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与人文的对立不仅存在于不同学科门类之间,而且存在于两种思维形式之间,即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甚至泛化为“两种文化”的相互对立。但是,人类知识在当今跨学科、跨文化的发展中,科学与人文理应成为互补的方面。这种理由在社会科学内部出于国家政治的需要,在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之间依据现实世界的本质,在“两种文化”上则基于人类文化之整合。  相似文献   

2.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话题,50年来,两种文化的论战主题和主体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20世纪末发生的“科学大战”,对重构两种文化关系有着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3.
单一经济目标引导下的技术应用导致了技术异化,这种异化体现在自身发展及应用后果两个层面上,从文化角度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是技术异化的文化原因。尽管生态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将生态问题放在文化的背景下解决,但不能取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所以,现代技术的良性发展只能在文化生态化背景下进行,而不能在生态文化的单一框架内实现,文化生态化为人对技术认识的合理化与技术功能的完善化提供了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化:"两种文化"融合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两种文化"自C.P.斯诺提出以来,一直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技术的异化和人类价值观的扭曲,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和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危机.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就成为一个十分现实的要求.在笔者看来,生态文化就是C.P.斯诺所提到的融合"两种文化"的第三种文化,生态文化是"两种文化"融合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发展依赖于创新,创新需要合适的文化土壤,创新文化是一种科学与人文有机交融的文化。加强科学与人文教育,建设科学与人文有机交融的外部文化环境,加强科学与人文兼顾的创新价值评价体系建设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曾永志 《未来与发展》2009,30(11):23-26
随着科学本身的发展以及科学文化社会功能的日益加强,科学文化逐步与人文文化相背离,科学犹如一把双刃剑,当它被善用的时候,它能够创造人间奇迹;当它被恶用的时候,它也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这就促使我们不断地对科学进行反思,而“第三种文化”的提出正是对这种反思的一种回响。同时,对“第三种文化”的哲学思考就致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研究,推进两种文化和谐会融,促进中国文化“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高校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阐述了在高校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的需要,并对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龙  熊兵 《科学学研究》2006,24(Z1):11-13
真与善是科学的两种固有属性。在科学活动中,要将真与善两种价值融合起来。科学活动中真与善的融合就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融合,科学文化追求真理,人文文化追求终极关怀。在实现两者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科技工作者的道德意识,完善科技伦理规范,加强科技立法。  相似文献   

9.
斯诺所说的"两种文化"是指文学知识分子的文化和自然科学家的文化.就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而言,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在总体上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两种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催生大量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有利于科学家不断地获得新观念、新思维、新思想能力并在各自专业领域内创造奇迹;有利于两种文化在观念上互相启发、在方法上互相通用.  相似文献   

10.
从科学文化的视域重新解读梁启超 ,是不同于历史、政治、文化等传统视角以认识历史人物多元侧面的新路径 ,也是通过人文学者理解科学文化的新尝试。本文以梁启超结缘科学与投身文化事业为主线 ,揭示其科学观、科学方法、科学传播、科学认识论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近代转型的探索。进而指出以人文情怀为基石的科学精神与内在的“文化理性”是构成梁启超在中国思想、文化及民族精神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1.
李东红 《金秋科苑》2009,(15):180-180,171
其传统民居具有既遵循传统形式又兼具地域特色的双性特点。本文通过对其建筑格局、空间组织、造型与装饰等方面的分析,剖析了王家大院在严谨的等级规范制度中寻求变通和创造自我形象的精神实质,从而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厚度,探讨和揭示了传统建筑价值对于当今建筑研究的意义。山西民居的建筑装饰是古代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载体,具有历史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价值。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对民居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山西民居的独特风格是受北方高原气候、自然地理、村落聚积构成和中国传统理论等人文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李东红 《今日科苑》2009,(15):180-180,171
其传统民居具有既遵循传统形式又兼具地域特色的双性特点。本文通过对其建筑格局、空间组织、造型与装饰等方面的分析,剖析了王家大院在严谨的等级规范制度中寻求变通和创造自我形象的精神实质,从而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厚度,探讨和揭示了传统建筑价值对于当今建筑研究的意义。山西民居的建筑装饰是古代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载体,具有历史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价值。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极有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对民居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山西民居的独特风格是受北方高原气候、自然地理、村落聚积构成和中国传统理论等人文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对于诗与哲学,艺术与科学的文化纷争,柏拉图和青年尼采代表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立场:一个确立了柏拉图主义的文化观,另一个颠倒了柏拉图主义的文化观;一个基于灵魂从意见到理念的转向,对真理的爱欲建立了从艺术到科学的文化价值等级秩序,另一个则根据对生命的悲观体验,为生活辩护的需要确立了从科学到艺术的文化价值等级秩序。他们对于古代两种文化争执的裁决将启发我们如何来解决现代的两种文化之争。  相似文献   

14.
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文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迈向“人文·科学”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从传说五帝到清朝末年,重人文轻科学,堪称“人文阶段”;近百年来则重科学轻人文,堪称“科学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人文与科学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树立”高等教育持续发展,人文与科学必须由“对立”迈向“统一”,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应该是以统一为本的辨证法。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呼唤统一哲学,而不是对立哲学。为此,我国的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5.
阴晓林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7):179-179,180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对高校校园文化以及高校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需要严谨的科学方法,健全的组织机构,丰富的人文资源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主要从精神、物质、制度等方面来探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并且正确认识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关系以及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旅游业的灵魂。目前,大众旅游在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旅游资源造成了很大影响,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该文从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入手,从广义的文化安全角度来探讨目前不同类型人文旅游资源所面临的文化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地安全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近代科学革命的完成及其对社会生活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人们便开始对科学文化及其可能后果进行反思和讨论。18世纪以来有四次影响较大的讨论卢梭对科学文化的批判,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对科学文化本质内涵的哲学考察,斯诺关于两种文化的论述及其引发的争论以及世纪之交的“科学大战”。虽然这些研究和争论有力地推进了对科学文化的思考和理解,但都未能真正解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问题。历史经验表明,要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真正融合,必须构建一种以存在论、生成论和语境论为基础的思想框架。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一方面带来物质资料的空前丰富,另一方面也对人类的生存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人类已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赋予科学技术以人文关怀。社会各界都在致力于寻求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之链。  相似文献   

19.
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论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即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灵魂”。其次 ,从“两种文化”(即科学与人文 )、功利意识与人文精神、科学与哲学关系分别说明了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20.
廉火山 《科学与管理》2011,(2):30-30,36
本文探讨了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指导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企业文化便是其中主要的方面。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企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