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王冰  郭放 《考试周刊》2011,(15):20-21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世界上掀起一股新的中国文化热潮,中国古典哲学典籍的价值也再次被发觉。但这些典籍的传播仍然面临着语言沟通上的障碍。在典籍的翻译过程中,学者们从各种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进行尝试,力图找到最佳的翻译。Arthur Waley翻译的《道德经》颇具影响力,他把"道"翻译成"the Way"。但是二者的含义有极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源文本只是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而翻译则是译者根据目的文本的功能从源文本中选择恰当信息构成目的文本来实现其特定功能的过程。本文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框架下重新阐释"幽默翻译"这一概念,并尝试把幽默翻译分为幽默导向与非幽默导向两大类别加以分析;同时,针对不同类别的幽默翻译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戴连云 《台州学院学报》2010,32(4):79-80,96
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行为,意识形态始终通过译者对它起着作用。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译者对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的处理,可能采取"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生成与原作不同的人物形象,造成人物形象的"变形"。人物的"变形"可以体现在思想行为上,也可以体现在外貌特征和性格上。  相似文献   

4.
目的论将翻译目的作为所有翻译行为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即目的决定方法。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语言处理手法和翻译策略,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翻译效果。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叶芝的《当你老了》两个汉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说明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翻译的"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由于译文预期达到的目的或功能不同,决定它在翻译过程中处理方法的不同.<蝴蝶>是我国著名作家王蒙的小说,戴乃迭在翻译它的过程中,依据"目的法则",采取了适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翻译的“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由于译文预期达到的目的或功能不同,决定它在翻译过程中处理方法的不同。《蝴蝶》是我国著名作家王蒙的小说,戴乃迭在翻译它的过程中,依据“目的法则”,采取了适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争论的热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应该为目的语读者提供自然流畅的译文,以避免读者遇到语言文化障碍,还是应该保持原文的异国情调,让读者感受"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这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问题。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翻译目的论是中西方翻译理论界的宠儿。它认为每个译者的翻译活动都是受"目的"左右的行为,译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实现其翻译目的。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是经典之作。文章从翻译目的论角度简要分析赵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翻译目的,并对其目的实现的充分性予以简要评说。认为赵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之所以能成为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翻译典籍,是因为译者为充分实现其翻译目的而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是妥帖的、适合的,因而也是高明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本文介绍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内容,指出目的法则是指导整个翻译行为的最高法则.并进一步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的问题,突出了译者在翻译行为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0.
杨卫国 《现代教学》2010,(11):18-19
随着我校市级重点课题"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实践研究"的深入推进,我校教师不仅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与策略,而且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11.
刘婉婷 《英语辅导》2014,(1):164-167
译者英译汉文学作品,通常是调动自己储备的汉语词汇量及句式,力求把译文表达得有汉语文采。但是通常很容易犯的错误是自我发挥过多,导致原文的风味被掩埋。本文主要是以《苏东坡传》部分翻译为实例,结合两个不同的译本(张振玉与宋碧云所译),附上笔者所译的译文,分析探讨译者翻译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贯彻忠实和改写翻译策略,尽量避免超额翻译或欠额翻译,即如何把握好忠实和改写的"度"。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忠实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其中"翻译单位"的选择是翻译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命题。翻译单位是一个浮动的单位,可以小至音位和词素大到语篇。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常常需要根据原文的具体内容作出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从关联-顺应论视角看《围城》中文化缺省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缺省是与认知相关的交际策略,是认知交际过程的自然结果。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它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原作者、译者和译语读者三方的认知活动。由于认知环境不同和文化的差异的存在,文化缺省的翻译给译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入手,对文化缺省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围城》中的文化缺省的翻译为个案,从"关联-顺应"的语用学视角对其翻译过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文本中"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吕磊 《考试周刊》2011,(26):39-40
本文首先从新闻、方言、实用、文学等文体中探讨了"都"字表述语的特点,认为"都"主要有加强语气、强调立场等虚词功能。在分析"都"表述语具体语境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都"字表述语的翻译策略,认为为了传达源语的功能,在不同情况下,需采取直译、意译、零翻译等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把翻译视为彰显女性身份的政治行为,把翻译作为争取译者和女性地位的工具:为了消除翻译研究中的性别歧视,女性主义译者采用各种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对翻译过程进行文化介入,操纵译本。但由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西方激进的翻译策略在中国并没有得到热切的回应。中国女性主义译者选用了较为温和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李晓梅 《海外英语》2011,(13):188-189
翻译是一种有意识的人类活动,威密尔借助行为理论将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目的原则是总体性原则,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重大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翻译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因此,对于同一源文的翻译,不同的翻译目的可能有多个不同的译文,原文和译文也不完全对等。目的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突破了西方翻译研究泽者对原作的视角,原作不再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和有其确定的意义,而只是被看成是信息的提供者,译文被看作是语言交流的手段,译者可跟据目的相应的进行分析和处理。  相似文献   

17.
李梅 《文教资料》2005,(33):127-128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推翻了传统的以"等值"为评判标准的静态模式,解决了长久以来直译与意译之争,翻译行为中语言功能、文本类型的不同,使翻译过程中多种翻译策略并存成为可能,且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信息类文本以归化方法居多,而表达性文本则采用异化的翻译手法.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文化在宗族观念,生育观念和礼貌观念上都具有很大的差异,导致汉英亲属称谓系统的不同。这种称谓语的"不对等"现象在翻译中造成很大的问题。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使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多元化,能够很好地解决汉英亲属称谓语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红楼梦》两译本中宗教文化词"菩萨"、"神仙"的英译统计表明:传统的"归化"、"异化"二分法对霍译和杨译在翻译策略上的差异缺乏足够的解释力。译者翻译策略上的选择取决于其对不同翻译伦理的认知和抉择,即求真于原文作者的再现伦理、求善于译文读者的服务伦理、求美于文化"他者"的交流伦理以及求和于赞助人的规范伦理。  相似文献   

20.
译者认为本国的文化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在文本的选择和翻译中倾向于用"改写"的翻译策略,挪用自身的文化对原文本进行改造。这是一种建立在文化优越性基础上的翻译策略,不利于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容易造成目标语读者对他者文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