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初中语文第四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在注释“何妨一下楼”时说:“闻一多晚年很少下楼,人们称他‘何妨一下楼主人’。”闻一多先生有“晚年”吗?晚年是指“老年人一生中最后一个时期”(《现代汉语词典》),而“老年”又是指六七十岁以上的年纪。该册在《最后一次讲演》的注释  相似文献   

2.
于漪课堂《最后一次的讲演》教学片段师:(板书)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这是闻一多《红烛诗序》中的几句诗.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从一名新月派的诗人,成为研究旧经典的学者,最后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走了一条爱国知识分子为国作贡献的道路.为了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发动内战,遭到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将“脂膏”流向人间.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死时仅48岁,真是“千古文章未尽才”.  相似文献   

3.
初中四册所选的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有这样的句子:“我们要准备象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句句子里的“前脚……出,后脚……进”的函义按照词面是难理解的。因为人是靠两只脚走路的,前脚出,后脚随之也出,即古之一“步”,反之,前脚进,后脚随之也进,断无前后脚南辕北辙,即“前脚出,后脚进”之理。  相似文献   

4.
初四册所选《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昆明追悼李公朴先生大会上的讲演记录稿。闻一多和李公朴,都是民主革命时期的进步人士。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先生因参加爱国民主运动,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在昆明街头。7月12日凌晨五点钟,闻一多先生便站在李公朴先生的遗体旁,流着泪,一字一顿地说:“我们要复仇!”于是,便成立了李公朴先生治丧委员会。7月15日下午,在云南大学至公堂,由闻一多亲自主持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会上,李夫人陈述李公朴先生的殉难经过。这时,会场里一些歪戴帽子、架着黑色眼镜  相似文献   

5.
《氓》第三章后四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课本注释说:“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说得过去;女子沉溺在爱情里,那就说不过去了。”把“说”理解为“说得过去”。闻一多先生认为这里的“说”通“脱”(转引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个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丙”字前期多作(?),后期多作(?)。 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中说:“案此四字(今案,指甲、乙、丙、丁)为一系统,乃最古之象形文字。《尔雅·释鱼》日:‘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乙之象鱼肠,丙之象鱼尾,可无庸说。” 于省吾先生曰:丙,“象物之安。……即今俗所称物之底座。”汉·许慎《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7.
一、提示、设问阶段在学生自学课之前,一般说来,教师要作一点“提示”,即运用提示性的讲解,或交待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或介绍文章的背景及作者的情况,或指点自学的方法,或来一点生动有趣的“课引子”等等.提示的目的主要是以下两点:①给学生独立阅读创造一定的条件;②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作了必要的提示之后,则采用设问的方法,即向学生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如教《最后一次讲演》,提出五道导读思考题:①闻一多先生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什么取名“最后一次讲演”?②为什么说杀害李公朴先生是“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作者在痛斥敌人和赞颂烈士时,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那爱憎分明感情?③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④闻一多先生对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先生在《说鱼》那篇著名论文中指出:“隐在《六经》中相当干《易》的‘象’和《诗》的‘兴’”。又说:“象与必实际都是隐,有话不能明说的隐,所以《易》有《诗》的效果,《诗》亦兼《易》的功能,而二者在形式上往往不能分别。”①一如标题所示,本文即准备进一步申言《诗》之廋度语(这也是闻先生用过的与“隐”同义的术语)同《易》之取象的性质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同时,即取《易》中的几个卦象作为参照,阐明风诗中的一个廋语系列。  相似文献   

9.
《青年教师》2005,(3):27-28
我在给青年教师上示范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要求学生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句子时,一个从来不举手的学生找了这样一个句子: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民主战士,是蜚声中外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他可歌可泣的一生,值得人们深深地怀念。在“一二·一”运动纪念馆里,有一帧条幅,上面写着“闻一多先生精神不死”9个大字,并注明写条幅的时间是“1946.7.15”,条幅旁还有说明,说“这是某同学用闻一多先生牺牲时的鲜血写的”。后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用闻一多先生的鲜血写成的条幅》,详细介绍这血写的条幅。读罢令人思前想后,疑窦丛生。  相似文献   

