须得当地应用美学策略,考虑其观众的特殊性,把握好游戏精神的精髓和恐怖的“度”以避免负面创伤的产生。而作品若能涉及有关人性、人生思考的主题,则更利于引导儿童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译者要考虑儿童的心理、认知、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特点。接受美学重视读者,把读者的接受放在首要地位。文章根据儿童文学的特点和要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方法和技巧,以期引起广大翻译者的关注,从而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个民族的文化,由于其文化生存的土壤、文化生长的环境、文化生发的气候的特异,必然会形成一个民族独特的悲剧精神和美学价值判断,文学作为文化精神的载体,也必然因其独特的文化语境而呈现其差异性。本文主要通过中西悲剧文本中关于悲剧成因的解释及悲剧主体反抗走向的挖掘,对中西悲剧的艺术个性差异,特别是透过这种差异所折射出的悲剧精神之特征作一探讨,从而对中西文化差异性之形成渊源从文学角度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承担着引领整个社会先进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使命。人文精神的培养只能在一定民族文化传统之下完成,民族文化是构成人文精神的历史基础.古代文学课程所具有的哲学思想、历史思维和文学审美特质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民族文化传统资源,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应善于挖掘本学科中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塑造与培养的知识和因素,采取合适的方式加以拓展,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玩”的文学:幼儿文学的游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戏对幼儿来说不是一种剩余精力的简单耗费,而是包含了学习、创造和娱乐层面的多重意义。幼儿文学是幼儿体验游戏的一种特殊场所。幼儿文学从内容、语言、体式到内在精神,都体现了一种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游戏性。这种游戏性以语言作为最基本的承载物,其游戏内容主要也是在语言的层面上展开。幼儿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对于童年内在生命精神的理解和尊重等深层内涵,构成了幼儿文学所独特的游戏精神,这既是一种天然的童年游戏趣味,意味着一种充沛的童年生命能量,也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游戏,意味着一种严肃的童年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20.
学前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念、提高儿童的智力、陶冶儿童的情操,进而使儿童获得全面的发展。文章主要阐述了学前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针对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音乐教育从审美教育范式到反思性实践教育范式的转变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