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高职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学科体系"、"宽基础活模块"、"项目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四种课程开发模式既有优势也有不足。技术研究、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四轮并进"的新型课程体系改革模式和运行机制,突出解决了学习内容与职业行动联系不紧密、课程项目与师资队伍难满足教学要求、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及内部运行不良好等难题,有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创造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程欣 《辽宁高职学报》2008,10(2):64-64,91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不科学。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对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开展项目课程建设,重新构建专业项目课程体系,提高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解决了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课程模式的不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比分析了现行普通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试点项目“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了基于课程学分权值分布与岗位技能、技术研发、生产管理的课程反馈系统建设思路,以期建成满足行业标准与规范的动态发展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推进专本一体化衔接模式的实践与提高。  相似文献   

4.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体系的特点、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方法与课程体系构建原则的研究,得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应是以文化素质课程为基础,以职业技能模块化课程为核心,以知识延拓课程为提升的三位一体结构.其中职业技能模块化课程既有每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又有模块化课程后的综合实训,真正做到“课证融通”、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5.
2003年8月以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为试点,经过5年多的努力,学院在高职项目课程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探索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构建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高职项目课程模式,开发了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了系列项目课程教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培养了一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国外高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双元制”模式、CBE模式、CBET模式、合作教育模式、NIIT模式等。借鉴国外高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我国高职二年制课程体系建设的做法应为:专业教学设计应定位准确,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就业为导向,确立专业核心课程,坚持“双证书”制度,开发“嵌入式”课程,加强外语和计算机课程,突出实践性教学,改革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公共基础课教学。  相似文献   

7.
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纵观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实际情况,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统一、以学制衔接为主的衔接模式、课程衔接体系和专业设置不连贯、技术技能等级衔接不畅通是存在的显要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源自社会、政府和学校三个层面。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设定连贯的中高职培养目标“、学制衔接”向“内涵衔接”转变、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搭建中高职衔接的“立交桥”等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新能力本位——高职课程模式构建取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经过了从沿用学科系统化课程到借鉴国外先进高职课程模式对学科课程体系进行细枝末节的改造,再到逐步认识到必须突破学科化课程体系建立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历程,具有我国本土化特色的高职课程模式正在逐步形成.基于前期研究成果笔者尝试建构了"新能力本位"观指导下从单项职业能力到综合职业能力融合典型工作任务的链式模块化课程模式.该模式符合高职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能够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隐性课程嵌入课程模块符合关键能力掌握规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课程模块有利于学生设计与建构能力培养和工作经验经历的获取.  相似文献   

9.
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的关键所在。通过对会计课程的影响课程设置因素及其基本原则的一般分析,确立以“人格本位”作为会计课程改革的模式取向,重新构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0.
在“培养专业旅游人才”的目标指引下,台湾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概括说包括四个方面:专业的师资、以通识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灵活的学制、特色实习。这四个方面彼此支撑,共同推动台湾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211”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顶层设计。近几年来,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的确立和广泛应用,彻底改革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建设头等大事。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两年时间积极探索,形成并试行了"211"课程体系结构模式,切实推进了内涵建设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新的发展思路。一是明确“应用软件开发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培养定位;二是创新“项目目标化与能力递进相融合”的专业培养模式;三是构建“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四是序化“由工作任务到典型学习任务”的教学内容;五是实施“项目训能力、环境练过程”的教学模式;六是创建“仿真职业环境”的教学环境:七是开发“以工学结合为特色的立体化教材”为核心的教学资料库;八是建设“校企互通三维复合型”的项目教学团队:九是创新“四位一体”的课程考核评价形式。  相似文献   

13.
构建以项目形成课程链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一个全新的高职课程改革思想和教玎模式:以一个典型的专业项目为主线形成课程链;以此课程链为主,以次课程链为辅,形成新的高职课程体系;对专业教学班采用类“公司”管理机制,以配合这种课程体系的教学实施。  相似文献   

14.
根据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改革的要求,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从实施“行校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岗位定能力、能力定课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专兼结合、素质为先”的师资队伍和“校企融通,虚实结合”的实训实习基地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基于“做中学”及“项目教育和学习”的工程教育(CDIO)理念,在调研分析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将校企融合作为基础平台,与CDIO教育理念对接,构建CEC—CDIO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探索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核心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企业项目引入实际教学,构建任务+案例+项目的项目化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专业培养与发展目标确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干课程,完成专业教学与企业项目的融合;建立基于过程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高职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向奎 《高教论坛》2010,(3):124-126
分析了高职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培养的现状,论述了可供该专业选择的三种培养模式的基本形式,即学科型的培养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培养模式,和“高职项目课程”培养模式,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最后阐述了综合上述三种模式以改革该专业培养模式的最终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两个零距离"的课程模式及其课程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高职教育“两个零距离”的概念.探讨了“两个零距离”的课程模式.该模式的特点及课程体系的建立步骤。  相似文献   

18.
江南春 《职教论坛》2012,(36):66-69
"校本课程"是高职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校本课程定义与开发内涵,不同观察视角的学者对此理解存在很大差异;对于高职校本课程的具体实践构建模式,具有不同课程开发传统和教育体制的国家有不一样的框架和结构,展望了高职校本课程开发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9.
论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与模式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高职课程体系不能适应由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职业流动和职业替换对实践型人才的要求,不能根据社会对实用型技术人才规格的需求变化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多年来的改革并未使高职课程从本质上发生变化。要全面提高高职教学的整体水平,达成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高职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遵循前瞻性、人格化、技术性、实践性原则,体现出“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与人本位”的模式取向。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要有专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融合、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产教融合四种模式。福建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专业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创新创业大赛初显成绩,共享资源框架初具雏形。但也存在创新创业定位不明确、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建设薄弱、共享机制不灵活等问题。高职院校要明确创新创业定位,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积极建设课程资源,搭建“三跨”“四融合”的“三级创新”育人机制,进而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