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结合相关气象、水文、灾情资料,从致灾因子、灾情以及减灾预案等方面对2005年10月2日登陆福建晋江和龙海的“龙王”台风灾害链巨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地区主要致灾因子是狂风、内涝、积水等,而农村和郊区地区则主要是狂风、洪水、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造成巨灾的原因是登陆台风“龙王”引起的灾害链、福建中西部多山地和丘陵、山地性河流(比降大)等自然因素和防洪工程落后、灾害预警机制不够完善、人们防灾意识不够强、灾害风险转移机制不够成熟等人为因素共同造成的.根据巨灾区域差异和成因分析,提出城市地区和平原低地应重点防御内涝,沿海以防御大风和风暴潮为主,山区则应重点防御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虽为内陆地区,但从整个大环境看仍处中国东南沿海,在福建及浙江沿海登陆的台风均易对金华地区产生影响。结合历年台风统计资料,台风对金华地区有风力大、短时强降雨的影响。强化结构抗风设计,尤其要重视附属结构、临时结构的抗风设计,可以减少风力破坏;进行工程防护可以减少短时强降雨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止山洪、滑坡、泥石流、城市内涝等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第0418号台风所形成的狂风、暴雨、风暴潮对福建省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防御台风需要加强防灾工作建设、加强台风灾害预测、建立防灾信息系统、加强灾前准备和灾后自救、及时进行灾害损失评估、加快防灾立法,以促进福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台风灾害经济损失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香 《莆田学院学报》2007,14(2):97-102
根据福建省主要气象灾害数据库(1980—2005年)资料,采用台风灾害灾损度TDD和环境不稳定度BW要素,构建了福建省台风灾害经济损失指数TDs(灾损度指数)指标,对福建台风灾害经济损失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利用台风灾害灾损度指数对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价方法可取,它不受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限制,可比性强;福建省台风灾害灾损度指数呈波动上升,这与台风灾情加重和福建省环境不稳定度加大有关。建议福建省防御台风的主要措施应是:在提高台风预报和抗灾水平的同时,恢复环境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常考考点】*台风、寒潮、暴雨、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各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其防御措施仍是考查的重点【知识梳理】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  相似文献   

6.
山地是中国地貌类型的重要组成,其自然条件和环境复杂,容易孕育出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多种多样的山地灾害,从而造成大量的危害.华蓥山作为川东地区的重要山地,存在着分布广泛的山地灾害.研究其山地灾害的成因和类型对制定华蓥山地区的山地灾害防治措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灾害与灾后重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5—12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造成特大地震灾害,同时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汶川地震及其次生山地灾害,给灾区的城镇乡村、道路交通、水电工程、生态环境、水土资源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破坏。本文初步分析地震发震机制及其影响,同时对次生灾害、灾情进行初步的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灾后重建工作中的科学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灰关联的方法建立台风灾害灾情指数的评估模型,选择台风路径预报误差等16项影响因子作为模型的输入指标,利用模糊数学和灰关联的方法获得致灾能力、受灾体暴露度和受灾体御灾能力指数,从而确定台风综合影响指数的回归方程.通过建立直接经济损失等典型灾情损失因子的最优幂数回归模型,实现浙江台风灾害的损失评估.最后,开发基于灾损评估模型的Web GIS台风灾害服务平台,系统经过测试,可以稳定良好的运行.同时,使用本系统,可以为台风的防灾减灾提供建议和支持.  相似文献   

9.
新闻背景:今年我国遭遇了1998年以来同期最重的灾情。截至9月11日统计,旱灾、洪涝、台风、地震、雪灾、低温冷冻、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共造成2295人死亡,564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1320.8万人;倒塌房屋  相似文献   

10.
《中学文科》2006,(7):47-48
【常考考点】 台风、寒潮、暴雨、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 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 各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及其防御措施仍是考查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方雅琴 《地理教育》2014,(1):116-117
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遭遇内涝灾害,损失惨重。2012年7月21日,北京突降大暴雨,全市190万人因此受灾,其中79人遇难,经济损失近百亿元。2013年9月22日,台风“天兔”挟狂潮暴雨登陆广东,汕头老城几乎全部被淹,汕尾市至少10人死亡……城市内涝频发,不仅给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也严重影响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城市内涝产生原因很多,  相似文献   