11.
说“乾卦”     
《周易》第一卦《乾卦》之“乾”作何解,“乾卦”又作何释,其卦爻辞又如何训通,历代解易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此,笔者欲抒浅见,以就教于同仁。乾卦之乾,李镜池先生于其《周易通义》里说:“乾:闻一多认为本当为斡,论证精确。《说文》乾之籀文作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引用了梁元帝《采莲赋》一段,对此段有人是这样翻译的: “在荡舟时暗暗互相爱慕……。他们那纤细的腰上束着洁白的绸幅,使人徘徊不前频频回顾。”一九七九年《天津师范学院学报》第一期《<荷塘月色>试折》的翻译是: “荡着小船心中暗暗应许……。你们纤细的腰上系着白色的绸带,小船徘徊往返象踏着进进退退的舞步。”  相似文献   

13.
岑参“西征”诗地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师大学报》(社科版)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刊载了胡大浚同志的《岑参“西征”诗本事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一文。该文以充分的事实说明,岑参的两首“西征”诗,即《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并不是闻一多先生说的“天宝十三载冬破播仙之作”,而是为“征讨越境西侵的回纥”而作。几十年来,凡论及岑参“西征”诗者,大部分都受闻一多先生上述说法的影响,以致对“西征”诗的地名、本义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质疑》通过对“西征”诗地名的辨析,试图推翻这个旧说,这对深  相似文献   

14.
《静夜》《静夜》是闻一多早年写的一首诗,收集在1928年出版的《死水》里。闻一多曾在给臧克家的信里说过:“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读他的《静夜》,我们确实可以感觉到他的胸中蕴蓄着火一般炽热的感情。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的标题醒目而凝炼。闻一多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教授,同时又是一名英勇无畏的伟大战士。四三年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反动与腐败,他积极参加争取民主的斗争,抗战结束后,他坚决反对国民党勾结美帝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四六年七月十五日在昆明被国民党匪邦暗杀。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还说“我们应当  相似文献   

16.
象,《说文》:“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像,《说文》:“像,象电。从人,从象,象亦声。”相,《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象”与“像”读音相同,都读为 xiàng,“相”有两个读音——xiāng和 xiàng。因  相似文献   

17.
田晓伟同学问:怎样才能使演讲语言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的语言,爱憎分明,充满激情,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从这篇演讲词的语言来看,主要有这样一些特点:1.较多地使用感叹句。如:“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无耻啊!无耻啊!”“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  相似文献   

18.
《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的一篇冷峻如铁、热情如火的讲演词。它是声讨反动派的檄文,是赞颂烈士精神的颂歌,是呼唤斗争的号角。1946年7月11日,著名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社会各界人士在云南大学礼堂召开追悼大会。在这个大会上,闻一多先生面对特务分子的破坏捣乱,暗杀恐吓,抑制不住满腔怒火,拍案而起,发表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讲演。闻一多先生在热情而愤激的讲演中,不断变换人称,辅之以不同语气,旗帜鲜明地贯注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大大增强了讲演的战斗力。  相似文献   

19.
汉乐府《饶歌十八曲》中的《有所思》和《上邪》,在历来收集乐府诗的集子里,都是作为两首诗的。可是清人庄祖述在《汉短箫铙歌曲句解》中提出:“《上邪》与《有所思》当为一篇,……叙男女相谓之言。”后来闻一多先生在《乐府诗笺》中,认为“庄说尤为妙悟”,同意“当为一篇”的说法。余冠英先生在《乐府诗选》中,也同意此  相似文献   

20.
《参考消息》2002年11月18日的报道说:英国《独立报》2002年11月12日发表一篇题为《天文学家证实存在神秘的暗能量》的文章,其中说道:曼彻斯特大学教授伊恩·布朗先生说:“遗憾的是,我们对这种暗能量究竟是什么,一无所知……我们百思不得其解,这实在令人苦恼”。另外《参考消息》2003年8月29日还报道说:[英国《焦点》月刊9月号文章]还说:“爱因斯坦、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