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赵荔雯 《文教资料》2012,(17):41-42
韩礼德是伦敦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本文主要回顾了系统功能语法的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理论溯源。系统与功能并存的主要概念和系统性、描写性、社会性的三个主要特征,从而勾勒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要框架及韩礼德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了西方主要的语言学流派:传统语法、历史语言学、索绪尔语言学、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主义学派、转换生成语法、伦敦语言学派等。通过浅析学派的社会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他们基本的语言观点等,从而从宏观上了解西方主要的语言学流派,进而形成自己观察语言、分析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现代西方语言学呈现出不同的流派.本文通过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和伦敦学派主要学者的思想的陈述与比较,了解两大学派的发展和语言学观点,从而深化对现代语言学派的理解和对其方法论的本质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伦敦学派是语言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该学派在英国备受推崇,在英国国外很长一段时间内却毁誉参半,该学派的许多理论在语言学界也存在着争议,例外的是伦敦学派的语境理论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整个语言学界的重视和研究。国内学术界对伦敦学派语境理论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伦敦学派语境理论的国内研究成果进行一番系统梳理,一方面可以从侧面展示国外语言学理论对中国现当代语言学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总结我国当代语言学在吸收与借鉴国外语言学理论的经验与教训,为今后的语言学理论研究及应用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语境是语言学文献中使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术语,是研究语言使用和功能的重要语言学范畴之一.语境的研究开始于系统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伦敦学派,最早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由英国人类学家Malinowski提出来的,30年代J.R.Firth通过吸收Saussure和Malinowski的观点,发展出了语境理论.随着语用学和语义学等语言学科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语境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语境理论对语用语义的研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外语教学与实践中更具有重要性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伦敦语言学派中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对20世纪后半期的语言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该语法体系的一大核心内容,元功能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斯在继承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语言研究的"语境理论",后经韩礼德的整合与发扬形成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弗斯作为倡导从情景语境入手研究语言的先驱,突破形式主义语言学的桎梏,开功能主义语言学之先河,不仅成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奠基,也为语料库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几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提供了启示,其语言学遗产至今仍为这些领域的语言学家所珍视。  相似文献   

8.
当代语言学界存在着形式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分野的看法,国内学者对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也有诸多看法,大多数学者认为形式语言学研究语言形式,功能语言学研究语言的交际意义和语用功能。本文将从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形式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的区别以及今后的交流趋势。  相似文献   

9.
语境是语言学文献中使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术语,是研究语言使用和功能的重要语言学范畴之一。语境的研究开始于系统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伦敦学派,最早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由英国人类学家Malinowski提出来的,30年代J.R.Firth通过吸收Saussure和Malinowski的观点,发展出了语境理论。随着语用学和语义学等语言学科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语境越来越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语境理论对语用语义的研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外语教学与实践中更具有重要性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易勇 《教育探索》2013,(1):52-53
功能语言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从英国伦敦学派继承和发展而来的一个学派,它是从社会文化和人文角度来研究语言的。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符号性、普遍性、特殊性、层次性和功能性。功能语言学语法观认为,语言是一个交际系统,我们对语法进行分析的目的在于发现语法是通过怎样的组织结构来使语言使用者进行意义的构建与交换的。将功能语言学应用于外语教学时,应使之与传统语法理论相区别,应更多地从功能和意义上对语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从音节字句上体会古人之神气的"因声求气",是刘大櫆文论语言学转向的必然逻辑结果。凸显以音节为关捩的语言感,使得"因声求气"的诵读之学成为桐城派的不二法门。它所生成的是一种独特的体验美学:作古文成为桐城派的"行为艺术"。"因声求气"的根本诉求,在于在诵读中复活经典的"义法"而建构为心灵的秩序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众多的语言学流派中,伦敦学派的语言学家首先提出"情景语境"对语言生成意义上的影响,并推了动语境理论的发展。语境理论发展的背后有着不同的学科资源背景。  相似文献   

13.
武敏 《海外英语》2012,(15):82-83,95
语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强调把语言的意义构建到结构的、社会的、文化的维度,通过三维的语境功能来表述语言的具体或抽象意义。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主要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出发,研究人们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言外之力,实施各种言外行为。交际教学法是言语行为理论在教学领域的有效体现。该文主要通过语言哲学的语用层面,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和指导性以及该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的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4.
合成空间理论对委婉语的阐释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Fauconrier和Tumer等人提出的合成空间理论认为,概念整合是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一种极为普遍的认知过程。委婉语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常见形式,但由于它表达的是一种与字面意义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对委婉语的理解同样包含着概念整合过程。本拟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用合成空间理论来阐释委婉语的意义建构与推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刘勰在《心雕龙》中对“比兴”问题的阐发将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比兴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新批评对比喻所作的研究则体现从语言人手研究学的意义。本主要从三个层面加以探讨:一、修辞层面。刘勰揭示了比、兴的成因、功能以及二的关联,新批评则从比喻中发现语义的对立统一;二、心理层面。刘勰的意象论将构思与表达结合起来,新批评则排斥心理因素,标举语象;三、化层面。刘勰的比兴论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念,是一种化修辞学,新批评则以比喻作为学本质属性,是一种本体修辞学。  相似文献   

16.
叶尔姆斯列夫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语言观是哥本哈根语符学派理论的基础。我们可以从叶尔姆斯列夫语言理论形成的前提、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理论的贡献与局限等几个方面对叶尔姆斯列夫语言观进行阐述,这是有助于我们全面评价哥本哈根学派在现代语言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的。  相似文献   

17.
从言意关系看文学意义的生成,它应该包括作者赋义、文本传意、读者和批评家释义三个阶段。就作者赋义而言,中国古人持"语言工具论",所以"言不尽意";而现代西方人则持"语言本体论",所以"意义生成于自身"。就文本传意而言,中国古人借"象"来传意,即"取象尽意";而现代西方人则在语言自身的语法结构和逻辑结构中寻求意义,凸显了文本自身的意义传承功能。就读者和批评家释义而言,中国古人认为意在言外,即"义生文外";而现代西方人则认为意义产生于作者、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中。总之,我们古人把这三个阶段统一成整体;而现代西方人则将它们推向了深入。  相似文献   

18.
在关于戴维森的真理理论与意义理论的讨论中,真理理论对于意义理论是否充分一直有很大争论。这一争论的背后,涉及意义是否能够外延化的问题。意义的内涵主义者认为,真理理论对于意义理论来说并不充分,对意义进行外延主义解释行不通。戴维森对真理理论与意义理论的处理,表面上还存在矛盾:一方面,他认为真理理论对于理解意义来说是充分的;另一方面,这种充分性不能脱离意义而成立,作为内涵实体的意义无法在意义理论中消解。其实,这种张力体现了戴维森意义理论的巧妙之处,如果对真理与意义做出合理的解读,那么这一矛盾将会消失:真理和意义不是语词所指称的对象,而是在语言的理解与使用中显现出来的;并且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伦敦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弗斯曾经提出"每一个词语在新的语境下都是一个新词"。这句话揭示了语言学中语境的重要作用。在这一基础上,文章将结合语言哲学中的动态意义观来阐释这句话,它表明词语(短语,句子)的意义是依赖语境的,是动态变化的。文章将这一理解引入到翻译实践中,试图指导译者更好地进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