12.
以福建省为例,根据台风灾害承灾体特征,构建了台风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对福建省台风灾害承灾体脆弱性时空动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台风灾害脆弱性呈明显上升趋势;三个时段承灾体脆弱度统计表明,脆弱度差值和平均值呈不太明显上升,但高值县数明显增多,而低值县数明显减少;空间分布不均,脆弱度高值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体现福建人口经济地区差异明显。台风灾害承灾体脆弱性时空趋势评价可为福建省制定区域防灾政策和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建议脆弱度高值区应该成为福建防灾减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方雅琴 《地理教育》2014,(Z1):116-117
正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遭遇内涝灾害,损失惨重。2012年7月21日,北京突降大暴雨,全市190万人因此受灾,其中79人遇难,经济损失近百亿元。2013年9月22日,台风"天兔"挟狂潮暴雨登陆广东,汕头老城几乎全部被淹,汕尾市至少10人死亡……城市内涝频发,不仅给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也严重影响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城市内涝产生原因很多,在此,笔者从地理角度简单分析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一、我国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城市内涝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楚雄市西部地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调查分析,阐述了该地区滑坡泥石流的特性及灾害区域分布、发展演化趋势,从而针对该地区滑坡泥石流灾害现状和特点,提出了研究性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北京是地质灾害多发城市,通过对门头沟清水镇某建设用地进行调查,确定了评估区内主要地灾类型为泥石流、崩塌、滑坡及断裂。在此基础上,运用量化评分、赤平投影等方法,对上述地灾类型进行了评估。认为区内石流沟属轻度易发,危害性小;崩塌规模小,危害程度不大;虽然有产生滑坡的条件,但因年降水量小,故滑坡致灾性小;区内亦未发现因断裂造成的破坏现象,故断裂对场地稳定性影响不大。这为下步工程建设和地灾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今年,云南省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进入汛期以来,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性强降雨,致使全省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洪涝、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德宏、怒江、保山丽江等州市灾情较为严重。此外,月10日,昭通市鲁甸县也发生了里氏5.6级地震。灾情牵动万人心,校园如何?师生安否?近日本刊记者兵分几路,再赴灾区,去看一看那儿的学校、那儿的老师和那儿的学生。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初期,基层政府对灾害的应对机制发生了明显变化,政府的动员能力空前加强。缕应对机制的成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动员机制、信息沟通机制、灾后重建机制。以1959年登陆福建的台风灾害为例,对其进行考察,可为现阶段我国灾害应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云南历史上的灾害记录,早期以地震、水旱、疾疫等自然灾害为主。元明以降,随矿冶业及山地农业的发展,灾害频次增加,相关记载逐渐增多,新增泥石流、滑坡、山崩、塌陷等地质灾害,低温冷冻、霜雪、火灾、风灾等也日渐频繁见诸记载。云南灾害记录存在简单、古略今详等普遍性特点,也有边疆政治控制及民族、区域性特点;明以前自然灾害多,明以后自然灾害与环境灾害交互发生,20世纪以后环境灾害频次增加,灾害链特征日益凸显,制度尤其经济政策是环境灾害的诱因。  相似文献   

19.
热带风暴“北冕”于2008年8月8日从北部湾登陆越南,越南国家防汛总指挥部10日对外发布信息说,截至10日6时,越南北部地区因“北冕”引发的洪水灾害造成79人死亡,39人失踪。风暴引发大雨和山洪暴发。导致至少800栋房屋被毁,许多地区遭遇山体滑坡,部分地区交通、通讯中断。越南副总理黄中海当口发布紧急命令,要求受灾省份立即行动,搜索、营救失踪人员,  相似文献   

20.
现代城镇化一个特点就是城市规模原来越大。而我国同时处于世界上2个地质断裂带边缘,是一个地震频发国家。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世界上几乎所有类型的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受到各种灾害的影响。地震、水涝灾害、旱灾、气象灾害还有山地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发生频率高、灾害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