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生命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出,以往的生命教育多是应对社会危机的产物,带有工具性和偶然性。生命教育应该基于生命的完整需要,致力于生命的统整,去呵护自然生命、塑造社会生命、激扬精神生命,实现生命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的四维生命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和超越生命.自然生命构成了生命的前提条件和客观根本,精神生命构成了生命价值的内在思想体系,社会生命构成了生命价值的外在表现,超越生命构成了生命价值的升华和超越.四维生命的关系是以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为基础,以发展为社会生命,做再发散性的超越.因此,大学生生命也可分为“三层”,即基础层、发展层和超越层.  相似文献   

3.
教育因为生命的未完成性而存在。促进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发展和完善是成人教育的应有之义。成人学习者在教育内容、教学过程、教育时空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表现出了较高的主体性水平,对成人教育“关怀生命”、尊重生命主体性、遵循生命发展特性提出了现实要求。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得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同一性。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确立,提供了成人教育“关怀生命”价值取向的时代条件。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是提升人生命的质量与意义,实现人生命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教育。根据人的三重生命即自然领域的自然生命、社会领域的社会生命和文化领域的精神生命.生命教育分为关爱生命存在的教育、培育生命丰富社会属性的教育和生命精神教育。通过培养三重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使人和世间万物和谐共处;改造人类文化,使人类重新认识自我,找回现代人失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指出:人的生产包括自然的人口生产和人的精神素质的生成。教育承载着生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精神素质的主体——人的光荣使命,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把自然生命的个体培养、塑造成为具有鲜活精神生命的“类”的社会的“合格”成员。这种培养和塑造的过成即教育,其途径集中体现在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之中。因而课堂教学是人类个体精神生命得以生成的重要的“场”。在这个“场”中教者通过自身精神生命的溶注将人类创造的整体文化成果即课程“传授”给学生个体生命,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的内涵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完善人的生命价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人和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本文从人性的特征出发,试从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个层次来阐释生命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人是一个有生命的存在。生命结束了,人也就不复存在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生命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本体的联系。首先,教育源于人的生命需要。人是具有双重生命的存在,“他既有被给与的自然的生命,又有自为创生的自为生命,我们可以称前者为‘种生命’,称后者为‘类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的区别,可以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自在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等等的区别中去理解。”  相似文献   

8.
新生命教育区别于以往工具化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发展性的生命教育。它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核心理念,以“生命”为中心和原点,围绕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展开教育,旨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积极生活、成就人生。美育中的音乐教育在塑造“人”的感性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介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分析...  相似文献   

9.
杨向前 《西部素质教育》2020,(10):I0001-I0002
全人教育理念的内涵来自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等,他们的思想是全人教育理念的智慧之源。从本质上来说,全人教育理念是一种培养“全人”或“完人”的理念,是一种整合“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两种教育观点后,形成的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新理念。而全人教育理念在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其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和谐、持续的发挥。因此,本文在上期阐述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及全人教育理念内涵的基础上,本期着重说明了全人教育理念的优势及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已经引起国家和地方的重视。新生命教育是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区别于以往从生命问题出发的治疗性生命教育,是从生命完整性出发的发展性生命教育。围绕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新生命教育提出三大任务:热爱生命、积极生活、成就人生,并由此设计了生命教育课程的六大领域:安全与健康、养成与交往、生涯与信仰。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生命分为四维,即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和超越生命。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结构包括五个维度,即生理、心理、行为、环境、社会支持。生理、心理分别评价大学生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为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提供了"环境";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通过"行为"影响社会生命和超越生命,同时从社会生命和超越生命中获得"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2.
2020年,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大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更加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应该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此时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显得格外重要。需从儿童生命教育的概念和特征方面理解儿童生命教育的内涵:儿童生命教育既是种生命的教育,又是类生命的教育;儿童生命教育具有超越性、可持续性与主体间性的特征。儿童生命教育的价值从人的生命的三种属性体现出来:在自然生命属性方面,要顺应规律、呵护生命、永葆活性;在社会生命属性方面,要融合交互、担当使命、和谐共生;在精神生命属性方面,要涵养心灵、敬畏生命、构筑全人。实施儿童生命教育的路径:将儿童生命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建设儿童生命教育教师队伍;开发儿童生命教育园本课程;创设儿童生命教育实践环境;构建三位一体的儿童生命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13.
论三重生命之教育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实质是一个不断提高个体生命质量,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过程。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构成的三重具体完整的生命存在。依据这三重生命的特性,赋予以下教育意蕴:确保生命的自然天性———尊重生命,体育为先;实现生命与教育的共生长———德、智、美育之统一;社会生命回归生命价值———个体社会化、"共在"状态、生存教育;最终实现生命品性之完满张扬。  相似文献   

14.
生命教育: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幼儿的生命是幼儿教育的基石,它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当前的幼儿教育不仅对幼儿的生命价值本身缺乏应有的关注,对幼儿生命的理解也很片面和肤浅。幼儿教育应该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幼儿的生命教育理应成为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  相似文献   

15.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力、精神生命力和社会生命力的统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所蕴含的价值在于,关切人的自然生命力,激扬精神生命力,升华社会生命力,孕育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启示我们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尤其要珍爱、尊重和升华生命。  相似文献   

16.
家庭教育在子女的"三生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三生教育"观,把握生命教育中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内涵,培养子女的生存技能,树立积极的生活信念,教育子女体验"三生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子女进行潜移默化的"三生教育"。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人不仅有物质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还有精神性需要,精神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实践不仅能够引领和满足人们的精神性需要,而且还能够科学地引导人们的物质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若要正确地引领和满足人们的需要,必须不断地推进生活化,这有其逻辑、历史和现实依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积极探寻生活化的途径,坚持立足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坚持生活价值引领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我国老年教育以传统养生为主,对老年群体的生命时间和生存延续较为关注,忽视了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年人内在生命价值。本文倡导老年教育中自然生命教育、精神生命教育和社会生命教育的复归,将长寿与健康相联系,将生存价值与发展价值融为一体。在以教育养老的同时,积极唤醒老年人的生命意识,激发生命活力与潜能,全面提升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引领他们安度完满、幸福的晚年。  相似文献   

19.
生的沉思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与其他自然物的不同仅仅是形态上的差异,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人生是无意义的,因为正如其他自然物一样,我们不知道何以生、何以死。当我们问人生意义的时候,同样可以问:一块石头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所谓人生的意义,仅仅表现在社会内部,这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物质创造、人自身的创造和精神创造。进行这些创造的主体只能是自我,一切活动最终都需要落实到一个个活生生的“我”上,没有“我”,就没有历史。人生的价值就体现在各种创造活动之中;在所有创造活动中,唯有精神创造才是最有价值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成正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我的社会价值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相似文献   

20.
王红丽 《茂名学院学报》2005,15(5):65-67,70
从精神文化的角度,对中唐女性的精神生活进行了解读。认为:宫中女性的精神生活因其人数的众多和依附对象的特殊性而带有惨烈的色彩;因为别离,中下层家庭中的女性对丈夫的情感变为执著的爱恋与热切的思念;而社会伦理关系外的女性,其内心世界自然是凄惨无比的。虽然各有特色,她们的精神生活普遍仍然是单调愁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